序 言
宇宙的形成,天体的运转,物质的运动,演化生命的诞生,人类的起源……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宇宙天体到地球,从自然界到人类,无不充满着种种神秘和不解之谜。以至人为什么存在?人的命运究竟由谁支配?人在世界上生存的真正意义和最终目的是什么?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正是许多人最想了解、而又困扰内心世界的最大难题。
谈及人生的话题,有网友在QQ.com网站论坛曾发出过这样的感慨:“万物终有一死,人生的意义在于没有意义!”或许,这正是许多人深存于内心,对人生的困惑、迷茫和无奈。
那么,一个人物质富有或生活在发达国家就一定快乐吗?世界卫生组织对14个国家进行研究后得出结论:美国抑郁症的患病率居世界各国之首!
另据美国广播公司2006年11月19日报道(援引中国日报、大河报等传媒消息),MTV公司(MTVNI)历时6个月对全球14个国家的5400名年龄在16岁至34岁的年轻人进行了一次在线调查,问卷主要由被调查者如何界定自己的安全状况、在哪里工作生活以及如何看待未来等问题组成。
调查结果发现,仅有43%的年轻人认为他们现在过得很快乐,包括美国和英国在内的很多发达国家的年轻人都感到不快乐,这一人数比例高达70%。更有甚者,约有92%的日本人坦言自己日子过得很不开心,日本年轻人成了几个国家中最不开心的群体。而印度年轻人是最容易感到快乐的人,印度人比瑞典和巴西居民的生活快乐许多。
此外,MTV公司通过这次调查还发现一个更有趣的现象,“发展中国家中越是感到快乐的年轻人在宗教信仰方面越虔诚”。
我们清楚地看到,现今很多人的物质生活虽然优裕,但精神却非常空虚,他们时常被一种莫名的无聊和恐惧感压抑着,一旦遭受挫折,就抱怨社会、抱怨别人、抱怨所有的一切……甚至于无法面对现实,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同时我们也看到,那些有虔诚信仰的穆斯林,与之形成了鲜明对比,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现实生活都异常充实而有意义,且时时充满着一种生机与活力。当一个穆斯林遭受挫折和磨难时,绝不会有任何的抱怨情绪甚至从此一蹶不振,相反,他会以更高的热情积极投入到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去,来描绘新的蓝图。
“当欧洲还处于中世纪的蒙昧状态的时候,伊斯兰文明正经历着它的黄金时代……几乎所有领域里的关键性进展都是穆斯林在这个时期里取得的……当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伟人们把知识的边界往前开拓的时候,他们所以能眼光看得更远,是因为他们站在穆斯林世界巨人们的肩膀上。”这是世界级的大政治家、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其绝笔之作《抓住时机》中所写的一段话。直到今天,以阿拉伯国家为主体的穆斯林世界,更是蓬勃兴旺。
伊斯兰在完美这个社会和治理种种社会通病中做出的贡献的确是无可比拟的。
那么,穆斯林世界究竟靠了什么力量演出了这样宏伟壮观的民族跃迁史剧,究竟是什么力量能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力和支配作用,究竟是怎样的生存智慧能具有如此动人心魄的神奇魅力?形成如此强烈的反差呢?这是很多人探寻的目的。
本书中我们就围绕这些问题,结合教义来对伊斯兰做以详实的探讨,使大家对伊斯兰有一个真实的了解和公正的认识。或许有朋友对此不感兴趣,但我还是希望您能耐心的阅读下去,就本着了解一个宗教、拓宽一点知识面的态度来读,相信您一定会深刻认识和了解真理的伊斯兰信仰,并从中获得绝对有益的帮助。
在开始探讨这些问题之前,我想先就当前世界秩序和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一些现象说点儿题外话:
当前,很多人对穆斯林世界这个“举足轻重的文明”所知道的似乎就是《一千零一夜》、“阿里巴巴”、阿拉伯以及那里的石油。《简明伊斯兰世界百科全书》的中译者把这种情况解释为:“由于种种原因,国人现在的目光向着西欧、北美”。其实,不光是中国人,据尼克松说,“美国人中间了解伊斯兰世界的丰富遗产的人也很少。”
人的目光有时是很短浅的。人们往往看到了现实,就忘记了历史,或者反过来,想起了历史,就忘记了现实。在对待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认知方面,这个缺点表现得特别明显。
当前,一些对伊斯兰有成见或者说“误解”者,片面的看待和极力渲染发生在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争端,当然,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否认,在穆斯林的队伍中,会有极少数人做出与伊斯兰教义相违背的事情,其中,个别名义上的所谓“穆斯林”,对伊斯兰教知识一无所知,更不用说遵守和执行了。这些个别人打着“穆斯林”的旗号,干起了伊斯兰教所绝不容许的行径,在社会上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2006年8月份,所在单位一名刚上任的领导向我讲述了他遇到的一件事情,一个“回民”同胞,醉酒后找他解决工作上的事情,并用威胁性的语言告诉这位领导:“我是回民,回民就好打架,如果处理不好决不答应”!我无言。。。在对这些名不符实的极个别“穆斯林”做出谴责的同时,我们却沉重而又不解地发现:一些教外朋友,对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怀有极大的偏见,甚至对他们到清真寺做正常的宗教活动乃至无私援助别人和有种种良好行为就自以为好笑、不理解,而一旦发现有属于“穆斯林”范畴内的反面表现时,更是大肆地渲染和传播,并把这些错误和罪责以至自己偏激、中伤的言辞统统归咎于伊斯兰及所有穆斯林身上,而对其他非穆斯林所干的事情,即使再大的罪恶,也似乎漠不关心,总觉得平平常常,不值得表现和流露出过多的不满与谴责。试问这些朋友:当一个中国公民干出了性质恶劣的犯罪行径后,你会把发生在这个人身上的罪恶根源统统归咎于中华民族和所有中国人,进而对整个中华民族都加以谴责吗?
无疑,有些朋友的认识是过于偏激的,他们缺乏对伊斯兰教的了解,只片面注重极少数不遵守教规者的所作所为,而忽视和隐匿了众多无愧于穆斯林称号者所具有的博大胸怀及纯洁心地。就拿中国穆斯林来说,古往今来,他们始终为自己最低限度的生存、为自己不背离其信仰而艰难地、顽强地、小心翼翼地生活着,苦苦挣扎着!他们不断地被派遣、被迁徙,甚至被征讨、被*、被杀戮,为了生计,他们流落四方……。所有这些,如果以世俗的狭小胸怀而言,是无法也不能够宽恕的!然而,伊斯兰不容许人们去仇恨,中国穆斯林以博大的胸怀宽恕了过去,并和全国人民一道在为建设伟大富强的国家而努力奋斗着!
说到当今的国际社会秩序,2007年3月6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外交部部长李肇星答中外记者问时,半岛电视台记者耐人深思,让人感触颇多的提问也许更具代表性,且更能说明问题:
“国际社会和联合国这两个名词我们特别熟悉。但我们看到,国际事务好像只有一个国家说了算,否则我们怎么解释一个超级大国,我指的是美国,侵略一个主权国家,我指的是伊拉克。国际社会和联合国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反应。同时,我们怎么能解释一个主权国家想发展并和平利用核能,国际社会对它实施制裁,我指的是伊朗。同时另一个国家发展核武器,国际社会都视而不见,我指的是以色列。这样的事很多,这样的“国际社会”和“联合国”同我们希望的国际社会和联合国是不一致的。你能否解释一下中国对中东地区几个问题,比如伊核问题、伊拉克问题和巴以冲突的问题持何立场?中国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解决这些问题,平衡不正常的、双重标准的国际秩序?”
谈到今日的穆斯林世界,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他的最后一部著作《抓住时机》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美国人中间了解伊斯兰的丰富遗产的人很少。他们只记得穆罕默德的剑和他的追随者把穆斯林信仰送进了亚洲、非洲甚至欧洲,他们用不屑一顾的眼光看那个地区的宗教战争。他们忽视了一个事实:伊斯兰教义中没有恐怖活动这一条,而仅仅三个世纪前基督徒还在欧洲进行宗教战争。”
在这一点上,尼克松说对了。在这个将“公平”视为善行的民族的心理中,不仅没有恐怖活动这一条,而且反对不公平竞争。
在此,人们不仅会佩服这位美国前总统的眼光,也许还会再一次呼吁:伊斯兰世界应被更多的人了解,世界应更多地了解伊斯兰世界,这样才算公平。
伊斯兰孕育着只有善良的人才会具有的高贵品质。
一个真正的穆斯林,都不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他在日常及社会生活中处处都表现出高尚的情操和美德,公正诚实、宽厚仁爱、生活俭朴、不骄傲自大、不诽谤他人,其外表是清洁的、内心更是纯净善良的,他给周围的人散播着一种祥和的气氛。穆斯林这种良好的作风来源于正确的信仰和坚定的意志,如果整个世界、全人类都能彻底顺从和遵行伊斯兰教的宗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世界上绝对没有战争、没有侵略、没有仇敌……人类将生活在一个没有恶念、没有隔阂、充满真善美的团结友爱的大家庭里。
伊斯兰教一直主张人类不分种族、肤色,都一律平等,伊斯兰是世界性的,不属于任何一族,更没有地方性;伊斯兰是属于人人的,而不是某种人专有的信仰,任何人--不管他是好或是坏,也不管他是阿拉伯人、马来人或其他种族--全不能代表伊斯兰。尤其是穆罕默德在感人的辞朝演说中,有这样一段话:“众人们!安拉已消灭了蒙昧时代以祖先相夸耀的习气;你们都是亚当的后裔;亚当是由泥土造成的;所以阿拉伯人并不比别人高贵。只有清廉有德者,才算高贵的。”又说:“凡为宗族而愤怒,为宣传宗族,或为扶助宗族而参加迷罔者的战争,因而战死者,则其死也,如死在蒙昧时代。”在伊斯兰看来,阿拉伯人不比非阿拉伯人优越,非阿拉伯人也不比阿拉伯人优越,白人不比黑人优越,黑人也不比白人优越,全人类就像真主护佑下的一个家庭,每个穆斯林之间都是兄弟关系。你们“当孝敬父母,当优待亲戚,当怜恤孤儿,当救济贫民,当亲爱近邻、远邻和伴侣,当款待旅客,当宽待奴仆。”在这些话语中,都深深浸润着公平是善行的思想,映照着穆斯林质朴美好的心灵世界。
诚如世界著名流行歌星、英国人加特·史蒂文斯(优素福·伊斯兰)所说:“仅靠个别差劲穆斯林--常在新闻媒介渲染的人的行为来判断伊斯兰,是错误的做法。那就象把一辆撞坏的小轿车武断地断定为劣质车一样错误--如果其司机因醉酒而使车撞在墙上。伊斯兰在日常生活中,即在精神、心灵和肉体方面都引导着所有的人类,但我们必须找到指引的根源:那就是《古兰经》和先知的榜样。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伊斯兰的完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