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文明
来源:阿拉伯商务网
时间:2010-01-07
点击:
我来说两句
最古老的纸张:纸草纸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距今已有二千一百多年历史。而在古埃及,有一种以纸草为原料的纸草纸,它最早发现在开罗西南郊萨卡拉第一王朝一位大臣墓内,距今五千多年;而最古老的载有文字的纸草纸则为第五王朝的一个账本残部,距今亦有四千五百多年。
纸草是一种古老的水生植物,属多年生绿色长秆草本,丛生于池塘或沼泽地淤泥中。阿拉伯语音为“伯尔地”,英语中的“纸”(paper)一词,即从希腊语“纸草”(papyrus)演变而来。古代的尼罗河河谷,纸草丛生。古时的造纸方法大体是:齐水面割下纸草茎,根据所需纸张的规格,将茎切成数段,削去外层硬皮,把髓切成一条条薄片,一片搭一片地横排在亚麻布上,然后在其上面再垂直铺一层薄片,用木槌敲打、压平,上置一块亚麻布,最后压上石块或其他重物,让其自然晾干,便成结实的米黄色纸张,此即纸草纸。把单页的纸草纸一张张粘住,卷在木杆上,便成纸草卷,有时可长达数十米。
纸草纸的发明,取代了木头、石块、陶片,成为古埃及重要的书写材料和出口物资。古希腊就普遍使用这种纸。迄今发现的用古埃及文、古希腊文、古罗马文和阿拉伯文等书写的纸草纸文献,约十万张之多,记载的内容包括古代的法律、宗教铭文、天文地理、文学作品等,是了解古代社会极其珍贵的资料。翻译和研究这些古代文献,就构成一门学科——纸草学。由于纸草的重要作用,古埃及人对它十分推崇,古代建筑物的石柱多采用纸草茎状。在一些壁画中,国王手持纸草茎状的权力杖。
中国的造纸术大约于9世纪或10世纪传入埃及。由于中国纸具有原料广、成本低、产量大、售价便宜、携带方便等优点,渐渐地挤掉了纸草纸市场。纸草纸从此衰落,直至销声匿迹。尽管古埃及生产了大量的纸草纸,但生产技术未见诸文字记载,拿破仑的随军学者曾偷运许多纸草纸回法国研究,也未找到它的生产奥秘。现在位于开罗市内尼罗河边,有个“拉加卜博士纸草博物馆”,这是一个集展览、研究、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机构。走进纸草博物馆,首先见到的是一艘纸草船。据说,古埃及人利用纸草造船,在尼罗河上航行和捕鱼,可上溯到一万年以前。这种船因草茎轻,内含空气而浮起,但它有很大的缺陷,即草茎吸足水后,船便沉没,故使用一段时间,必须把船拖上岸晒干再下水。博物馆一层为操作室,介绍如何造纸草纸。二层为展室和售货处,摆着纸草编织的篮、罐、鞋、帽、绳等各种手工艺品。墙上和玻璃框内陈列着五彩缤纷的各种纸草纸画。拉加卜博士为恢复失传千年的纸草纸,发扬和传播古埃及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所以他也成了埃及家喻户晓的人物。
世界第七奇迹:亚历山大灯塔
在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中,埃及独占两个,即排名第一的胡夫大金字塔和排名第七的亚历山大灯塔。后者因为在航海中的重要作用,使其在古代的名声甚至超过了金字塔。
自亚历山大大帝建立亚历山大城后,该城很快成为地中海最大的海港和东西方贸易集散地。频繁来往的船只迫切需要一座灯塔来指引船只靠岸进港,于是这一古代奇迹便应运而生。距亚历山大海岸1000米的地中海中,有一座与海岸平行的小岛,名叫法罗斯。托勒密一世时,修筑了一座长1300米的人工桥,把大陆与小岛连接起来,形成“工”字形东、西两港。当时东港为主要出入港。法罗斯岛的东端,有一块长230米、宽200米的巨石,大桥建成后,由苏思特拉图斯设计,在这块巨石上建造灯塔,于公元前280年托勒密二世时竣工启用。
灯塔由四部分组成。底部呈正方形,高60米,共12层,有三百多个房间,供管理人员和卫兵居住,并有存放物资器材的仓库。它的顶部为平台,四角竖着海神波西顿的巨大青铜铸像;第二部分为八角形柱状建筑,高30米;第三部分为圆柱形,高15米,八根花岗石石柱支撑着8米高的穹窿状圆顶,它是夜间导航的灯室;再往上便是海神波西顿的全身立像。整个塔高120米,加上塔基,总高度约135米。塔内有螺旋形石级通往灯室,塔外有升降的吊车往上运送燃料。整个灯塔由石灰石砌成,石柱采用花岗石,有些部分饰以大理石或青铜。
关于灯塔确切的导航方法,未见文字记载。一说,那矗立于岸的高大塔身成为亚历山大港的标志,船驶到距海岸五六十公里处就能发现它;另一说是,灯室内装一个巨大的磨光金属镜,白天能聚集阳光,反射到数十公里以外。夜间点火燃木,指引船只进港;还有人认为灯室内装有透明的水晶石或玻璃镜,类似今日之望远镜,坐在镜后能用肉眼望见接近海岸的船舶。
随着各国商船的不断来往,亚历山大灯塔之名传到非、亚、欧许多港口。欧洲诸语言中“灯塔”一词,如英语的“pharos”,即为法罗斯岛名的音译。早在13世纪,我国南宋著名地理学家赵汝适,可能是根据海员的传闻,在其所著《诸蕃志》中记述了这座塔的情况。公元700年,亚历山大发生地震,灯室和波西顿立像塌毁。公元880年,灯塔修复,公元1100年,灯塔再次遭强烈地震的浩劫,仅残存下面第一部分。灯塔失去往日的作用,成了一座?望台。1301年和1435年两次地震,塔全毁。1477年,卡特巴素丹王巡视亚历山大。为防备土耳其入侵,他下令在灯塔的原址上,利用原有石块,修筑一座城堡,取名卡特巴城堡。它是规模仅小于开罗萨拉丁城堡的埃及中世纪两大城堡之一。自1966年7月起,城堡开放为航
海博物馆,介绍埃及航海史,展出卡特巴半身塑像、亚历山大灯塔复原图以及挖掘苏伊士运河等历史重大事件的油画和实物。
最大的露天博物馆:卢克索
卢克索位于尼罗河畔,距开罗676千米。电影《尼罗河惨案》中出现的那雄伟的庙宇、高大的石柱,以及巨石从柱顶轰然坠落的惊险场面,便都是在卢克索的卡纳克神庙拍摄的。许多埃及人说,卢克索是古埃及文明的发源地,到埃及不去卢克索,犹如访问中国不到长城。
在漫长的岁月中,卢克索几度盛衰荣枯。到第十八王朝(公元前1570年),底比斯进入鼎盛时期,成为东至巴比伦,西抵利比亚,南达苏丹的强大帝国的首都。历代国王、王亲和权贵大兴土木,在东岸建造许多宫殿和神庙,在西岸开凿墓穴和神庙。牢固的城池,宏伟的宫殿,巍峨的神庙,壮观的大臣府第和各国使节的宫邸,使它被古希腊人誉为“百门之城”。阿拉伯人则感叹于它的众多豪华宫殿,而称它为卢克索(意为宫殿之城)。随着希腊和罗马相继入侵,古埃及法老政权崩溃,全国政治中心北移,卢克索逐渐荒芜而被人遗忘。19世纪末,大量的神庙、古墓、木乃伊被发现,卢克索的名声大震,被称为“埃及历史的博物馆”、“世界上最大的露天博物馆”,成为驰名全球的旅游胜地。
如果说金字塔代表着埃及古王国(公元前2780——公元前2280年)时期的文明,那么,卢克索的古庙和陵墓则是新王国(公元前1570——公元前1080年)时代的象征。可惜的是,随着三千多年岁月的流逝,大多数宏伟的建筑已湮没无闻,当年被视为太阳升起的东方——繁华的尼罗河东岸“活人城”,仅剩卡纳克和卢克索两座神庙;河西太阳归宿之处的“死人城”,祭祀亡灵的神庙也所剩无几,凿于岩石山里的陵墓大多被偷盗。
最宏伟的神庙群:卡纳克
卡纳克神庙是当今世界上残存的古代最宏伟的神庙群,它由许多神庙组成,东西宽480米,南北长550米,占地26.4万平方米,古时有一道高12米高的土坯墙把它四面围住。作为崇拜阿蒙神的场所,它始建于阿门荷太普一世(公元前1546-公元前1526年)。之后历代法老为宣扬其文治武功和统治政绩,不断扩大庙宇,增建阿蒙神之妻莫特神庙,其子汉苏月亮神庙和各种厅、殿、堂、室;或见缝插针,在庙内空地上竖立巨大的石像和高耸的方尖碑。整个庙宇前后延续建筑了近两千年,直到托勒密八世(公元前170年上台执政)才完全停下来。
卢克索是座小城,马车为重要的交通工具。一下马车,映入眼帘的是四排82个狮身羊头像,羊头下面站立着拉美西斯二世的雕像,象征着他在
阿蒙神的庇护之下。通过狮身羊头大道,眼前是一座城门式的宏伟庙门,它高32米,长113米,厚15米。神庙内共有10座大小不一的这种庙门,门后面为8000平方米的庙内最大的庭院。8米高的拉美西斯二世的石雕高高矗立着,他的两腿间镌刻着真人般大的王后塑像,两像和谐地融为一体。庙内最蔚为壮观的是一座密林似的石柱柱厅。柱冠刻有纸草花图案,表示它从水中绽出花朵,象征着生命的诞生。哈特谢普苏特女王献给阿蒙神的两座方尖碑,是庙内最高的建筑物,它由整块巨石雕琢而成。现一碑犹存,另一碑已于上世纪被掠夺到罗马了。(陈怡摘编)
摘自《金字塔之谜》程永福编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版
《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