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回族片面、错误的认识是导致对体貌差异误解的重要原因,如“回族的祖先主要是来自阿拉伯人里的穆斯林”,这样的介绍肯定会让人把回族的相貌和当今电视、图片中的阿拉伯世界联系起来,从而产生很大的偏差。因为这是与历史不符又很荒唐的说法。
事实上,回族先民主要来自中亚和古波斯地区,这些地方民族与中国土著民族相貌差异不是象有的凭空想象的那么大,大部分介于白种人和黄种人之间,总体是以黑头发黄皮肤为主。尤其是毗邻中国西部边陲的中亚地区,历史上属于东伊朗人种,语言也是东伊朗语(部分被突厥语化是后来的事情)。不论西伊朗也好,东伊朗也罢都连亚洲也没出,就算在当代,当地的土著人群也并非都是高鼻深目。当然如果综合语言、体貌、性格、风俗、文化、地缘等各方面来看,中亚地区和东亚地区的人群给人直观的印象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对于在中国繁衍生息一千多年(部分来的晚的也有好几百年了)的回族人来说,不能以这个标准来衡量。
回族先民来华之初并非都是举家迁徙,而是单身男性为多,既然要在这里扎根生活,起初与当地女性结合成家现象不可避免,是一个“外来民族融入中国社会,本土民族融入外来民族”的过程,这个过程有着语言、风俗、文化各方面的差异和局限。根据现有的史料记载,这种结合在当时的社会民意和官方法律中是受约束和排斥的,如“中国人不得私与外国人交通,买卖,婚姻,来往”(册府元龟:卷999);蕃‘獠’与华人错居相婚嫁,多占田,营第舍。吏或挠之,则相挺为乱。卢钧下令蕃华不得通婚 (新唐书:卷182);朝廷方悟宗女嫁夷部,因禁止,三代须一代有官,乃得娶宗女《萍洲可谈》。回族先民们本身就属于民族性很强的群体,自身和外部各方原因促使回回人形成了自相嫁娶为主流的传统,对此明代汉族学者陶宗仪在其《嘲回回》一文中这样描述当时杭州回回人婚俗:“绝与中国殊,虽伯叔姐妹,有所不顾。”这也正是至今各地回族人之间以老表相称的由来。
遗传的规律也是回族人呈现相貌差异的重要原因,人类遗传基因有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有的表现在体貌,有的则表现在性格,而且还会有隔代和间接遗传的现象。现实生活有大量此类的例子,还有的人在体貌或性格方面与姑姑舅舅等相仿,从遗传学的角度来讲这都很合理。任何民族中的一员对自己能继承爷爷辈的多少体貌特征都不能保证,更何况是千百年前的先民呢。前苏联对其境内的回族人(东干)进行了基因检测调查,结果显示多为东伊朗人种,这说明回族人仍然保持住了部分本身的基因特征。当然不只是婚姻方能影响体貌变化,长期所处地域、气候、语言、所从事生产活动等也是其中的因素。所以对于真正的回族人来说,其中哪代没有明显回族特点的外貌没什么(只要坚持回族婚姻传统,就不会丢失),统一的外貌不是任何一个民族的标准。做为回族人也一样,最重要的是要有回族人的精神和气质。
象不象回族要综合起来看,曾见过比多数回族人还具有古西域民族特征的汉族或其他民族,但不会因此就想到他们会是回族,至于原因我也说不好,也许是因从他们神态和言谈举止中感受不到回族才有的气息。相反有的回族人没有那些外部特征,但给人的感觉就知道是回族。其实这种回族人之间具有的感官直觉并不奇怪,这是回族群体千百年来共同的历史境域所形成的神态、性格、心理和优缺点,有着深厚的积淀,这种感觉只有在真正回族人之间能体会到。
任何一个民族的相貌体现出各种差异都很正常,也是事实。回顾回族的起源,无论是经商还是从军而来的回族先民,他们多为当时人类文明的摇篮——古波斯和中亚一带的精英式的人物,身体强壮,头脑灵活并有着语言方面的天赋。最起码也是体智健全、意志坚强的人。否则他们不可能翻越那么多崇山峻岭,戈壁荒漠或者惊涛骇浪的丝绸之路来到东土生息。他们带来了世界领先的天文、地理、数学、医药等科技;还有绘画、雕刻、冶炼、锻造、纺织、建筑等古波斯工艺;饮食、乐舞、技击、服饰等中亚民族灿烂的文明。历史各代直至当今,回族人中涌现出的各方面的杰出人物的事实证明,我们的民族是具有自身长处和特点的民族。我们应该保持和延续,同时学习各兄弟民族的长处,更加完善自己,为个人和家庭的幸福、为国家为社会做出更多回族人的贡献。大家说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