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本段]清真寺的名目
清真寺(Masjid)
亦称礼拜寺。系阿拉伯语“麦斯吉德”(即叩拜之处)意译。《古兰经》云:“一切清真寺,都是真主的,故你们应当祈祷真主,不要祈祷任何物”。中国唐宋时期称为“堂”、“礼堂”、“祀堂”、“礼拜堂”,元代以后称“寺”、“回回堂”“礼拜寺”,明代把伊斯兰教称为“清真教”,遂将“礼堂”等改称“清真寺”,沿用至今。西北地区回、东乡、保安、撒拉等族穆斯林,至今仍沿袭原称“麦斯吉德”,或称“哲马尔提”(Jama‘at,即寺坊)。
阿克萨清真寺
[编辑本段]清真寺的历史
伊斯兰教初兴时,未有专门礼拜的场所,只是选择一洁净之处供叩拜之用。622年9月,先知穆罕默德迁徙麦地那时,在城东南3公里处的库巴,修建了第一座简易的库巴清真寺。到达麦地那后,才建造一座正式的清真寺,后称“先知寺”,营建时穆罕默德亲自参加劳动,随后率众在寺内礼拜。637年,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下令远征将领,凡开拓一个新地区,首先要在该地兴建清真寺,作为宗教活动的中心。据此,欧太白•伊本•盖兹旺于637~638年在伊拉克巴士拉兴建了第一座营地清真寺,638~639年,赛尔德•伊本•艾比•瓦戛斯在库法城兴建了清真寺,642年阿慕尔•本•阿斯在埃及弗斯塔特(开罗)兴建了非洲大陆第一座清真寺;670~675年欧格白•本,纳菲尔在突尼斯凯鲁万兴建了欧格白清真寺。
从此,兴建清真寺被视为穆斯林神圣的宗教义务和信仰虔诚的体现,哪里有穆斯林,那里就建有清真寺。后历经伍麦叶王朝(661~750)和阿拔斯王朝(750~1258),政府拨巨资修建规模宏伟和华丽壮观的寺院群体建筑,使清真寺遍布亚、非、欧各地。据历史学家伊本•拉斯塔统计,891年仅巴格达地区就有清真寺3万多座。12世纪中期到13世纪初期,埃及亚历山大城及周围地区有l万多座清真寺,致使阿拔斯王朝时期成为清真寺建筑的鼎盛时期。此后伊斯兰国家将兴建清真寺作为宗教制度和国策之一。
[编辑本段]清真寺的职能
清真寺与穆斯林一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其职能表现在以下各方面:
(1)宗教活动中心:每日“五时拜”,每周的聚礼,每年两次“会礼”,都到清真寺举行。宗教节日,如先知诞辰,都在清真寺庆祝。婴儿初生时命名和亡人的殡礼也要到寺内请阿訇主持举行。
(2)宜教中心:自从先知穆罕默德在麦地那清真寺第一次“聚礼”时发表宣教演说后,清真寺就成为宜教的场所。此后在每周“聚礼”日和每年两次“会礼”中,通过“呼图白”(讲演)方式宣教成为定制。
(3)宗教教育中心:在伍麦叶王朝时期,各地清真寺开始附设学校,教读《古兰经》。阿拔斯王朝时期,许多著名清真寺同时也是著名的同名大学所在地,如埃及的爱资哈尔大学,摩洛哥非斯的卡拉维因大学,突尼斯的栽突那大学等。
(4)文化中心:清真寺多附设有图书馆,也附设有医疗机构。如也门萨那清真大寺图书馆是阿拉伯世界清真寺最大的图书馆之一。
(5)处理穆斯林民事的中心:一般穆斯林间有关婚姻、遗产、商业等纠纷,都在清真寺内按教法规定解决或调处。
(6)穆斯林联系交往的中心:平时忙于自身事务,礼拜时聚会一起,特别是每周的聚礼和每年的会礼时,共同礼拜,互致色兰,清真寺起到了凝聚和团结的作用。
[编辑本段]清真寺的种类
历史上修建的清真寺种类较多,有:
(1)圣寺,即先知穆罕默德时代有关的清真寺,如“三大圣寺”。
(2)皇家清真寺:主要是以历代哈里发、素丹、埃米尔名义兴建的清真寺,如伍麦叶清真寺。
(3)主麻清真寺,在伊朗较多。
(4)加米清真寺:为地区中心寺,亦称大寺。
(5)陵墓寺,附属于陵墓主体建筑的清真寺,如侯赛因清真寺。
(6)一般清真寺。
[编辑本段]清真寺的建筑风格
早期清真寺的建筑简朴无华,如麦地那先知寺主要由围墙圈成院落供礼拜,房顶供唤拜,再设一简单讲台供宣教即可。其后随着穆斯林建筑艺术的发展,结构严整、雄伟壮丽和带有装饰艺术的建筑群相继出现。清真寺的主体建筑是礼拜大殿,方向朝向麦加克尔白。大殿正面墙中ib有凹壁(米哈拉布),左前方有阶梯形讲坛(敏白尔)。较大的清真寺还有宣礼塔。塔顶呈尖形,故称尖塔,系唤拜之用。一般清真寺有l~4个尖塔,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素丹艾哈迈德清真寺有6塔,麦加圣寺有7塔。还有沐浴用的水房。在伍麦叶王朝哈里发瓦利德时期(705~715)出现了穹窿建筑,多数是由分行排列的方柱或圆柱支撑的一系列拱门,拱门又支撑着圆顶、拱顶。建筑物外表,敷以彩色或其他装潢。其后,清真寺建筑艺术形成四大流派和风格:(1)叙利亚一埃及派:主要以希腊、罗马和当地样式为范例。(2)伊拉克一波斯派:以萨珊式样、古代迦勒底式样和亚述式样为基础。(3)西班牙一北非派:即马格里布式样的马蹄形。(4)印度派:大多为圆顶形,有明显的印度建,筑色彩。清真寺的管理在伊斯兰国家多由政府宗教基金部门领导,人员少,事务简单,教长不一定住寺,清真寺一般都有宗教公产(瓦克夫)和基金。
[编辑本段]中国的清真寺
中国唐、宋、元时期,清真寺的建筑风格主要是阿拉伯式,全部用砖石砌筑,平面布局,外观造型和细部处理多呈阿拉伯伊斯兰风格。广州怀圣寺、泉州清净寺、杭州真教寺、扬州礼拜寺,是始建于唐宋时期的清真寺,向称中国四大古寺。元代清真寺的建筑规模和数量远远超过唐宋。仅元大都(今北京)就有清真寺35座。其外观造型基本上保留阿拉伯建筑形式,但已逐步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和砖木结构体系,形成中、阿混合形制。北京牛街礼拜寺、西安化觉巷清真寺以及定州礼拜寺、松江清真寺等都是典型的中、阿合璧式建筑艺术形制。明清两代所建的清真寺,受中国传统建筑影响,形式变化很大,整体结构除礼拜大殿和邦克楼外,又增置讲经堂和沐浴室,总体结构多为传统的殿宇式,大殿结构复式化,由前卷棚、中大殿、后窑殿三部分组成,多为砖木混合结构。礼拜大殿内的窑殿墙,作成拱形卷筒式的“米哈拉布”,装饰精美华丽,有的后端封闭,有的安装两扇门。邦克楼大多采用砖木结构的亭台式建筑,很少尖塔式,有的置于大门之上,既是门楼又是邦克楼,颇具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特色。20世纪初,河南穆斯林首先创建女寺,其后河北保定、山西太原等地起而仿效,或单独建立,或附设于某一较大的寺内。新疆喀什的艾提卡尔清真寺与库尔勒县的礼拜寺,其建筑形式更多地保留了阿拉伯伊斯兰特色,多用木料、土坯、砖及硫璃砖砌成圆拱顶或平顶式建筑,采取敞殿堂与封闭殿堂结合。吐鲁番地区多为上下礼拜殿形制。西南地区清真寺的建筑,也有采用当地民族形式的,拉萨市河坝林清真寺,整体建筑结构和细部装饰为彩画,主殿及邦克楼外的石砌和色彩、线条、花式,完全采用当地藏式建筑艺术手法。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回族清真寺,采用傣族的竹楼形式,别具一格。
清真寺是穆斯林群体的中心,唐、宋时期的“蕃坊”和明、清以来的“教坊”,都是以清真寺为中心,聚合周围村庄、街巷和居民点而形成的社区。每个清真寺在经济上、管理上自成一体,一般互不隶属。有的门宦在某一地区某个寺内派驻“热依斯”(即教主的教务代理人)行使管理,下辖若干寺坊,有的教派有“海乙寺”(即中心寺),下辖“稍麻”小寺,形成较大的教坊。撒拉族地区历史上实行总寺,形成教坊统辖制。唐、宋、元、明、清时期,有的大寺实行“卡迪”掌教制,明、清以来实行伊玛目掌教制,民国以来实行阿訇掌教制,在管理形式上设“学董会”,当代则设“民主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寺务、财务,聘请阿訇执掌教务。以清真寺为中心的教坊,把分散的穆斯林凝聚为自然的整体,成为一个坊的宗教、教育、经济、文化中心,凡有关该坊穆斯林的宗教生活、经济大事或教育、文化、民事纠纷、婚丧礼仪、欢庆节日等等,都离不开清真寺。清真寺在穆斯林心目中具有崇高、神圣的地位,成为伊斯兰文化的象征。清真寺的经济主要来自教民的捐赠及亡人遗嘱捐献的地产、房产作为宗教基金,用以支付阿訇、经生的生活费、日常寺务的开支和节日的用度。
[编辑本段]清真寺-世界著名的清真寺
麦加大清真寺
麦加大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第一大圣寺,是全世界穆斯林朝圣的克尔白天房所在地,周围有七座高塔,中间是天房,据说是先知易卜拉欣(亚伯拉罕)亲自建造的,在建到屋顶时,已经够不到,安拉从天上扔下一块石头,为易卜拉欣垫脚,这块黑色的石头由穆罕默德亲自镶嵌到天房墙角上,据科学家分析真是一块陨石。第七座塔系后来鄂图曼土耳其加建,因为伊斯坦布尔的蓝寺有六座塔,与大清真寺原来有六座塔相同,有儋越之嫌。
先知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第二大圣寺,坐落在沙特阿拉伯麦地那,是在穆罕默德故居基础上建造的,可容纳25万6千人同时礼拜,寺内有穆罕默德陵墓。
阿克萨清真寺:(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圣殿)是伊斯兰教第三大圣寺,坐落在耶路撒冷老城东部,相传是先知苏莱曼(所罗门)亲自建造的。“阿克萨”有“辽远的”之意,故阿克萨清真寺也被翻译为远寺。伊斯兰教规定“去阿克萨清真寺朝觐的人,安拉会赦免他的罪过。”位于耶路撒冷圣殿山,古以色列王国的圣殿遗址之上。
倭马亚清真寺:位于大马士革,系由倭马亚王朝的哈里发所建,至今仍为伊斯兰教四大圣地之一。
圆顶清真寺:伊斯兰教最著名的清真寺之一。
爱资哈尔清真寺:位于开罗,是埃及最主要的清真寺。
怀圣寺:相传唐高祖武德年间(618-626年),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曾派门徒4人来华传教。其中的艾比•宛葛素于唐贞观初年从波斯湾到达广州,建造了怀圣寺。怀圣寺于627年建造,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是中国第一座清真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