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上,璀璨灯光洒在“英娘”身上,那英娘广舒长袖、且歌且舞,时而巧笑嫣然,时而声泪俱下……剧终,全场灯光大亮,台下掌声潮水般响起,“英娘”马少敏恍然惊醒,回到现实:自己参加梅花奖角逐的参赛剧目京剧《丝路花雨》大获成功,受到了评委专家以及酷爱豫剧的平顶山人的喜爱。
一个月后的杭州,掌声再次响起。第24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揭晓,甘肃省京剧团青年演员马少敏成功摘得梅花奖。站在台上,回顾以往的从艺经历,马少敏的心中难以平静:每一次掌声响起,都好像初次的舞台,听到第一声喝彩……
梅花香自苦寒来
10岁那年,马少敏去考甘肃省艺术学校。老师说:跳段舞吧!不知所措的小姑娘犹豫片刻后,做了一套广播体操;老师说:唱几句吧!小姑娘想了想,张嘴唱了段临时抱佛脚学会的“我家的表叔数不清”。就这样,回族姑娘马少敏误打误撞,迈进了京剧之门。
唱做念打、水袖花衫,转眼间,8年学艺生涯匆匆而过。1986年,18岁的马少敏成了一名专攻青衣花衫的专业演员。其后,她偶尔演个小配角,客串一把主持人,或是演演电视剧,10年转眼又匆匆而逝。
1996年,机遇光顾马少敏。一次偶然的机会,京剧《夏王悲歌》中李元昊的妻子野利后一角落到了马少敏头上。《夏王悲歌》是当年省京剧团创排的一出名满天下的大戏,野利后是位刁钻难缠的主儿,马少敏是个羞涩腼腆的小字辈,从接到角色到正式上演,只有一个月的时间……马少敏说她后来能塑造成功与自己性格反差巨大的野利后,与团里前辈们的帮助密不可分。但一出《夏王悲歌》,令同行认识了马少敏。1996年,青海省京剧团在创排《格萨尔王传》时,请她出演女主角梅萨王妃。此后她又出演了《西域星光》中的焉支海,而《野天鹅》中的“爱丽莎”干脆是一位从安徒生童话中走出的异域少女。
1997年,“甘肃省青年演员大奖赛”拉开序幕,马少敏报名参赛,时任省京剧团团长、“梅花”奖得主陈霖苍上阵为她配戏《霸王别姬》,著名京剧艺术表演家陈永玲先生亲自为她“抠”戏。马少敏说自己虽从小学戏,但不够“瓷实”,是老先生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抠”,让她捧回个二等奖。
学得不够“瓷实”,是一直困扰着马少敏的心头病:“总觉得戏会得太少,戏抠得不够细。”1998年,已做了妈妈的马少敏再次成了一名学生,她考进了中国戏曲学院成人表导系。在中戏求学的时候,马少敏得到了许多名师的指点:跟《杜鹃山》中柯湘的扮演者杨春霞学了《凤还巢》全戏、《杜鹃山》选段;梅兰芳的琴师,80多岁的姜凤山也亲自为她说过戏,还夸她“条件好”;但马少敏仍觉得自己的表演不够细腻柔美,随后又跟昆曲名家沈世华学了《刺虎》《游园》等戏,昆曲的清丽柔婉、细腻抒情为她在京剧《丝路花雨》中成功塑造英娘一角打下坚实基础。
人人都说,梅花香自苦寒来,马少敏却还是没有觉得太苦,而是觉得幸福。能演自己喜欢的角色,幸福;观众能喜爱自己饰演的角色,幸福;那么多年,家人和同事对自己那么支持,幸福……
“掌声响起来,我心更明白”,梅花是一个符号,而不是一个烙印,马少敏渴望的依旧是在舞台上塑造更多的角色,感染、鼓舞、温暖舞台下的每一个观众。
戏曲困境前所未有
“作为古典文化范畴的戏曲艺术在21世纪多元化、经济一体化的今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近日,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著名京剧演员马少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作为著名戏曲演员,马少敏长期工作在西部基层文化演出第一线,对戏曲面临的困境有着深刻的了解,“目前全国有不少剧种只有一个演出团体,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发展,这些剧团可能面临着被合并、被裁撤的危险,团在剧种在、团亡剧种亡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在分析原因时,马少敏说,从学术上讲,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戏曲已经从俗文化向雅文化转变,从艺术市场而言,戏曲团体难以适应市场需要是主因。“戏曲团体对市场的调查研究不足,严重缺乏专业的演出经营人才,对市场培育严重滞后,艺术创新不足等问题都制约了戏曲艺术的健康发展。尤其是目前的市场化演出模式,戏曲院团必须主动去适应。”
马少敏建议政府应当采取有利措施,把培养演出市场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鼓励国家、省级重点院团积极开拓演出市场。
随时了解最新穆斯林资讯、畅享正宗清真美食
独具当地特色的分站,更权威更贴近生活
C.DU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