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往中东的云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穆斯林画家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飘往中东的云

来源:admin 时间:2010-03-09 点击: 我来说两句

 

■白天彧
今天,你终于实现了这个曾许诺了半个多世纪的愿望,来完成最大的人生功课--朝觐。你坚定而激动地站在这座圣城面前,到了与真主相约的地方,你把在那个小山村里贮存了半个多世纪的泪水,此时此刻,通过你那特有的宗教情感,把这泪水流在了沙特阿拉伯的土地上,流进了圣贤烈士们曾经驰骋疆场的故土上。因为只有你知道,这是一条通往天堂的路……
(一)
    时间在历史的断代史中凝固了,往日的云烟在追随者的心海里谱写着新的传奇。透过历史厚厚的帘幕,我顿悟着宗教最原始的意义,体验着那些有着深厚宗教情感的过往者的智睿。在一瞬间里,在忘忽其我的境界里,我试图变换着本我、自我与超我的那些角色,但这一切都将是徒劳的。我在无地自容的情形中寻找着新的人生奇遇,我在欲语难言的境遇中寻觅着能替换我灵与肉的寄托者。许久,我从被蒙昧了很长的心灵迷茫史中挣脱出来,心里那扇被封闭了很久的思想之门也打开了。随后便飘进来一股冰凉的冷风,我的身影停留在人类文明史的千年以前,回眸着至贤至圣们在点点滴滴中孕育着的丰功伟绩。忽然间我被冻醒,不禁打了一个寒颤,揉揉浓睡未醒的眼睛,理清思绪的脉络,原来我是在梦境中度过。
凝视着人生走过的每一处驿站,梳理着曾经感我心怀的人生断章,触摸着让心扉为之光亮的人与事。在记忆的长河中有一位老人是我生命深处的导航者。他给我以深情和健康,又给我以艰忍和含蓄,使我追求着崇高的信仰。
孩提时代,模糊的记忆中就觉得老人就是这个村子的象征,这个村子的全部。如果缺少了老人,就缺少的一切似的,因为只有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这个村子才有了今天。他引导全村人遵乡革俗、远离邪恶,使人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使教门蒸蒸日上,真有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他济穷扶困,广开财源,让青年人走正道务正业,以伊斯兰正统教义去教导他们,从而使全村人过上了真正幸福的好日子。这一切的一切都归功于他。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走出了我亲我爱的村庄,离开了我敬我仰的老人。远在他乡异地求学的我,每逢佳节,心头总有一团思絮,总是缠绕着我,久久不能飘散,于是我总想急待着回故乡,回到我的村庄,回到我敬爱的老人身边,去倾听他的教诲。我一个人平衡了我的世界,在人生的分水岭上,我做出了慎重的选择——回家。我兴奋而恐惧,我真切地感到自己的渺小。汽车奔驰在荒凉的黄土地上,我的心情起伏不定。穿越于秃山、荒地之间的汽车把我驶向生我育我的故乡,去见那位虔诚的老者。快乐与憧憬,感知与赞念在瞬间里喷薄而出。亲爱的多斯达尼,我回来了,我流泪了,心也流泪了。我拖着疲惫的身子,置身在南国人眼里没有绿的这块北方的穷土地上,我心都碎了,因为我不至于回到了我的故乡,更让我心灵为之震动的是,我看到了无数的白帽子在大街上晃动,无数的绿、黑色盖头穿梭于街上的每个角落。我到了信仰最虔诚的地方,到了心灵最纯洁的地方,这使我心中涌起浓浓的温暖和惬意。有一个声音在悄悄地告诉我:到家了。哦,我血脉的追依处,灵魂的歇息处。
炙热的太阳正毒烤着北方的大地,我便推开了家的门,一切都显得那么平常,又显得那么异常,好象其间总夹杂着一些神秘的东西,但家中的一切又是那么的轻逸和安闲。此时的我,想起了老人,因为只有他才懂得这块土地上的历史,懂得穷土地上的凄残和悲苦。我要去见他,去倾听他的教诲。
我在家休息片刻,怀着激动的心情去了老人家里,可敬的老人盘坐在炕上,正在虔诚的用标准的阿文诵读《古兰经》的某一章节,看到我,猛得一惊,继而平静下来,我急忙道了一声“色俩目”问好。几年不见,我仔细端详着老人:体态依然那样魁梧,结实的方脸膛上,条条饱经风霜的皱纹,像阿拉伯语那样在脸上缠绕着,一双乌黑的眼睛炯炯有神,满脸的络腮胡子又黑又长,大簇已拉到了胸前,配上额角那弯月形的在教派冲突岁月里留下的那块伤疤和那略高的鼻梁,显得威武极了。一脸的清纯是伊斯兰本质的体现,头上顶一盘花白格子相间的头巾,酷似阿拉法特那样,显得神圣极了。此时此刻,我感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几次我都想退出来,但我的灵魂早已被老人击退,我无言以对,我顾影自怜,我孤芳自赏,我可悲。
太阳快要落山了,西边天际还凝聚着一团绚丽的晚霞,整个村庄被淡淡的暮色笼罩着。突然,一只老鹰在村子的上空盘旋,时而高、时而低。少倾,它平展的双翅从高空轻飘飘地滑下来,顺着炊烟流动的方向,迎着晚霞飞去。将圆未圆的圆月渐渐升到高空,我与老人一直交谈着。屋外一片透明的灰云,淡淡的遮住月光,整个村庄上空仿佛笼起一片轻烟,朦朦胧胧,我如同坠入梦境。
当嘹亮的邦克声响起的时候,我跟着老人在圣洁的地方,用洁净的水作了洗礼,心中默默地念着祷词,在明亮的大殿里做了礼拜。当富有磁性和极强感染力的阿訇地朗读声在激越,在响彻,在震撼,在用一种神圣的力量敲击着我的心灵的时候,我的热血在内心里不停地翻滚着。那一段段精美的经文如行云流水般在空气中回荡,冲破大殿,飞向九霄云外去了。一颗颗善良的穆斯林的心灵在完成着对阿拉的顶礼与感恩。一切的一切离我远去,周身的血液奔涌的更加厉害。万物都灰飞烟灭,揪动我心的只有那对宗教信仰的柔肠寸断。
夜幕中的清真寺灯火通明,人声鼎沸,远愿望去,竟像是夜空中的楼台,神圣得令你只有崇敬,只有归依。每个虔诚的穆斯林,只有在这里,才会有尊严,心灵才能找到归宿,才会有心旷神怡的境界。
我凝望着这一派神圣的景色,心中的热情瞬然间燃烧起来,我写不出眼中的感激。我知道我正承受着一种伟大的爱,顺从着一种无形的力量。我最可敬的老人,不可思议的、善意的他。“阿拉乎安克邦热,阿拉乎安克邦热”——每当神圣的邦克声响起的时候,这位老人同我,同全世界的多斯达尼,把虔诚的举意沿着中东的圣城麦加天房传递给了普慈万物的阿拉。
(二)
    老人一生最大的心愿要去圣城麦加朝觐,并且多次向我倾诉内心的感慨。老人并不富有,一生都很清寒,但他用自己的双手积攒了足够的一笔钱,朝觐是他从小就有的念头。对于老人意味着一次灵魂的洗礼,领悟人生的真谛,信仰的升华,祈求阿拉宽怒自己的今世生活,参悟阿拉造化宇宙万物的奥秘及返朴归真为终极的高尚人格等等。正如伟大至圣穆罕默德所说:“凡为阿拉而朝觐者,并且没有作恶,没有褒渎,他就像初生时一样纯白无暇”,老人正是这样。老人朝觐的喜讯一传开,这个静寂的村庄顿时沸腾了。临走那天,全村人都前来送行,许多人都流泪了,这是一种祝福的泪、喜悦的泪。老人的确走了,带着自己真诚的心愿,带着全村人的期望,带着对宗教的虔诚信仰走了。
北京国际机场的候机室里,出国的人们像一只只急于出笼的小鸟,人们争先恐后地向出口簇拥着,秩序显得有些混乱。200多万世界各地的穆斯林都拥向沙特阿拉伯的圣城麦加朝觐。那里有世界上规模最宏伟的“克尔白”大清真寺,那是穆斯林心目中最神圣的地方。虔诚的穆斯林会用尽一生的积蓄去一趟麦加圣地,淋浴那儿的阳光,饮口“渗渗泉”甘甜的圣水。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不枉为穆斯林。
老人以温和的目光看着周围的人,他们脸上的神态庄严而肃穆,没有丝毫的浮躁。
机舱的入口处,一位头缠“尔达幔”的穆斯林男子掏出了一块白布,身边的人都自觉地闪开过去。穆斯林男子将白布铺在地上,双膝跪下,朝着麦加圣寺的方向磕头跪拜。路过他身边的乘客不由地放慢了脚步,好奇的看着他。
飞机伴随着一阵奇妙的祈祷声滑向跑道。那声音似乎从天堂传来,正召唤着这些虔诚的人们。飞机升起来,强大的气流冲破了寂静的天空,嘈杂的机舱内几乎是同时在那一刻间安静下来。乘客们的表情是祥和、凝重的。此时,机窗外的红日已浮出了天际镶满金边的云波,老人透过机窗看着云海茫茫的天空,一大团浓浓的暮云也随着机身一起飘动,而且在老人的视野中永不消失。物皆有情,就连这团浓云也要护送着老人远航,它从一个文明的国度飘到另一个更加文明的国度,一直飘到老人应该去的地方。老人的心里是异常的喜悦,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顿时在心头涌起,乐融融的笑脸就像回到了他的童年时代。“这一定是通往天堂的路”,老人心里这样对自己说着。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空中之旅,老人那颗急切而激动的心,终于降落在全世界多斯达尼都向往的古文明宗教圣城。老人信步走在圣城的大地上,看到了一切纯伊斯兰文化的精神理念,老人呼吸着伊斯兰文明的气息,心情格外清爽。老人与随行的人们一起,站在这座圣城面前,到了与阿拉相约的地方。他终于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扑通”一声跪在地上,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从脸面上滚了下来,顺着他的络腮胡子,流进了沙特阿拉泊的土地上,“真主至大、真主至大,养育我的主,普慈我的主,我来了……”,老人不停地说着。
《古兰经》中说:“每个部族,都有一个目标,他朝着它。所以,你们必须抢先干好事。”朝觐正是这样。
当朝觐开始时,世界各地朝圣的穆斯林,言语不同、肤色不同、体态不同,凭着一种信仰,凭着一种相互融通的理念,相约在一起,凭吊圣迹,怀念先知的丰功伟绩,使我们学习他们,从而服务于人类。在阿拉法特山,安拉将它象征为一个有四方八面流水汇集的天池,朝觐者在那里有高贵与崇高的尊荣。向魔鬼投掷石头及在赛法与麦尔沃两山之间奔走,这些都表现了信徒们对安拉的敬畏,使他们心灵得以启迪,从而更加忠诚的服从安拉的命令。还有当朝觐的人们集聚一堂,普天同庆,都不约而同的以一种自发组成的队伍围绕着天房“克尔白”转起来的时候,老人夹在中间,身后是一位肤色很黑的非洲穆斯林,共同的信仰、共同的目的让他们在一起。
这是一种超国家、超民族的国际主义雄壮场面;这是一幅天下一家,世界大同的神圣画卷,便是人类孜孜不倦而追求的最高理想、最高要求、最高远景的体现;这是全世界穆斯林大凝聚、大团结、大交流的神圣集会,是增进兄弟情谊、相互了解、消除隔阂、加强联系的神圣大会师。普慈特慈的安拉!您让这些虔诚的信士们完美了五功,周全了自身。
夜间的时候,老人在天房旁的大殿里露宿,没有休息,而是不停地忏悔,做礼拜,念祷词。午夜,老人用青纯的脸膛把天房的外壁亲了又亲,老人回想起穆圣时代这座神圣的标志,显得更加亲切了。许多天以来,老人的足迹踏遍了古城几乎所有的角落。用心灵的曙光重新回顾了伟大宗教的从前,回顾了在宗教动荡的岁月里发生的可歌可泣的人与事。
感谢阿拉,您是超绝万物的主宰!您使这些远道而来的穆斯林们有机会达到超然的心灵境界,让他们一起来到圣地来靠近你。在这个时候,朝觐者们必定认识到将来复生日的情景。也在这个时候,诚信的人将会进入乐园。他们本着对阿拉的敬畏,希望与博爱的精神,用自己的身体力行间接地表示他们的内心要经常跟阿拉连结在一起,要时时刻刻感激阿拉给了自己完美的全身,周全的信仰。与人与己,信士们的一生要由始至终地纪念阿拉,全无间断,就像环绕天方的圆圈一样紧密联系。的确,阿拉是恩赐及慈悯普世万物的主宰,老人想到这里,脸上带着一丝光洁的欣喜,这是一种幸福的笑。
在老人眼里,阿拉伯人是高贵的,男人们穿着长袍,骑着骆驼穿行在漫无边际的一片沙漠中,女人们的脸上蒙着黑纱,露出一对葡萄珠般神秘的眼睛。他们生活在铺满了用手工织就的地毯帐篷里,讲着标准的伊斯兰母语。家家都放着厚厚的《古兰经》,他们都能倒背如流,他们的一切行为都严格按照真主的旨意去做。每当清真寺里的唤礼词从大喇叭里传出来的时候,宏亮的念礼词飘进了大街小巷,飘进了千家万户。信仰虔诚的人们,从不同的角落,带着同样的宗教心情,走进了神圣的殿堂,他们不停地做礼拜,不间断地忏悔与祈祷。也就在这些时候,在大街上行进中的大小车辆纷纷在清真寺旁停下来,车上的人都走了出来,虔诚地跪在地上行礼,跪拜,完成一系列祈祷动作。有的时候,甚至连外国游客的旅游车也停在路边,他们都仔细端详着这些虔诚的信士们的一举一动,也让他们感受一下这里的宗教气氛。
朝觐仪式结束后,老人与随行的同行们一起来到圣城的一家颇大的综合购物市场。在一家门面阔绰的服装店,老人看到老板和徒弟正忙着为一对游客比量着印有珊瑚图案的背心。向前走有一家甜点铺,店头的橱窗里并排摆放着蛋糕和羊羹,精美的甜点像小金字塔似的放在直径一米左右的大盘子里,足有二十多盘。一位上了年纪的清俊的穆斯林老人,穿着一身白色的大袍子坐在工艺品店的门口望着过往的行人,他的食指和拇指不停地捏弄着一串绿色的念珠,三十三个念珠每十一个被组成一小组,每个念珠被捻过一次,这位老者的嘴里都要默默地念一次“真主至大”。念珠串上垂挂的白色缨子在他的手中欢快地跳跃着,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在一家饰品店的门框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骆驼风铃,丁丁当当,非常可爱。店铺里摆满了阿拉丁神灯,不禁让人想起了那些美丽的阿拉伯神话传说《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老人随便拿起一个黄色的阿拉伯铜壶,翻过来仔细一看,上面竟然十分清晰地写着MADE IN CHINE。老人大吃一惊,老人万万没有想到,中国人的生意做到了如此地步。
老人也与随从的人员来到沙特闻名于世的海湾边。他猛得看见那一望无边的、平滑、透明、蓝色的大海,瞪圆的眼睛里洋溢着过多的神秘。这里的海水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海波是平稳得如中国春晨的杭州西湖一样,偶有微风,吹起了千万个粼粼的小波纹,在太阳光的照耀下那金灿灿的海面显得温柔细腻,老人从来没有见过那么美丽的海。许多小船只在海面上扬起白帆,象是鸟的翅膀,漂在海面上。老人凝望着深远的碧空,天空里有时会掠过一只飞燕或是海鸥的白色轮廓。在漫长的海岸线上,椰林丛生,风景奇丽,气候宜人。即使在隆冬季节,这里也温暖如春。清风徐来,树影悠悠,衬着那碧绿的海水,把这里演化成世界上最美丽的黄金海岸之一。当椰树吐出麦穗般的花絮时,在海滩边游玩散步的人们便会闻到一阵阵迷人的清香,那甜蜜的香郁,被微微的热风蒸腾着,让老人如同饮了麦加圣成的圣水那样陶醉,也让老人那潜在的宗教意识在顷刻间达到了忘我的境界。而在椰枣成熟的季节,那一串串金黄的、殷红的果实会把一片翠绿的椰树点缀得五彩缤纷,恰似阿拉伯新娘的头饰。
(三)
    当朝觐的各种宗教程序都结束了的时候,老人的心里始终悬着一块疙瘩,久久不能消失。这也使得老人的心情极为难过,甚至有几天连饭都吃不下去。当随行的穆斯林同胞们怀着宗教般的情感问起缘由时,老人终于控制不住自己已经十分激动的心情,颤抖着嘴,断断续续地诉说着他心中那块难以割舍掉的酸痛。老人说,他要去邻边的伊拉克看看,看看生活在另一块伊斯兰世界里的穆斯林兄弟姐妹们,看看闻名千古的巴比伦文明古城。当围在老人身旁细细聆听的随行人员虔诚地听完老人地诉说后,他们个个都惊呆了,在瞬间里,时间被这沉闷的气氛凝固了,他们想着老人的话语,都无言的相互对视着。不一会儿,他们用眼睛暗示地交流着,彼此之间达成了默契:全力说服老人,不要去伊拉克。
这些随行的年轻虔诚的朝觐者们,像一峰峰正在哺乳期的幼驼,依偎在老人的身边。他们你一言我一语,细心地、慢慢地给老人讲解着不要去伊拉克的种种原因:伊拉克局势紧张,到处有美国及其盟国的军队驻扎,他们各自为了既得的政治经济利益使大量的无辜平民百姓成为牺牲品,恐怖组织在不间断地寻找机会制造着袭击事件,各教派之间的矛盾冲突不断加剧,流血事件时有发生,甚至连走在大街上都提心掉胆,整个伊拉克到处是血红的沙漠。
老人在这些随从们的苦口劝导下,最终放弃了去伊拉克的打算。但是,老人那清俊的脸膛上却有着难以言说的神秘。他久久地站立着,痛苦的心一直不能平息,内心的疾苦只有他自己知道,此时此刻,老人用宗教般莫大的包容力尽力克制着自己的情感。
临近黄昏的时候,老人置身在圣城边缘的一处沙漠里。金色太阳的余辉毫不吝啬地洒在无边无际的荒漠中,极目望去,红彤彤的一大片,就连老人的脸上也被这通红的沙漠映衬为绯红色,这时的老人显得威武极了。同样的宗教情感使老人也想起了巴勒斯坦,想起了伊斯兰教第二大宗教圣地——耶路撒冷,想起了闻名的阿克萨清真古寺,想起了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那快土地上的同胞。他痛苦的心又开始发作,热血又开始沸腾。瞬间里,老人思想的纬度已经膨胀起来了。
在老人的脑海里,一幕幕血淋淋的画面在眼前浮动着,巴以冲突使平民的伤亡不断增加,多少无辜的平民变成了炮灰,多少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从人世间蒸发。“土地换和平”,竟换来的是不断地流血,不断地冲突,让许多家庭不得安宁。
一个几千年前在这块阿拉伯的土地上路过的民族(犹太人)跑回来说那是他们的地盘,要把这里的真正主人从这个世世代代生存的家园中赶走。于是,他们的房子被推土机铲平,原地上建立起了犹太移民社区,他们变得无家可归。他们流浪,他们的家没有了,他们的亲人没有了,他们成为了难民。 让真主保佑这些受苦受难的同胞吧!老人为他们祈祷着。
老人想起了阿拉法特那张熟悉的脸庞,那花白格子相间的精致的头巾,把巴勒斯坦的土地和人民紧紧的联结在一起。只要生命不停息,这位在阿拉伯世界里倍受拥护和爱戴的民族英雄,就要不懈得为巴勒斯坦人民的民族解放事业不停地战斗。老人心里为这位中东的传奇人物默默祝福着。
历史的积怨,民族的仇恨,教派间的隔阂,制造了多少生死离别的人间悲剧。
老人要走了,在沙特阿拉伯的国际机场,当随从们把他搀扶着走上飞往首都北京的国际航班时,他在机窗口旁远望着外面的一切景象,他又一次仔细端详起这座圣城,它经历了千百年的风云变幻,顺着历史的长河,从浓厚的古伊斯兰文化中,一直流到了今天,依然是那样坚强。沙特阿拉伯——改变以往给人一种沙漠化荒凉的感觉,绿洲、林荫时而可见。这块神圣的土地,这块曾历经百战的疆场,这块全世界的穆斯林都向往的地方,你多么让人心碎呀,恭敬的老人想到这儿,热泪又一次地溢满了眼眶。
哭泣的中东,哭泣的伊拉克,哭泣的巴勒斯坦,让老人痛心疾首又添新愁。
走了,应该走了——这是生平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告别。在老人心里,有了这一次,心里也就踏实了许多。
(四)
    老人带着许多欣喜,带着朝觐归来时无比激动的心情回来了。面对全村的人,好奇、恭敬、相迎为一融的景象,点缀了寂静多时的小村庄,小村又开始热闹起来,欢呼声连成一片,阿语与汉语夹杂着的问侯语打破了村庄以往的任何节日。
老人回来后不久,就举行了盛大的欢庆活动。那一天,老人的家中人山人海,颇大的院子也挤得人水泄不通。除了本村本坊的多斯达尼外,还有许多外村外坊的人们,他们都前来祝贺。老人本着对信仰的坚定,对宗教的虔诚,十分周到地招待了这些前来为他祝贺的穆斯林同胞们,这些虔诚的穆斯林兄弟们也从老人那里分享着宗教最原始的灵性。到他们每个人离别的时候,老人都分别给了每个人一串念珠,一小本精装的《古兰经》小册子。最后老人还送给他们每个人一小杯从圣成麦加的禁寺里带来的圣水,这些虔诚的多斯弟们都怀着纯洁的心意,在真善美的心灵召唤下,各自的心里默默地念着自认为完美无缺的祷词,不一会儿便把圣水慢慢地喝下。让这些宗教情感很浓的穆斯林们,体会到中东的那个在沙漠中建立起来的那座圣城里水的珍贵,还有那其中用言语不能形容的水的宗教意义。告别的时候,每个人都与老人一一拥抱、握手,道了一声声深重的“色俩目”后依依不舍地作别。
一切都平常的过去了,在一个临近黄昏的傍晚,我与老人在他的经屋里的土炕上对坐着,他给我讲述自己经历的一切,教导着我,感化着我。谈话之余,老人送我一小串念珠,别致而精美。又给了我一杯从圣城麦加带来的圣水,洁白青纯,如同天山顶上的白雪,我捧着双手,把这杯圣水接过来,清清嗓子,以最虔诚的心意,默念了一小段祷词后把它喝下。这圣水,虽然是仅少的一点,但是使我的整个身心都活跃起来,使我全身的血液都翻滚起来。老人与我相谈了许多——气氛虽然很严肃,但这是一种幸福的严肃,欢乐的幸福。
寂静的夜晚继续向前走着,我们仍在交谈,这个足迹沿着古丝绸之路去的老人,把他的所见所闻,所悟所感,都统统讲给我听,我们彼此交换着思想,他告诉我圣城的伟大、雄壮,伊斯兰文化的纯正,阿拉造化的红海与苏伊士运河之间所交融的沿途风光及一切的一切。
在一瞬间与你共度的时光里,我感到惊心动魄。我任心灵飘起,升上那清风与银辉。我敬仰的老人,你那带着宗教气息的脸膛,比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中那弯新月还要青纯,比石舒清笔下那把“清水中的刀子”还要光彩照人。也许是那杯圣洁的圣水,给了我智慧和力量,给了我勇气与坦荡,让我在老人的感召下,分享着宗教文化中最灿烂的那些。我独自一人,没有伤感,沉默而自由。我想起了老人清晰可见的脸膛,依然那样青纯。我追随着他,依恋着他,因为有了老人的存在、老人的宽广,才使我走出了大山,走出了固执。我是在与你告别吗?我是在向你投奔吗?今夜里,终于在荒凉的北方升起了皎洁的圆月,钩动了我思念的琴铉。亲爱的多斯达尼,恭敬的老者,我感谢你们,因为你们教导我宗教的博大与厚爱,教导着我神圣宗教的最大意义。
夜幕四合,高空中的几颗星星格外惹人喜欢,此时,一丝难以捕捉的心绪从我心中飘浮出来,轻盈地、低低地在心中盘旋。我觉得,这也许是灵魂的真实存在吧!它徘徊着,化成一种旋律,一种抒发不尽、描写不完,而又最简朴不过的滋味。我细细咀嚼并吞咽着我该爱的和我所受得罪过与痛苦。
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归依,在这个夜晚,在这个凉风轻柔的任性时刻,完成了质的跃变。有了宗教意识与思想之后,虔诚的信仰从未偏离方向。但今夜,在我祖辈生活过的地方,在我景仰的老人伟大宗教品格的指引下,我感到了信仰的神圣和超乎一切的力量,感到自己在朝那个方向飞奔。冥冥中有一种力量在牵引着我,我渴望,我靠近。对此我所表达的只有用热情点燃风采,只有默默地拜而再拜!
皎洁的银月正静挂中天,仰望夜空,辉光四射。我久久注视着这一望迷茫的景象,似乎从中辨出了一道神圣而伟大的信仰轨迹。是信仰使这个民族得以延续,是信仰使每一个诚信者心存平和的心态,懂得满足,懂得感恩,懂得在获得的同时给予施舍。我追忆着老人的偏爱,老人的教诲,看到了一个震撼人心的人生和人性的故事——快点成熟吧!我暗暗地从内心里呼唤自己。夜间,果然做了一个梦,梦见老人与我盘坐着,给我讲述着丝绸之路上发生的关于人与事的故事。但是,经历不能替代,人人都在生活。就象时间摆落在不同的经纬线,零落的声音行走在不同的地点一样。一觉醒来,黎明已至,话语已不能形容。我觉得这是我所见到的最美好、最壮丽的一次黎明。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