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市的发展定位是成为乌鲁木齐的“后花园”。让我们去看看昌吉人是如何精心打理这座“花园”的。
昌吉回族自治州党委常委、昌吉市委书记苏彪告诉记者,按照建设乌鲁木齐“后花园”和“生态中心城市”的目标,昌吉市区范围今后将扩大到8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规模也将增加到80万。
既然是“花园”,空气就应该是清新的。昌吉市提出“十一五”末将城区内的工业企业全部迁走。2008年,市里将城区一家油脂企业迁入工业园,同时投资3000多万元将腾出来的土地用于扩建亚心绿化广场。近期将搬迁的还有一家面粉加工厂和一家开关厂。其中面粉厂的地皮计划用来建设商住楼,开关厂的地皮则用来扩建医院。
城乡接合部很容易成为污染治理的死角。2007年以来,昌吉市拆除了500多台城乡接合部的小锅炉,同时按照每拆一台小锅炉财政补贴3000元的做法,鼓励供热企业将供热管网向城郊延伸。
为了减少冬季采暖造成的污染,从2004年起,昌吉市要求所有新建建筑外墙都必须采用隔热保温材料。2008年,昌吉市又着手对全市旧住宅楼进行隔热保温改造,当年完成改造面积4.1万平方米,今年计划再改造8万平方米。
招商引资尽管是昌吉市各项工作的重心,但环境的“门槛”也是不可少的。去年内地一家企业要在昌吉市兴办一个投资10亿元的大项目,考虑到该项目可能对空气和水资源造成污染,市里将这个项目拒之门外。
一些新的节能环保技术也率先在昌吉市得到推广应用。2008年,昌吉市一个居住小区安装了利用地热资源给居民楼供暖的新型采暖设施。在此之前,另外几个居住小区也配套了对生活污水进行再利用的中水回用系统。
此外为了减少汽车尾气污染,全市700多辆出租车、300多辆公交车以及各机关单位的绝大多数公务车也都完成了油改气。
“花园”里必然处处是鲜花和绿草。从2001年到2008年,昌吉市除了在城区每个角落广种花草树木外,还完成了城市最大的绿色景观——滨湖河三期河道景观建设。滨湖河两岸新增景观用地2000多亩,成了昌吉市最令人赏心悦目的一片带状“绿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