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玉雕南工垄断的北方汉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玉器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打破玉雕南工垄断的北方汉

来源: 时间:2010-03-13 点击: 我来说两句

    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描述的是玉石从原石到成器的过程,突出了雕琢的作用。业内也有“三分料,七分功”的说法,同样强调了雕工的作用。

  玉石雕刻艺术源于明而盛于清,自古以来以苏州、扬州江南雕琢工艺最有名,然而一位“半路出家”从事玉雕创作的北方人却打破了南方雕工一统江湖的局面,他创作的北方山子雕气势雄伟、意境博大,与南方山子婉约秀丽的风格截然相反,他就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玉石雕刻大师宋建国。

   起步
   “半路出家”学玉雕

  20岁时,宋建国在部队从事放映和美术宣传工作,退伍后接着干美术宣传,每天都和书法、绘画打交道,一干就是十多年。1979年,32岁的宋建国开始了玉雕创作。虽然当时正值年富力强的年龄,但对于十分讲究“童子功”的玉雕工艺来说,大多数成名大家从十几岁时就开始练习基本功了。

  山子雕艺术以玉石为原料,用历史名人高仕,诗词典故为内容,以山水、草木、亭台、楼阁为衬景,能最大程度地保留和运用玉石原料的特点。宋建国凭借自己美术方面的功底和刻苦钻研,先后创办辛集玉器工艺厂、辛集玉雕研究所。他所创作的山子玉雕改变了精细秀丽的扬州山子雕一统天下的局面,受到业内外人士的关注,成为北方山子雕的领军人物。

  宋建国十分谦虚好学,他不仅对中国画研究,还对我国的摩崖石刻、历代玉器精品、当代中国著名大师作品进行观摩学习,并都下过苦功夫研究。他还常参观有关展览、博物馆,常去琉璃厂购买画册资料,几乎把所有精力都集中在玉器研究与创作之中。

  方向

  把中国画风融入玉雕

  长期以来,玉雕界从业者对自己的身份定位和职业意义的认知不尽相同,很多人把自己仅看作是手艺人,如果以此标准要求自己,就难以承载玉雕行业象征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感。

  实际上,这个行业也的确缺乏创新的活力和动力,以传承为主要思想、照搬历史者众多,精心创意求发展者很少。如今六十岁出头的宋建国一直思忖着自己的创作标准——把中国画风融入玉雕创作。这是一道没有具体标准和固定答案的难题,宋建国却坚持寻找并尝试着各种解答方式。

  “我在学制玉和玉雕山子中,由于先得其理而后学其艺,尽脱制玉和绘画形式的约束,使二者互为成妙、相得益彰。”宋建国说,自己没有从小开始打玉雕基本功,工作起来反而不受玉雕工艺一些传统要求的限制,思路也更加开阔。

  创新

  写意理念搭透视原理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宋建国尝试在玉雕中融入国画艺术的写意理念,在作品中着意展示中国画的文化意境和特有的韵致气脉。这本是明代开创的传统,主张以形造神。但在当时,这种“创新”主要是为了迎合世俗文人特别是在野知识分子的审美需求,追求士人风雅和闲情逸致,看重把玩、玩赏功能,在器物类别上主要限于玉牌。清代对这种传统有所发展,工艺上更为精巧,士大夫雅趣的文化气质更为突出,但却少了明代的刚健硬朗。

  宋建国经过琢磨,决定不在器物上翻版名家画作,而是主张“立其念,成其形,修心通明入境”。他同样研习陈老莲、任伯年等著名画家的作品,汲取他们作品的立意和精气神儿,然后融入个人对艺术人生的理解和美学理想。

 

  在引入国画写意理念之后,宋建国又在玉雕山子上进行立体国画艺术研究,把透视学原理运用于玉雕山子,讲究作品的气场韵律,讲究意象空间透视,逐渐使自己的作品形成“古迈不失新雅”的艺术风格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