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封建统治者与回回历法
来源:
时间:2010-03-15
点击:
我来说两句
我国古代的封建统治者认为,天象预示着王朝的兴衰,所以历朝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对天象测算都非常重视。自唐朝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开始,阿拉伯、波斯通商使节频繁来华,他们不仅把伊斯兰教带入了中国,而且还把阿拉伯历法(在中国本土化后即回回历法)传入了中国。阿拉伯历法得到了唐、宋、元、明以及清初封建统治者的普遍认可,宋、元、明三代都有阿拉伯、波斯的穆斯林来华从事天象测算。
《怀宁马氏宗谱》记载:西域鲁穆人马依泽,“宋太祖建极,初召修历,公精历学,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应召入中国修天文”。“应召入中国修天文”就是指参与编撰应天历,并把伊斯兰教的星期制度引入到中国历法。建隆四年(963年),新法成,马依泽被授为钦天监正,袭侯爵。
阿拉伯历法被推崇在元朝达到了顶峰。元代统治者设置了回回司天监,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的天文历算。阿拉伯、波斯的穆斯林把托勒密的《天文大集》、伊本·优努斯的《哈克慕天文历表》等大量的阿拉伯文天文历算方面的书籍带入了元朝的宫廷,先进的阿拉伯天文历法知识和天文历法专业术语逐渐被中国的官方和民间所接受。如白羊、金牛等黄道十二宫,原本是阿拉伯历法的专用语,阿拉伯的太阳历因此而称“宫分历”。以周天三百六十度、每三十度为一宫的“宫分法”,一改过去的“二十八宿次舍”之说,就是“阿拉伯历法”给中国天文学带来的新知识,三百六十度之量度至今在全世界通用。
明代,一批阿拉伯和波斯穆斯林世代在钦天监任职,比较有名的有阿都喇、迭里月实、郑阿里等。著名的回族学者王岱舆的先祖于明朝初年来华,被赐居金陵(今南京),世代在明朝宫廷钦天监任职。明太祖朱元璋对回回历法很重视,曾言:“西域推测天象最精,其五星纬度又中国所无”,故在钦天监里设有回回历专科,命穆斯林天文学大师马沙亦黑制浑天仪,以正前代得失。马沙亦黑、马哈麻兄弟俩会同翰林李翀、吴伯宗等人一起翻译了元大都“回回秘藏之书数十百册”。由于他们的努力,明朝从官方到民间对回回历法有了全面、整体的认识。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回回历并入《大统历》参用,使用时间长达270多年。
清朝初期,回族历法学家卷入了封建统治王朝内部的争斗。清朝康熙八年(1669年),得到鳌拜支持的回回历专科秋官吴明煊与得到康熙皇帝支持的西洋传教士南怀仁比赛推算日影的长度。由于吴明煊只知历法原理,不会推算,不能与西洋天文学家南怀仁相抗衡,回回历法也因此被清政府废除。但是在民间,回回历法仍然得到流传和使用,西安化觉巷清真寺月碑就是这一时期留存的中国伊斯兰教天文学文物。该月碑以《圣训》为依据,推出确定斋期的若干准则。清代回族学者马复初写出了《环宇述要》、《天方历源》两部重要的天文历学著作,流传后世。近代,回族学者丁子瑜著有《寻月指南》、马以愚著有《回回历》、黄明元著有《伊斯兰历源详解》、胡继勒著有《时间与历法》、马坚著有《回历纲要》等,这些研究成果在中国天文学界占有一定的地位。另外,伊斯兰教教历(民间称之为小历)一直被回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所沿用,穆斯林斋月的确定,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的具体时间都要按照伊斯兰教教历进行推算。回回历法至今仍然与各族穆斯林的生活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