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蓬勃兴起的风力发电等新能源,将为低碳经济作出巨大的贡献。 资料图片
低碳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低碳”,就像一场风暴,从哥本哈根,一直席卷到中国,成为2010年春天最热门的词汇。
2009年11月,中国政府正式对外宣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决定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作为“高碳经济”的受益者,陕西省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年度目标。其中特别强调,生产总值继续保持13%左右增长的速度,必须是在“低碳经济”下完成。
对于拥有多个重工业项目和能源化工基地的陕西来说,这个任务显得多少有点艰巨。
低碳:一场为生存进行的“革命”
人们关注低碳,源于人们对赖以生存的环境的关心。
刚刚过去的1998年至2007年是有记载以来最暖和的10年。虽然气温上升1度,人们并不会有很明显的感受,却给地球造成严重影响。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报告,到2100年海平面上升将超过一米,足以使亚洲超过一亿人口流离失所。
不仅如此,气候变化不同程度的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如人类的健康,疾病传播的加快,甚至是一些物种因气候变化而导致的灭绝。
也许有人会说,“陕西是内陆省份,我们并没感受到太多的气候问题。”事实上,中国的气候也已发生了明显变化。中国近百年来的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5到0.8摄氏度,陕西2000-2006年年平均气温为12.5摄氏度,比80年代升高1度,比90年代升高0.4度。根据全球气候模式预测结果,陕西未来50年平均气温将升高1.15摄氏度-2.10摄氏度。
著名的太白积雪面积正在逐年萎缩;关中地区出现50年一遇的干旱,2002、2005年6、7月,关中地区出现35摄氏度以上的持续高温天气,多数县最高气温大于等于40摄氏度,突破了历史极值;而大范围区域性的暴雨、大暴雨和持续降雨则给陕南、陕北造成巨额经济损失,据不完全统计,仅丹凤、紫阳、佛坪、宁陕、子长等县遭遇特大暴雨袭击,造成经济损失达90亿元,死亡364人。
而导致这些灾害的,就是人们所熟悉的“温室效应”。由于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煤、石油等碳基能源,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迫害了地球的大气层,影响全球变暖。
目前,科学家们设定2摄氏度是气温上升的警戒线。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的资料,要保证不超过这个警戒线,在2000年到2050年之间,人类可能最多只能再向大气层排放一万亿吨二氧化碳。
这就意味着,人类要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挣扎着求生存,就必须改变从1770年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世界所形成的以燃烧煤炭和石油等矿物质能源为动力的发展方式,人们要采用更清洁、更高效的绿色能源来逐步取代传统的碳基能源。
不仅如此,由于煤、石油等石化能源储量有限,能源短缺问题将成为全世界的头等大事。低碳经济已经被认为是人类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人们希望这场以风能、太阳能、核能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清洁新能源代替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传统能源的绿色革命,
不仅仅是能源和减排技术的创新,也是产业结构和制度的创新,更重要的是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这是一场为生存必须进行的革命,然而人们发现现实总是困境重重。
陕西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展期,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时期内不会根本改变。陕西煤炭探明储量1860亿吨,仅次于山西和内蒙古,位列全国第三,全国唯一的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就在陕北。目前,能源化工产业产值已经占到陕西省工业产值的半壁江山,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陕西保增长战略顺利推进的主力军。
同时,陕西也是全国用煤大省之一,2006年全省煤炭消费比重为77.20%,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69.4%。2007年,全省工业原煤消费7400万吨,保守估计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1.66亿吨,人均排放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近1.6倍。
按照陕西省目前的煤炭工业规划,到2020年全省将生产原煤超过5亿吨,其中煤化工超过2亿吨,每生产一吨甲醇要排放约2吨二氧化碳。如果规划中的煤化工项目全部上马,年排放二氧化碳至少4亿吨,排量相当惊人。
与高碳消耗相应的,是陕西三次产业结构中,重工业一家独大的现实。从工业内部来看,重工业所占比重达到78.1%。2005年陕西省重工业实现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83.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8个百分点。年耗标煤5000吨以上的重点耗能企业565家,实现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74.5%,而消耗的能源所占则高达97.8%。
在这样的一组数字之下谈“低碳”,似乎很沉重。一方面要发展低碳经济,但另一方面面对的却是“高碳”的发展方式。
难,也得变。
刚刚过去的2009年,陕西省关停小火电38.3万千瓦,淘汰小水泥落后产能506万吨,关闭了所有污染严重的造纸企业,建成和新开工污水处理厂50个,全省10个市的市区空气质量良好天数全都突破了300天。
2008年全省化学需氧量比2005年绝对削减10.74万吨;二氧化硫比2005年绝对消减28.53万吨,分别占十一五削减任务的52.3%和29.5%。
20007年,全省万元GDP能耗比2006年下降4.5%,由1.48吨标准煤降到1.36吨标准煤,相当于节约和少用能源645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51万吨。
然而,应当看到,陕西高速的经济增长依然沿袭传统的线性发展模式,遵循着“资源消耗——产品工业——污染排放”的模式,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一次性的,经济的数量型增长是通过资源的大量消耗来实现的。仅从水的使用上来说,目前陕西省年需水总量112亿立方米,可供量92亿立方米,缺水20亿立方米。据预测,到2020年缺水量将增加到83亿立方米。同时,水资源消耗加大。陕西省万元GDP用水量是东部发达省区的15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
如何在“高碳”经济中寻找低碳的途径,成了陕西政府必须解决的难题。
2009年12月7日,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开幕当天,“应对气候变化与陕西可持续发展”论坛在西安举行。在这场官方背景的论坛上,陕西林业、环保、国土资源、农业、气象方面的官员和学者们提出,将发展低碳经济纳入陕西省“十二五”发展规划及长期战略。
此后不久,陕西出台《陕西省新能源发展规划》,在能源化工产业已成为陕西省支柱产业的时候,陕西省意图通过发展新能源来优化能源结构,培育新型产业,发展低碳经济,实现陕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个月后,陕西省省长袁纯清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明确提出:2010年,要把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作为新的发展理念。陕西将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中一个新兴产业就是环保产业。而节能减排也有了明确目标: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4.5%以上,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同比消减3%以上。
如果说“低碳”是突如其来,那么“循环经济”则早已被人们耳熟能详。有专家指出,在未来二三十年之内化石能源作为我国主要能源的地位不可撼动,其中煤是主导,“所以未来一段时间之内煤的低碳利用就是低碳能源的核心问题。如果不在煤的清洁利用上做文章,其他一切只能是空谈,低碳只是一句口号”。
对陕西来说,这不仅是低碳的要求,更是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有人很形象的的比喻陕北是“煤挖了一堆,灰堆了一片,烟冒了一阵。”低水平的煤炭产业给当地带来了财富,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和发展后遗症。
为了提升煤炭产业,陕北重点打造四大循环经济产业链,即煤电载能工业产业链、煤制油产业链、煤盐化工产业链和油气化工产业链,未来5年陕西省将重点推动煤电一体化等资源综合利用率较高的产业,从而实现能源强省的目标。
而新能源的主要力量——可再生能源的布局业已展开。作为陕西的“一号工程”,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产业目前已获得总投资310亿元,16个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并形成了一定的产能。
按照规划,陕北和渭北将以实施金太阳工程为契机,建设大型荒漠太阳能并网光伏电站,推进太阳能屋顶光伏发电、光电建筑一体化及光热应用,发展50个左右兆级的光伏发电项目,将陕西建成硅材料生产、半导体照明器件和太阳能电池生产的重要基地。
与此同时,2008年,陕西省第一个风力发电项目——靖边烟墩山风电场已开工建设,按照陕西省的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陕西将启动建设一至两个风力发电厂。
更为重要的变革思想正在深入官员和企业家们的头脑。谁的经济更低碳,谁就有占领新市场和卖出碳排放指标取利的优势。
“这是一次产业结构调整的良机。”李忠民,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关注低碳经济研究。在他看来,这是陕西,特别是关中成为中国技术供应商的一个契机,“关中的装备制造业经过这么多年的完善,不仅仅只是汽车制造,它还包含航空航天等高科技产业。而这些都是高能耗的产品,如果我们能抓住低碳经济的潮流,在低碳技术上进行攻关,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技术支撑,实现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我们也就有机会在第四次产业革命中取得先机。”
行动还在继续。在新能源规划、循环经济规划、节能减排规划之上,陕西的“低碳经济发展方案”和行动路线图也呼之欲出。发达国家是在工业化快速发展之后、GDP增长稳定维持在每年2%~5%时,能耗增长才开始与GDP增长脱钩,“希望通过产业调整、低碳努力,使陕西在工业化过程中就能实现能耗增长低于GDP增长,甚至脱钩,真正实现的绿色经济。”李忠民说。
就像单位GDP的一次能源消耗、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单位GDP排放的目标成为过去许多相关政策的出发点和考核中央、地方官员和主要国营企业领导者的政绩业绩的重要指标一样,人们期待着对碳排放的考核也能早日提上日程。
随时了解最新穆斯林资讯、畅享正宗清真美食
独具当地特色的分站,更权威更贴近生活
C.DU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