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广东路夜景。
三月的哈密,春风拂面,走在城市的中心——广东路上,行人熙熙攘攘,车辆来来往往。这条长1086米、宽44米的道路,是哈密市最重要的道路之一。
行车道两边,是宽3.5米的绿化带,然后是宽5.5米的人行车道。路边,一块石碑引人注目,上面刻着“广东路”三个大字。路的尽头是十字路口转盘,一组题名为“奉献”的雕塑坐落其中。
“哈密市政府、人民公园、南粤文化中心等重要单位和建筑都在这里,这条路可以说是我们哈密市的脸面。”漫步在广东路上,哈密市建设局局长刁林顺自豪地说。
1998年,广东省援助哈密的大幕徐徐拉开。12年来,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干部培训,从“输血型经济”向“造血型经济”转变,从先进理念的引进到科学技术的创新,广东省都不遗余力地为哈密提供援助。
“这条广东路,最能体现粤哈的情意。也是这条路,一直提醒着我们,需要做的还很多,我们要做得更好。”哈密地委副书记、第五批广东援疆工作组组长危金峰告诉记者。
广东路的前身是1992年建的天山东路,是哈密市东西走向最主要的干道。8年后,这条路破旧不堪,春天翻浆,夏天淤水,市民出行非常不便,道路不畅,商业发展也滞后。
2000年,第二批广东援疆工作组到达哈密后,经过认真的调研,决定从修建天山东路入手,加大对哈密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当年5月10日工程动工,总投资1178万元,广东省援助了900万元。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全部来自广东。
经过4个月的施工建设,9月20日,一条东起爱国南路,西至天山北路的崭新道路展现在市民面前。为了表示对广东援疆的感谢,哈密地委、行署将道路命名为广东路。
广东路的建成彻底解决了原道路交通的“卡脖子”状况,同时带动了道路两侧的房地产开发。现在,走在这条繁华的道路上,两边高楼林立、繁华商铺让人目不暇接。李宁、卡帕等体育品牌专卖店热闹非凡,每天都有成群的青少年光顾。银行也看上了这块风水宝地,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分别在路头和路尾开设了分理处。广东路的修建,拉动了这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广东路修建后,哈密市天山南路、天山西路等重要道路也相继开始修建,其中,广东省援助资金达到2150万元。在广东援疆工作队的帮助下,哈密市的市容市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市路网结构不断提升,人居环境得到改善。
今年4月,哈密市全民健身广场将开工建设,广东省援助1250万元。
哈密市是由援疆干部担任县(市)委书记的全疆五个试点县(市)之一。2008年,第五批援疆干部、市委书记邓梁波到任后不久,便结合实际,确定了7个重点援疆项目,援助项目资金达到5060万元。目前,木卡姆保护和传承中心、哈密机场改扩建2个项目已顺利完工并投入使用。哈密市四道沟水库、哈密地区贫困农牧民异地搬迁开发工程等5个项目进展顺利。
“我们一直把哈密当作广东省第22个地级市来援助,这就是我们自己的家,我们不建设谁建设?”邓梁波说。
1998年以来,广东省先后为哈密援建了广东路、南粤文化中心、回王府、骨科创伤中心、苏吉沟水库、万亩优质草料基地、广东工业园区等200多个扶贫性、公益性项目,援助资金、物资累计超过4.6亿元,这些项目极大地改善了哈密的城乡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在全力推进哈密新型工业化、现代农业化、城市化和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