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紧抓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机遇,稳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突破以粮为主的格局,“反弹琵琶”发展特色农业,变劣势为优势,特色农业优势凸显。春季干旱、夏秋雨多的定西,最适宜种马铃薯,发展成为“中国薯都”;气候干燥、风多雨少的河西走廊,成为种子的天然晒场,玉米制种占全国玉米种子用量的一半;远离城市、天然草场的甘南,成为发展绿色草食畜牧业的理想之地。
目前,甘肃省特色产业基地向优势区域集中,由2000年前的1000多万亩,发展到2009年的2582万亩,占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的一半,形成了稳定的规模基地。全省形成特色优势产业带,马铃薯、中药材、苜蓿草、玉米制种、啤酒大麦5个产业位居全国第一,食用百合、肉羔羊、酿酒葡萄等10个产业位居全国前五位。
甘肃省加快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改革,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组织成为特色产业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和农民增收的主渠道。2002年,省上组建了专门机构,培育龙头企业,出台草食畜、马铃薯、中药材等产业扶持办法,从当时5000元的扶持资金,到2009年支持优势特色产业资金3.5亿元。农业产业化组织在起步较晚的情况下异军突起,目前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达3308个,比2002年的1015个增长2.3倍,其中龙头企业1715个,比2002年的403个增长3.3倍。
各类龙头企业打造知名品牌,引领特色产业加工增值,使定西马铃薯粉乘专列到天津,“平凉金果”漂洋过海俏销欧美市场,临夏牛羊肉乘上飞机空降中东伊斯兰国家。目前,全省农产品年加工量达800万吨,加工率达36%,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255.7亿元、净利润21.62亿元。全省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达192万户,占全省农户的40%,年户均增收196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