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岩画中文字和历史之“谜”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伊斯兰人物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揭开岩画中文字和历史之“谜”

来源:人民网 时间:2010-04-07 点击: 我来说两句

高嵩(右)与女儿高原的合影

  向岩画进军

    2003年春末,一场SARS袭来,让高嵩先生闷在家里无所事事。他坐在沙发上翻阅贺兰山岩画资料,像小孩子看连环画一样目不转睛。一连几天,都是这般痴迷。

    忽然有一天,他高声对女儿高原喊:“在岩画研究上我有一个大进步。现有证据认为,贺兰山岩画里有文字,既有没变成画的文字,我已经认出20多个了;也有变成画的文字,你等着,那些变成画的文字,我会有办法把它们念出来。”并向女儿宣布:“我要把我的文字学知识、音韵学知识、古文献知识统统从窝里轰出来,组成尖刀班,对变成画的文字进行搜剿。”

    先生早年在西北大学中文系上到三四年级时曾苦修过语言学专门化,1960年来宁以后,教书20年,搞文学20年,年年都要读一些音韵学论著。此时他的一阵激情四射,深深感染了女儿高原,高原趁势说:“爸,你把我带上吧。”“好哇!”转而严肃起来:“那你可要背上水壶,背上干粮带,跟老父到沙漠里去受苦。”

    时年,高嵩先生已经66岁,高原也只有机关工作经历,没有多少治学根基。

    记者后来问过先生高原大学里学的什么专业,得到一个简短的回答:高原是家学。

    这都是后话。

    那天,先生对自己、同时也是对女儿说:“为了认识和征服岩画文字,包括不像画的文字和像画的文字,我准备了一个‘学术三角’,一个角是文字学,一个角是音韵学,一个角是古文献。从今天开始,我要带着我的女儿用这个‘学术三角’向岩画进军,我坚信这个‘学术三角’和岩画文字的客观构成,使用它,一定会凿穿地狱的底层,听到天堂的欢歌!”

    情动天地

    岩画里的文字,几千年在那里摆放着,对于没有古文字知识的人,等于不存在。高嵩先生说,几千年里,年年都有牧羊人看到他们,可是一代代牧羊人都不知道它们是什么东西,只把它们叫“花石头”。这说明,认识的对象对于认识者是有要求的,那就是向他的知识构成要求“原则同格”。

    2003年5月17日,高嵩先生拿给女儿一份稿子看,题目是《发现华不注时代》,没等高原读完,先自喊起来:“儿呀,你看,新方法一上阵,只用了14天,体系就抓出来了!现在可以肯定:第一,贺兰山岩画是华族大分化以前的东西;第二,岩画文字和汉字属于同一个音系。汉字和它的读音,是远古华族文字和读音的嫡系;第三,华族的全称是‘华不注’,全称的简化是:‘华’”。高原静静地读完,对父亲越发地崇敬,对岩画研究兴趣越来越浓厚。

    从2003年初到2007年初,高嵩先生用了4年时间跋涉罗布泊的沙海,头顶是烈日和寻找腐尸的兀鹫,眼前是七扭八歪的白骨和奇形怪状的沙丘,没有一片绿飘向他,也没有一滴雨飘向他,在身边搀扶着他的只有爱女高原。没有人理解他们在干什么和为什么。

    等走到无路之路的南端,在一片红柳的荫影里坐下来歇脚的时候,先生的身边只有一个女儿,一小袋干粮,一瓶水,一根木杖。这时,一只兀鹫飞过来打转,先生看着它,心里在笑:“要不是女儿陪伴我,我怕早到你的肚子里去了。”转念又用心对它说:“我多么愿意用我的血肉滋养鹰的羽毛啊!”

    学术探求道路上的艰辛、寂寞,女儿成了最大的安慰。高原有时忍不住问:“请您告诉我,咱们搞这个课题的意义是什么?”先生回答:“为三个新学科抛砖。第一,为岩画文字学抛砖;第二,为史前考古文字学抛砖;第三,为古埃及及圣书文字学抛砖。就扔这三块砖头。”

    有谁知,先生在以高龄艰苦跋涉沙海和学术之涯时,头脑的两侧竟埋伏着两个瘤子,还有一块血栓。如果不是用情之深,其志之坚,谁会冒如此生命之险呢?

    震憾有三

    2007年,由高嵩先生和爱女共同完成的《岩画中的文字和文字中的历史》一书付梓出版。我国著名古文字学和音韵学家、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理事周祖庠先生为此书作序时称自己震憾有三:

    震憾一:由于甲骨文、金文以前古文字资料的空白,汉字萌芽问题、初级阶段汉字问题,至今仍是个谜。因此,寻找比较系统的初级文字,一直是语言文字学耿耿于怀的大事。我曾假设汉字成熟于夏之中叶,甲骨文以前的系统文字多用于竹简、木简之类,因腐朽而未传世,可惜未能得到证实。高嵩先生花费4年心血为文字学界初步解开了这个谜。

    震憾二:我们要找的商以前的历史,竟也比较系统地隐藏在贺兰山岩画中——又是高先生为史学界和考古学界初步找到了比较系统的原始证据,这是对中华民族史前史的研究与证明做出的杰出贡献。

    “华不注时代华族古帝谱系”

    “夏十八帝后名单”

    “不周山即贺兰山”

    “后稷‘西周之国’在宁夏”

    “‘华不注’符号遍布全世界”

    ……

    光看这些命题,已令人感到震憾。

    震憾三:关于古埃及及圣书文字,一直是世界古文字史上的难题,至今未得到很好的破译。而高嵩先生的论证是:古埃及圣书文字与远古华族的“华不注文字”根脉全同,是共工后裔带去的。闻此,不仅我侪感到惊骇,恐怕全世界都要惊骇。

    周教授最后强调说,重视文化珍宝,还应重视为这些珍宝做出巨大贡献而本身就是宝贝的人。对于二高先生(尤其是高嵩先生),应当破格为他们制定一些特殊政策,让他们的学术传之久远,否则百年后,我们在文化上可能会平添一片沙漠。

    后 记

    数学家吴文俊先生有句名言:“正确的≠没人反对的。”世事纷繁,学术概不例外,有这方面的观点,肯定会有那方面的见解,一切都在探讨中。不管怎样,高嵩先生治学的严谨态度以及做学问的吃苦精神值得我们努力学习。

    日前,已年届73岁的先生对记者说:“在科学研究中没有捷径可走,我惦念着年青人,惦念着学术的未来。”现在每周他都要用一整天的时间为女儿授课,接受他教诲的青年人很多。高原新近独立完成的学术著作《史前华族文字解读举例》已经正式出版,先生自己的《大麦地岩画——夏朝档案》正在成书中。

    让我们祝愿先生的学术之树常青。

    相关链接

    高嵩:1960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历史学、文艺学研究员。著有 《敦煌唐人诗集残卷考释》、《回回族源考论》、长篇小说《马嵬驿》等。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一、二、三届理事。退休前为宁夏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

    高原:曾陆续发表诗和散文。2003年随父亲高嵩改学音韵学、文字学和岩画文字解读。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