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中银绒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马生国。宁夏日报记者 尚陵彬 摄
中银绒业公司电脑控制软件极大提高了生产功效。
电脑自动控制配色机,减少了人工配色的误差。
中银绒业公司引进人才,培养高科技力量。
严格控制每一道工序,追求最好的产品质量。
灵武羊绒园区厂区建设全景(嘉源厂区)。图片除署名外均宁夏日报记者 王猛 实习生 陈曦 摄
作为宁夏羊绒企业唯一一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长,马生国实在太忙,常常上午在宁夏,下午就飞往北京,5点钟陪银行行长调研企业厂区建设,6点钟又要到吴忠去会见客商。于是,记者和马生国的“约会”被一拖再拖。昨日,记者终于在中银绒业公司总部“逮”住了马生国,利用短短休息时间走进这个工作狂人。
关于马生国,业界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2004年底,国际市场的无毛绒大涨价,从每公斤70美元一路飙升到90多美元,国内原绒价格跟着水涨船高。当时中银绒业与意大利施耐德公司尚有70多吨的无毛绒供货合同未执行,可中银公司原料库库存一时拿不出70吨无毛绒。摆在中银绒业面前的路有两条:一是毁约,要求意方涨价,弥补差价给公司带来的巨额损失;二是不折不扣的执行合同,咬碎牙往肚里吞。马生国毅然选择了后者,高价从外地购进无毛绒,然后按合同价低价向施耐德公司交货。信誉最终赢得了市场。施耐德公司得知此事后,放弃了原本在意大利采购绒条的打算,将施耐德公司80%以上的采购订单转给了中银绒业,并连续3年采取预付款的方式照顾诚实守信的中银绒业公司。因为这件事,意大利细内达公司也选定中银绒业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直接供应商,此举也为中银绒业引来了最大的合作伙伴——在英国具有百年服装制作历史的道森国际公司。
经过15年的发展,中银绒业不断引进高新技术设备,促进产业升级,形成了无毛绒、绒条、纺纱、针织一体化的羊绒制品生产产业链,技改后年生产能力为分梳无毛绒达1100吨、绒条300吨、羊绒纱360吨、羊绒衫150万件,产品远销国内外,与英国道森、美国福特、瑞士阿尔法、意大利细内达、英国希尔等世界羊绒生产企业建立了牢固供销关系。今年6月,中银绒业全资子公司邓肯有限公司与道森国际公司的全资子公司道森国际贸易公司签订了《资产收购协议》,由邓肯公司以净资产值的54.45%的价格收购道森贸易下属非法人实体邓肯纱厂的业务和资产,包括固定资产、存货、无形资产以及相关业务合同等。这个具有150年历史的英国羊绒纱老厂生产的优质纺纱线在羊绒界首屈一指,供应着世界一线服装品牌:路易威登、香奈儿、爱玛仕、普拉达等。目前仅托德邓肯公司每年就将为中银绒业带来3至4个亿的收入。
然而,马生国却觉得越往后越难做。“我一直在想,如何才能体现羊绒的真正价值。”马生国说,羊绒是稀缺资源,全世界年产羊绒量仅有1.5万吨左右,简直可以与黄金、钻石的价值媲美,其中70%的精品山羊绒在中国,可放眼国内,羊绒制品仍属于一个中档消费层次,国内消费理念和“钻石纤维”应有的价值还存在着很大差距。
为此,马生国多年研究鄂尔多斯的品牌发展战略,“学习不是为了跟在后面,而是要超越。”从去年开始,中银绒业着手培育自主品牌“菲洛索菲”,专程聘请了意大利和香港的4位国际知名服装设计师担纲设计,并与香港理工大学联合开展纺织研究,策划“菲洛索菲”的品牌定位、市场营销、销售网络。如今,“菲洛索菲”已在银川、兰州、西安、天津等地开了10家形象专卖店——马生国不打算在数量上求胜:“在国内发展只为‘练兵’。”借助邓肯的技术、研发、市场、网络和品牌效应,他定下了这样的战略目标:进军国际市场,争夺国际话语权!
今年10月15日至19日将在银川举办的首届中国(西部)服装服饰艺术节筹备工作刚刚开始,中银绒业公司已经预订下180平方米的大展厅。马生国告诉记者,届时,他会将意大利和香港设计师设计制作的新款羊绒衫和最奢华的羊绒制品展现在节会上,让大家一睹“钻石纤维”制品的高贵风采。
中银公司聘请的三位上海服装设计师。
中银公司聘请的香港服装设计师(中)。
中银品牌服装展示。(中银绒业公司提供)
相关链接:
立足民族地区 实现腾飞的梦想 —宁夏中银绒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马生国的先进事迹
马生国:男,现年45岁,回族,中共党员,现任宁夏中银绒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一位杰出的民营企业家。
马生国1963年2月出生于灵武市杜木桥乡一个回族家庭,是个土生土长的灵武人,他为了改变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的面貌,1994年弃政从商,拿出了所有积蓄在民族地区筹建了灵武中银绒业有限公司,从事加工分梳无毛绒,从此步入了从商从企的征战历程。经过了近十年的顽强拼搏和艰苦奋斗,实现了他事业上从小做大、从大做强的腾飞梦想。他创办的宁夏中银绒业股份有限公司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成为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和信誉的外向型新型羊绒纺织企业,也成为了宁夏纺织行业中的一颗奇葩。公司的发展得到市委政府,自治区各级政府领导的重视,曾多次到公司视察工作,2007年国家主席胡锦涛、2008年国家副主席习近平等国家领导人相继到公司考察。
由于马生国同志的突出贡献,2003年被中国企业联合会评为“中国优秀企业家”,公司被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授予“中国优秀企业”称号,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诚信守法乡镇企业”称号;2004年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乡镇企业家”,2005年被评为“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宁夏十大经济人物”。中共银川市委、银川市人民政府授予公司“明星企业”称号。2006年公司被国家人事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全国纺织工业先进集体”称号,公司于2007年被国家民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确定为“全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正如马生国同志所言:“掌声、鲜花、荣誉只能说明过去,更最重要的是把握现在,如何把我们的事业做大做强,把民族地区的经济搞上去,抓住民族地区区域优势,快速发展民族工业,促使地区民族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他深知,诚信是为人之本。一个人如果失去了诚信,那么他也就失去了更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马生国同志坚信,“诚信更是夯实企业发展的根基”。2004年底,由于国际市场的无毛绒价格开始上涨,从市场的每公斤70多美元上涨到90多美元,国内原绒价格也是水涨船高。此时,宁夏中银绒业股份有限公司与意大利施耐德公司尚有70多吨的合同仍未执行,而中银的原料库库存却无法生产出70吨无毛绒。这样摆在企业面前的路只有两条,要么要求外商涨价或者毁约,要么不折不扣的执行合同,最终他毅然选择了后者,公司高价从外面买进无毛绒,然后按合同价格把货交给客户,尽管中银公司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但他终以信誉赢得了市场。后来意大利施耐德公司得知马生国同志为了不折不扣的执行合同,明知中银绒业会因此亏损仍为他们提供原料,外国朋友放弃了原本在意大利采购绒条的意向,将施耐德公司80%以上的采购订单给了中银绒业,并且采用预付款的形式,从多方面照顾诚实守信的马生国同志和中银公司。其后,因为这一诚信举措带来的连锁效应,宁夏中银绒业股份有限公司成了意大利细内达公司的直接供应商。甚至英国有着120多年服装制作历史的的道森公司也成了中银绒业最好的合作伙伴。
马生国在企业管理中开拓创新、奋斗拼搏,中银公司在“一年一小步,三年一大步,跨越式发展”思路的指导下取得了明显的成绩: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2.04亿元,完成出口创汇2500万美元,2004年实现销售收入3.3亿元,完成出口创汇3700万美元,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5.45亿元,完成出口创汇6652万美元,2006年中银绒业销售收入8.09亿元,完成出口创汇9598万美元。2005年、2006年中银绒业连续两年出口创汇名列全区20户重点出口企业第一位。自2004年起,公司连续三年无毛绒、羊绒条的出口数量及创汇在全国位居首位。2007年成绩更加喜人,全年实现营业收入82349.88万元,实现营业利润6224.18万元,实现净利润10182万元,利税11568万元。2008年,面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74559.95万元,实现净利润3557.52万元,为灵武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马生国同志是一位有血有肉、富有感情的少数民族企业家,他有一颗纯朴善良的赤子之心,他为了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和贫困地区人群的生活水平,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和贫困山区无业青年的就业问题,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公司近两年为下岗失业职工和无业青年提供了就业岗位1300多个,有效的转移民族地区闲散劳动力,增加了民族地区群众的收入。
他还十分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在人才匮乏的西部灵武地区积极实施人才引进战略,这也是中银绒业做大做强的又一成功经验。人才的引进加快了中银绒业的发展步伐,公司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更好的实施人才战略,进一步推进了中银绒业新一轮跨跃式发展步伐,为了提高公司员工的整体素质积极参加区内外大型招聘会,高薪聘用留学人才。积极开展企业与院校联合开发的产、学、研新思路,建立了区外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也为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公司已把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作为公司快速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做。2008年企业经过筛选,选拔26人进入市科技局与西北纺院共同举办的大专班学习。
马生国同志还是一位热心于公益事业的慈善家。对社会公益事业、扶贫济困之善事马生国总是倾尽全力、慷慨解囊。在他看来,财富来源于社会就应回报于社会。多年来,中银绒业在他的带领下,积极投身于慈善事业和社会公益活动,捐助贫困大学生15名,为贫困户建房4套,为患病职工捐款10万余元,为市党校职业技能培训支持15万元,为贫困乡亲捐款4万元。同时为老干部“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及敬老院的建设都给予了一定的经济支持。5.12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马生国同志即刻通过网络及时向中国红十字会捐款50万元,并号召公司全体员工向灾区群众献爱心,在他的感召下公司累计向地震灾区捐款60余万元。马生国认为取得今天的成就,离不开社会各界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当取得成绩时更不能忘记回报社会。马生国同志就是这样一个始终想着回报社会、回报养育他的家乡和父老乡亲的一位企业家。
这些年来在他的领导下,中银公司通过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和技术改造,逐步完成了产业链的规模化生产,不断提高企业的硬件装备和技术水平,积极创建精品羊绒品牌,成功的完成了资产重组、借壳上市,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依托公司自主技术加工羊绒原料优势,扩大和提高了中银公司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占有率,塑造了“中银”高品质羊绒产品在国际市场的重要地位。实现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管理理念。
个人简介: 马生国,男,回族,1963年2月生,宁夏灵武人,1985年7月入党,1978年1月参加工作,中央党校函授学院毕业,函授大专学历。现任宁夏中银绒业国际集团公司董事长,历任灵武市中银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宁夏阿尔法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宁夏阿尔法绒业有限公司、宁夏灵武市中银绒业股份有限公司、宁夏中银绒业国际集团公司董事长等职。
宁夏灵武市中银绒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其前身是灵武市中银绒业有限公司,于2005年底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位于宁夏灵武市羊绒产业园区,注册资本23,261万元;占地面积140亩,建筑面积40,000多平方米。公司拥有进出口经营权,主要从事羊绒、绒条、纺纱、针织生产及出口销售。
公司下属九个非独立核算生产单位:一个分选车间、一个水洗车间、三个分梳厂、一个打包车间、一个纺纱厂、二个针织厂;三个独立核算的公司:宁夏阿尔法绒业有限公司(控股)、灵武市汇中羊绒有限公司(控股)、吴忠市家家乐义乌商城(全资);两个对外办事处:北京办事处和上海办事处。今年伊始,公司对银川圣雪绒纺织公司进行了为期三年的整体租赁。
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由最初的羊绒粗加工,逐步成长到现在集无毛绒分梳、绒条、纺纱、针织生产为一体的综合性羊绒制品生产及出口销售企业,形成了由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生产的羊绒制品产业链,从而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增强了公司的竞争力。公司拥有与英国SGS同步的世界上最先进的羊绒检测设备。公司现已达到年分梳无毛绒800吨、绒条300吨、羊绒纱300吨、羊绒衫80万件的生产能力。公司现有总资产98,685万元,其中:中银绒业股份有限公司资产总额为81,524万元;阿尔法绒业有限公司资产总额为15,802万元;汇中羊绒有限公司资产总额为13,529万元。2005年实现现售收入7.3亿元,其中:中银绒业公司6亿元,宁夏阿尔法公司1.3亿元;完成出口创汇6,652万美元,实现销售利润6,308万元,实现利润3,928万元。
目前,公司员工人数已由2004年的440多人发展到今天的1680多人,其中:管理及技术人员44名。员工中具有博士学历的2名,本科学历的25名,大专学历的40名,中专学历的101名。
随时了解最新穆斯林资讯、畅享正宗清真美食
独具当地特色的分站,更权威更贴近生活
C.DU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