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外祖父马孝全,生于清同治戊辰年,乃河南省陈州槐坊厅东镇(今沈丘县城槐店回族镇)人氏,是清末及民国年间闻名遐迩的查拳武师。外祖父身材魁梧,高逾七尺,膀乍腰圆,臂如二檩,手如蒲扇。面白如玉、目如朗星。颌下一部银须,飘逸潇洒,有英武之气,喜着一身白绸缎衣裤,一副侠骨仙风。我十几岁时,外祖父已近八十。但身强体健,眼不花,耳不聋,腰不弯,背不驼,步履稳健,干净利索。
外祖父笃信回教,每日五番礼拜
外祖父在镇上与当时名震武坛的大老师马忠卿、二老师马忠立、三老师马忠立同门齐名,号称“查拳四杰”。都是查拳泰斗郭登轩大师的高徒,外祖父地趟、徒手、套路、器械无一不精。一生以教武为业,常设教场于豫皖诸地,特别在淮阳驻场较长。一生授徒无数,遍及大江南北,可谓桃李满天下。外祖父年迈时,退归林下,居于我家,我与外祖父朝夕相处,感情很深,他教我很多做人的道理,使我受益终生。1955年他老人家归真,时八十有七矣!
外祖父常说:“曲不离口,拳不离手。”老人家确实如此。他在清真寺里礼了晨拜后,即开始练功。对着影壁石墙,练习双拳,一拳一拳打下去,拳拳实在,声震寺院。又对着院后一颗四、五把粗的柏树推双掌,双掌齐发,直震的树身摇曳,枝叶飘洒。每当练功,我们十几个小“海里凡”(宗教学生)便去看,除了雪雨天,孜孜不倦,练功不辍。他老人家伸出双手让我们看,那手面、掌边,一层老茧又厚又硬,我们无不惊叹老人的耐力,佩服老人的“拳不离手”持之以恒的意志!
外祖父闲暇之余也好给我们这群小伙伴们讲他的往事。他常说:“练武之人要恪守武德,要坚忍,不可仗武欺人。”于是他老人家给我们讲了他年轻时在蚌埠教场子时发生的一件事,当地有一个地头蛇,此人姓尤,绰号老炮,都叫他“尤老炮”,尤学过一些拳脚,长的身高马大,有蛮力。于是乎,做事恶道,无理赖三分,动辄对人拳脚相加,称霸一方,街坊四邻无人敢惹。此时,武场正好离尤老炮家不远,一天中午时分,外祖父正在教几十个小徒弟习武,忽然尤老炮拉来一车酒糟,往场子当中一倒,说是要晒干了喂猪,那酒糟又脏又臭,又倒在场子中央,这明显是在踢场子,给外祖父办难看。我外祖父见状耐着性子心平气和地告诉他把酒糟挪个地方晒,武场上晒酒糟不合适……,尤老炮把眼一瞪说:“马老师,这是你的地盘吗?此处不能晒,那你给我找个地方!”这时,徒弟们的家长来了几个,都不敢惹他,低声下气的劝他挪个地方晒。谁知不劝则已,这一劝他更横,他张口就骂这几个人是猪蹄子往外拐,家长们气愤难忍,只好劝外祖父往外走。这尤老炮平时欺人惯了,人走了仍不作罢,快步赶上来,一边吆喊:“老马,你别仗着你会那一招半式的三脚猫的功夫吓唬人,我不服气你。”外祖父仍不理睬,径直向茶馆走去。这时一街两巷,许多人都出来看,尤老炮更是来劲,把上衣一甩,光着脊背大叫:“你有本领就与我过两招,看谁是跟师娘学的,看谁是骡子谁是马!”但我外祖父泰然自若、不卑不亢地往前走。
说着已到茶馆门口,突然外祖父站住了,慢慢扭转身,背着手面对着追来的尤老炮说:“尤老弟,我是大家请来的,为的是教这一方子弟习武健身,平时并不曾得罪于你。再说,这场子本不是你的,你为啥倒酒糟,影响孩子们学武?这本是你的不对,难道不是吗?”一番话问得尤老炮面红耳赤张口结舌,尤老炮羞怒性起,用手一指,说:“别耍嘴皮子,咱过招吧!”我外祖父哈哈一笑说:“尤老弟,你我都是习武之人,咱们不能同道相轻,不讲江湖道义,你这样咄咄逼人不好吧,我本不想给你一般见识,你既然这么狂妄,我若怕你,怕丢我师父的名声,来来我领教老弟几招,如果不如老弟,那是我技不如人,我立即走人,重新拜师学艺!今天用一只手回敬!来吧!”
尤老炮一个箭步窜过来,对着我外祖父的耳门,“呼”得一拳劈过来,说时迟,那时快,只见外祖父把头一低,对方拳头落空,外祖父右脚一抬,使个小绊,右臂一曲,腰一拧,一个盘肘,直冲胸肋,就这么一下,就把尤老炮撂出去丈把远,“呼咚”一声仰面倒地,面色大变。只见外祖父大步上前,连说:“失手、失手,对不住,起来,起来!”说着,便托着尤老炮的背让他坐了起来。俗话说:“宁挨十拳不挨一肘”,况且胸肋乃心肺之处,稍一被击,气血两滞,何况又仰面重摔一跤,所以尤老炮一时缓不过气来。众人也都围了上来,连劝带拉,将尤老炮拽了起来。尤老炮的确是个光棍,见风使舵,为给自己找台阶下,把手一拱说:“马老师武艺高强,还没有人打倒过我哩!我老尤服了,明我向你学艺去!”众人“哄”的大笑起来…… 外祖父最令我感动的是关于他打擂比武的事了。
民国三十二年,那时外祖父在淮阳教场子,第七公署的张专员看到外祖父好拳脚,便让他在警备司令部里当军警武术教官。一次,张专员的一个朋友来看望他,专员一时高兴,就让人请外祖父过去表演武术助兴。外祖父当场玩了一趟“四趟拳”,只见拳脚如飞,风生水起,众人拍手叫好!谁知专员的那位朋友也是一位专员,是山东曹县公署的专员,他的警备司令部也有一个拳师,姓秦,山东人,拳脚极好。曹县的专员对张专员说:“我手下也有一位武术教官,观此二人个头、年纪、武功都差不多,不如约个时间让二人较量一番,咱们也开开眼界如何?”张专员拍手称是:“正合我意,好!一言为定,下月十五,就在这里,我做东,一切我全包了,只请大驾光临!”说毕二人拱手作别。
一个月后的十五上午,淮阳警备司令部广场擂台高筑,台下看椅摆地整整齐齐,军警坐了一片,后面是一群老百姓。八点多钟,二位专员及属僚和当地绅士名流前排就座。主持人上台道:“这次马教官和秦教官是以武会友,主要是切磋技艺,增进两地之间的交流和友谊,比武点到即可”。其实,头一天张专员就嘱咐外祖父“比赛一定要赢他,要给咱家乡争个脸面”。外祖父那时的心里很矛盾,好胜之心,人人有之,特别是这样的擂台赛,关乎个人前途声誉。胜者可以扬名,输者必然沮丧,甚至仇恨而为敌。于是乎外祖父想好一个两全之策。
台上锣声一响,双方各自出场,秦武师上场了,外祖父故意迟上场一步,目的是观察一下对方。果然对方气质不凡,威武霸气地站在台上,两眼傲视台下。外祖父一看,心里有底了,于是也迈步走到台上。主持人介绍了双方,外祖父把手一拱,道:“在下学艺不精,三脚猫混饭吃。我这里虚心求教了,承蒙秦老师指教。”秦武师不善言谈,只是连声道:“好说,好说!”二人一握手,外祖父面带笑容暗自运气,把“单手碎杯”的功夫使上了,但一握即松,随即往后倒退几步,拉开架势,对方也拉开架势。忽然外祖父鞋掉了,外祖父微微一笑,说“不好意思”随即把鞋提上,外祖父又拉开架势,刚上前两步,鞋又掉了,外祖父摆手示意,又去提鞋,谁知刚一弯腰,却突然箭步发拳,一个冲天炮,直捣对方下巴,对方始料不及,双手去架,但怎能架住,拳风扑面,拳已顶到下巴,但并没碰到,外祖父猛地收拳,一个倒退步,退去六、七尺远,连声说:“玩笑,玩笑,莫慌,莫慌!”架式一拉,等待对方进招。秦武师面红耳赤、恼羞成怒、拳脚齐上、猛冲猛打,外祖父却沉着应战,闪趔腾挪,一招不还。外行人以为外祖父怯战,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外祖父打的是“消耗战”。恐怕第二场就有变化。台上正打行难解难分,这时锣声响了,二人一拱手,走下台,稍事休息。
那个曹县的专员可是个明眼人,这一切瞒不过他的眼。所谓“教头打教头,手敏打手踌”外祖父那一拳突袭,说明外祖父不但身手快,而且临场生智,先发制人,所谓“兵不厌诈”意在试探对方虚实,借以威慑、激怒之,以乱对方心志。然后只防不攻,意在消耗对方体能,待疲而攻之,着实厉害。这位曹县的专员此时哈哈一笑,对张专员说:“我看此人智勇兼备,这二位武术教官的功夫在伯仲之间,不差上下,可是二虎相斗必有一伤,这样反失了和气,则不如就此罢擂,两方授奖,握手言和如何!”张专员心里明白,这明摆着要面子,滚坡下驴,站起拍手赞成。于是乎当场宣布:比武切磋到此为止,给二人发奖。外祖父每每提及此事,就笑着说:“那次我和秦教官都得了十块大洋哩!”
外祖父就是这样一位智勇双全、侠肝豪气,德艺双馨的武师。至今忆起,外祖父音容犹在眼前。
祈求安拉赐予他老人家吉庆!阿米乃!
(海兆亿,回族,退休教师,河南省心理学会会员,周口市心理学会理事,原县政协委员)
本文责任编辑:倪胜章
随时了解最新穆斯林资讯、畅享正宗清真美食
独具当地特色的分站,更权威更贴近生活
C.DU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