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湾国家﹐是指波斯湾周围的伊斯兰国家﹐都有很稳固的伊斯兰信仰传统﹐也保留了前伊斯兰的古代蒙昧时代的陈规陋习。 自古以来他们生活在封闭的社会环境中﹐因此许多习俗在伊斯兰精神中没有根据﹐只可能追溯到公元七世纪前的古代历史﹐例如父母包办婚姻。从1970年代大规模开采石油资源开始﹐源源不断的财富把海湾国家推向了当代世界舞台的聚光灯下﹐他们很快接受了主流世界的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文化媒体和电影电视则是引进的重要新鲜事物。现代从事电影业的海湾国民们﹐都是年青一代﹐他们通过放映镜头展示了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和对世界的理解。今年是第三届迪拜电影节﹐在上星期结束﹐参展的有一百多部电影﹐主要来自海湾阿拉伯国家﹐展现了现代阿拉伯人对穆斯林社会和文化的新理念。
年青的电影编导赫蒂彻‧萨拉密女士是也门人﹐在本届电影节中担任评判员。她说﹕“今年参展的电影﹐大多数都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课题。尽管有些不足﹐但是预示了海湾电影院的未来走向。”
有悠久电影历史的伊拉克﹐虽然国破山河在﹐被美军占领和抗美运动持续七年之久﹐但是电影工作技术仍是中东地区执牛耳者。 伊拉克参展的电影﹐从全部十三个奖项中夺取了九项﹐可见实力依然很强﹐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壮。
这次电影节的头等奖获得者是伊拉克编导沙瓦卡特‧库基﹐获奖电影是《踢出去》(Kick Off)。故事内容是讲述一个库尔德族的家庭﹐他们为躲避战乱逃难到一个贫穷的棚户城。从这一个家庭﹐电影展现了百万个伊拉克家庭在美国侵略战争中所遭受的苦难。这个家庭有一个天真活泼的儿子。他酷爱足球﹐在任何艰难的环境中都找朋友们一起练习和比赛﹐从中获得无穷乐趣﹐描述了在战争中的伊拉克人民苦中得乐的高贵人性。
亚军的获得者是阿联酋编导阿里‧穆斯塔法的作品《城市生活》(City of Life)。电影中展现的多元化现代阿拉伯城市﹐乐趣横生。一位阿拉伯男子邂逅遇到一位欧洲女子﹐他们同乘一辆出租汽车﹐司机是印度人﹐他们之间发生了许多有趣的误解和笑话﹐同时不同的文化背景也互相影响。这部电影反应的就是今天的阿联酋社会现实。
获得导演奖的电影是《哈尼恩》(Haneen﹐渴望)﹐导演是哈桑‧胡莱伊比﹐是巴林国生产的第一部电影。巴林是一个以什叶穆斯林人口为多数的国家。电影讲述了一位逊尼穆斯林酋长﹐善待多数是什叶穆斯林臣民的故事﹐民众之中也是两大教派杂居﹐团结合作﹐相依为命。这部电影说明教派不是对抗性的分歧﹐可以和睦相处﹐穆斯林都是一家人﹐有共同的信仰。
出席这次电影节的海湾国家电影工作者﹐女性占相当多的比例﹐而且女性编导们展出了她们大胆的作品﹐敢于挑战传统陋习。 例如沙特阿拉伯女制片人莉姆‧白亚特﹐她的电影是《洋娃娃》(Doll)﹐是反对包办婚姻的主题。 她哥哥是本影片的编导﹐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包办婚姻是非伊斯兰的行为﹐但在这个地区还是很流行﹐代表了人们的很浓厚的落后意识。一个女孩就像洋娃娃﹐任人摆弄﹐在婚姻问题上没有自己的主见和选择的自由。” 沙特阿拉伯是一个没有公共电影院的国家﹐电影制作是许多人的业余爱好﹐产生了许多电影作品。今年春季﹐他们要求举行一次沙特阿拉伯电影节﹐但是他们的申请遭到政府拒绝。莉姆说﹕“但愿有一天﹐请你们大家到我们沙特阿拉伯来观赏我们沙特人制作的优秀影片。”
阿曼女导演摩姿娜‧穆萨菲尔制作的电影《蒙面纱》﹐讲述一个美丽的蒙面姑娘﹐准备去秘密会见一个心上人的故事。摩姿娜是一位22岁的年青姑娘﹐梳着短发﹐在她编导的电影中向女子蒙面传统提出挑战。她对记者说﹕“有一部分女子是被迫戴上蒙面面纱的﹐不是所有的人。我们不能歧视她们﹐因为她们内心里有许多想法﹐她们的人格和尊严应当受到尊重。”
在放映场外的新电影评论讨论会上﹐许多年青人对电影中表现的阿拉伯社会陋习提出许多质疑﹐例如重金的嫁妆﹑不负责任的多妻丈夫和搞笑类的电影。电影节评论委员会主席摩洛哥导演吉拉里‧弗哈迪在讨论会上总结发言说﹕“这个电影节﹐表现了海湾国家的电影事业还在幼年时代﹐但是我们看到了未来发展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