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春日的阳光透过阳台的玻璃窗射进来,吃过早饭的马金福老人半躺在炕上,沐浴着明媚的阳光。老人眯着眼望着阳台上小儿子悉心照料的那些花儿,满眼的绿色温柔了老人的视线,那些沉淀在老人心底的“花儿”又漫出心间,绽放在暖暖的阳光下……
“方四姐七岁学针线,十二时穿戴进绣坊,进了绣坊绣鸳鸯,绣(哈)的鸳鸯好像动了身……”
“人家儿都说出门人儿好,出门人的寒苦谁知道。三九天我们就上路了,前面看是黄沙滩,后面看是鬼门关,两眼儿泪不干。人家们都说出门人好,出门人的寒苦谁知道,六月天翻穿了皮袄,二十一二上出了门,三十四十上回家转,小伙子变成了老汉……”
80多岁的人了,嗓子已不清亮,就像云彩遮着月儿,韵味是透出来的。《方四姐》、《出门人》……老人唱的山曲儿把世间的离情别苦表达得荡气回肠。70年来,老人用自己执著的歌声,感染着周围的亲朋好友。
被当地人称为伊犁“花儿王”的马金福一生唱的“花儿”有多少首,连他自己也不知道。我坐在离老人不远的地方听他唱罢,随之就跟他攀谈起来。
“花儿”是回族民歌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民间演唱的“花儿”也叫“漫少年”。“花儿”是回族民歌中内容丰富、曲调多样、婉转动听、最具表现力、最有特色和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是新疆各民族民间声乐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由西迁的回族同胞带入新疆,并在这片土地上发展起来,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因而又冠名为“新疆花儿”。
伊犁的回族“花儿”在音乐方面又和新疆其他地区有所不同,这和伊犁当地民族音乐的影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马金福演唱的回族民歌种类和曲目很丰富,无论“小曲子”,还是“花儿”,他都唱得非常出色。老人一家三代均为伊犁河谷著名的回族“花儿”歌手,他和祖父、大伯均有“伊犁花儿王”的
马金福的祖父马仓于清代同治年间来疆,成为新疆伊犁一带著名的“花儿王”,名声远播到今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回民聚居区,后传艺给马金福的大伯、父亲及叔叔,三人均为著名的“花儿”歌手。其长兄玉素甫、二哥阿不都拉亦从小擅长演唱各类回族民歌,其中以马金福最为出名。
马金福告诉我,因祖父84岁高龄时他才出生,家里人都称他为“八十子”。1925年出生于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市,后随父返回伊犁河谷。上世纪40年代他曾参加革命,任班长、排长等职务。新中国成立之后,他被调到地方工作。1985年,他从特克斯县外贸局离职休养。
马金福以演唱“小曲子”见长,其曲调委婉、催人泪道》、《十道儿黑》、《小郎》、《出门人》等。
种原生态的“花儿”唱法,在伊犁已经不多见了。
着精彩的描绘,非常能贴近老百姓的心。
《王哥放羊》讲述的是青年男女相爱的故事:“十一月里数上九,黄泥沟里万不能。”表现了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描写劳动的回族“花儿”唱起来同样感人至深,像《庄稼汉》:“正月里出犁地抬头看,没觉得犁掉了两大片……”展示了一幅春耕农忙时节的乡村图画。
击败众多歌手,在中亚柯尔克孜族人民中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的几个儿女就没一个会唱的。”
了,而且大多是老人,人亡歌息,“花儿”已经面临着灭绝的危险。所幸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对“花儿”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正在进行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