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甘肃频道兰州5月4日消息 记者从近日在兰州召开的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西北区苜蓿产业发展研讨会上了解到,一向不起眼的“小草”如今在我省长成了大产业。截至2009年底,我省人工种草保留面积达到1782万亩,位居全国第二。其中紫花苜蓿种植面积878万亩,位居全国第一。
我省是全国主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近年来,随着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建设步伐的加快,我省草产业发展迅速。目前,全省规模化加工原料基地面积达到155万亩。一天天长大的“小草”,吸引着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和经济实体纷纷投资进行草产业开发,成为我省草产业开发中强有力的龙头。目前,我省草产品加工企业达55家,年总加工能力达153万吨,草产品加工能力和产品质量居国内领先地位。这些绿色的草产品不仅远销上海、广东等省市,还出口日本、韩国等地。
草产业的迅速崛起也对牧草种子基地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退耕种草、退牧还草、退化草原综合治理等一批重点工程项目的实施,也使牧草种子需求急速升温。为此,不少优质牧草品种在陇原安家落户。现在,全省建成种子基地23.5万亩,年产各类优质牧草种子1.4万吨,不仅保证了甘肃省种草需要,而且每年向省外市场提供各类种子近1000吨。目前,全省牧草良种覆盖率达到56%,优势产区达到80%以上。
我省还走以草兴牧的路子,使农民从种草养畜中得到了实惠,尝到了甜头,群众种草的积极性日趋高涨。特别是近几年来,以岷县为主的定西南部地区蓬勃发展的岷山红三叶、岷山猫尾草特色草产业,农户交售鲜草的订单价也由0.15元/公斤涨到0.28元/公斤,亩收入达800-1500元,远远高于当地农作物的收益,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宋振峰 刘婉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