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屋子宝贝可别“流失”了
贵阳市花溪区有一位67岁的老人,30年来收藏2000多件我省少数民族民间手工艺品,昨日他拨通本报新闻热线96677表达多年来的愿望:他想成立个“博物馆”。
30年收了2000多藏品
2009年11月30日,记者在花溪区吉林村见到了这位老人方天然。在他家,有间单独摆放收藏品的陈列室,十几平方米的收藏室中,地上、桌上、墙上,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收藏品,这其中有木雕、蓑衣、字画以及各种民间手工艺品。
据方先生介绍,自己在近30年的收藏过程中,走访了安顺、凯里、都匀等地,收集了2000余件艺术品,包括牛角、手镯、书法字画、蜡染、木雕、根雕、挑绣等等。其中最富有特色的是方先生收集的手镯,数量有上百对,这当中的一百对以龙为主题的手镯各具特色,形态生动逼真。方先生说,他手中的有些收藏品在全国都十分罕见。
修车工爱上收藏
方先生告诉记者,他曾当过汽车修理工,1981年调到贵州省工艺美术研究所担任接待专家的任务,由于工作的原因,使得他有很多时间与各式各样的工艺品打交道,从而引发他对民间工艺品的痴迷,并且一发不可收拾。
在近30年的收藏生涯中,方先生还研究每一件艺术品以及它们背后的故事。拿起自己所珍爱的收藏品,方先生总是滔滔不绝,在他看来,那不仅仅是一件物件,更多的是一个故事、一段历史。
建“博物馆”难以实现
“这满屋子的宝贝,是我一生心血。”方先生告诉记者,他一直想以个人名义建立一个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博物馆”,但是由于经费和场地等原因,迟迟不能实现,这成为老人的一块心病。
“现在,博物馆的事我也不敢奢望了,只是有点担心民间文化的这点宝贝流失了可惜!”方先生十分感慨地告诉记者。
当记者问及对这批珍贵的收藏品以后将做怎样的处理时,老人表示,他可能会捐献给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