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乡村旅游,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载体。然而,乡村旅游不是一般性的农家乐,更多是应该体现特色,体现地域文化,体现生态经济。一些市民和游客认为——
“五一”小长假,成渝两地自驾车游客和本地市民来到我市城郊一些乡村旅游景点踏青、赏花、观景,成为一种前沿休闲方式。
5月1日,记者实地踏访城郊乡村旅游景点,与一些外地游客谈乡村旅游发展,这些游人针对乡村旅游业发展的薄弱环节,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
现场直击:乡村旅游功能不可缺失
来自重庆市渝中区红山广告传媒有限公司的梁小东先生携家人自驾车来到嘉陵区凤垭山生态农业观光景区参观,他认为,凤垭山的确是南充乡村旅游的示范名片,山上植被郁郁葱葱,农家乐建筑具有川北民居特色,但唯一不足的是景区内功能不完善,一些景点和农家乐没有旅游公共信息符号。
梁小东在与记者摆谈中谈到,来到凤垭山只有开起车瞎转,看什么、耍什么,没有旅游标识符号,不外乎就是观生态植被,看花、看山、看树,除此而外,就是听到一片麻将声。“想找一处公厕解便,更是找不到,结果在一家农家乐里面去上了卫生间。”梁小东认为,像凤垭山这样规模大的生态农业观光景区应该设置几处公厕。还有一个不足之处,转了大半天山,没有休闲凳子,游客步行累了,想找坐的地方却没有。
随后,记者乘4路公交车来到了千年绸都第一坊,成片的桑树彰显绿波万顷的景观,三五成群的农民在桑园地里采摘桑叶,农民张先群告诉记者,她家养的蚕儿已到了三龄期,今年养了2张纸的蚕,预计收入可达1800元。“近段时间的农家乐生意还不错,收入已达到6000多元。”张先群告诉记者。
江风习习,杨柳青青。踏着嘉陵江边的栈道观赏自然风光,其乐融融。原南充地区农资公司退休干部陈洪友与记者一道在江边转悠。交谈中,他指出了现在开办农家乐的一些软肋:“农家乐‘农’味不足,如果菜品还是城里大酒店的菜,游客感受不到‘土、特、奇’的味道,那么,来这里打麻将、转田坎有啥意义?”
“既然是千年绸都第一坊,应该有千年绸都文化。”原南泰丝绸集团退休职工冯华女士认为,景区内应建立丝绸文化陈列室,古代缫丝的脚踏车、煮绪锅、纺丝车等,还应该反映绸都文化的民歌等。“缺少文化等于失去了旅游的灵魂。”来自成都的一位游客说。
发展定位:乡村旅游不等于一般性农家乐
“乡村旅游不等于一般性的农家乐,也不等于吃饭、打麻将。”市旅游局副局长陈多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发展乡村旅游必须重视规划,突出特色,打造精品。创新发展模式,要让农民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吃、住、行、游、购、娱”的传统六大要素向“文化、环境、信息、管理与服务、科学与营销”的新六大要素转变。乡村旅游一定是精品,绝不是一般的农家乐。
其实,我市一些地方的乡村旅游项目很单一,农家乐经营的主要项目就是打麻将,吃农家饭,却没有把民间民俗文化融入到乡村旅游中去,也没有很好地展示田园风光。在发展上一哄而起,没有通盘考虑,盲目建设一些重复性的、低档次的农家乐,结果导致旅游设施闲置,导致个别农家乐接待水平不高、经营效益低下。
我市早在两年前就出台了《南充市特色乡村旅游示范乡(镇)、示范村评定标准》,每年评出10个以上的特色乡村旅游示范乡(镇)、示范村。为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各地创新机制,南部县升钟湖景区、蓬安嘉陵江第一桑梓景区和顺庆区栖乐垭乡村旅游示范村走出了“打麻将+豆花饭”的误区,把本地特色文化融入到乡村旅游中,让游客互动式参与。栖乐垭推出的让城里人认种土地,在田园里感受劳作的快乐,就是一种很好的发展模式。而蓬安发展乡村旅游,依托嘉陵江优美的田园风光和“百牛渡江”旅游品牌,发展中坝村农家乐,丰富了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