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因天涯海角而闻名于世,它位于我国海南岛的东南角,被人们赞为宝岛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里有充足的阳光,浪漫的沙滩,成片的椰林,吸引着众多中外游客趋之若鹜,但对我而言,三亚独具特色的回族文化则有着更加特别的吸引力。2010年4月上旬,我有机会来到这里,考察三亚回族民俗文化,拜访当地名人,走访穆斯林家庭,完成了一次对三亚回族的探寻。
三亚旅游开拓者
到三亚,首先见到的是三亚撤县改市的第一任市委书记朱家仁老人,1984年以前,三亚被称作崖县,崖县一名,沿袭古代“崖州”而来,汉朝称为珠崖,唐、宋、元、明、清代先后更名为振州、宁远、吉阳、崖州等,1920年改成崖县,1984年5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崖县,设立三亚市。 三亚设市,10年艰辛探索开拓,由先前的渔村变成国际知名的旅游城市,其中最为关键的人物之一,即是朱家仁。今年78岁的朱家仁,身体仍然硬朗,思维灵敏,与之交谈仍能感到他对这片热土的热爱之情。作为三亚热带滨海旅游资源的开掘者,这位老书记在位期间,竭尽全力发展旅游的创业精神,令我深感敬佩,卜一见面,我们就相谈甚欢。 他说何为三亚?三亚者三丫也,由于两条河丫汇在一起,注入大海,形成三丫,故依“丫”的谐音称为三亚。人人都说三亚美,三亚究竟美在哪里?它美就美在山清水秀,四季如春,美在海湾各具特色,与山石相依相傍,没在热带作物美不胜收,奇花异果,胶林椰树。朱家仁说得兴起,我插问一句:“听当地人说亚龙湾是您发现的,而且亚龙湾的‘亚’以前是牙齿的牙,它有什么深意吗?”朱家仁听了这个问题眼睛一亮,他说:“亚龙湾是天生地造的,但人们都习惯以发展传统农业生产的目光去看亚龙湾,大多人并没有旅游意识,没有从发展现代旅游业的视角去看亚龙湾,千百年来亚龙湾这条“金龙”沉睡不醒。朱家仁说为发掘这一宝藏,他煞费苦心,曾以“七品”身份“纠缠”文化部部长为其宣传;因为亚龙湾当时仍有军用性质,他“鼓起勇气、壮着胆子”请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张爱萍将亚龙湾从军事禁区变为旅游开发地;他四处游说各界为亚龙湾开发投资,将原名“牙龙湾”更名为“亚龙湾”也是颇费周折……。他解释“牙”和“亚”是谐音,但其含义则差别极大,从狭义来讲“亚龙”是三亚之龙,从广义来讲“亚龙”是亚洲之龙,是世界之龙。这一字之差的变更在当时引起了不少争议,历经五年于1992年12月17日在海南省人民政府召开的“关于牙龙湾景区名胜区总体规划评议会”上一致通过“牙龙湾”更名为“亚龙湾”,从此新亚龙湾开始创造历史。 名称既定,在历史机遇垂青亚龙湾的时候,朱家仁又得知国务院决定拨款将三亚机场扩建为国际机场,他又一次鼓起勇气站了出来,提出不要扩建三亚机场,另选新址建设新的国际机场。后来在凤凰坡建成了现代化的国际机场。因此原三亚机场、自然风光、其他旅游资源得以完善保存。旅游这个朝阳产业在三亚艳阳高升。 透过三亚四月的阳光,望着眼前这位仍然激情满怀的长者,这位三亚前任市委书记,我不禁感叹,三亚发展到今天,这座城市何其有幸。每个地方的发展都需要有更多的像朱家仁这样执着热情、充满胆识、有远见卓识的领导和建设者。 朱老坦言三亚是块福地,是三亚给了他展示人生价值的机会。
凤凰镇里的回民村
三亚回族主要聚居在三亚市凤凰镇(原羊栏镇)。回新村、回辉村,这两个村是海南省仅有的两个回族村,村子离凤凰机场不远,区域包括了老三亚机场周围的一大片平地,是三亚一带的风水宝地,人们常把三亚湾比作一条龙,两个回民村就坐落在这条龙的脊背上,东临三水河,西南连着三亚湾,北临宽阔肥沃的田野,是一块小小的鱼米之乡。 这两个村共有回族人口8500人,进入村子,家家户户都住楼房别墅,住在建筑把阿拉伯建筑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融为一体,村子不大,街道也不宽,街上的妇女一般上衣着鲜艳的右衽襟大褂,下身是黑色管长裤,戴着各种花色不同的围巾盖头,成为街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回族人善于经商的天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很多人家都依门开店,有卖牛肉的,有卖回族服饰和穆斯林妇女盖头的,更多的是卖一些海南土特产品和旅游纪念品。在一条比较宽阔的街道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清真餐厅,菜肴主要原料是牛肉、海鲜、青菜。酸鱼汤、鲜鱼汤、椰子包米饭是当地最具特色的美食,其中,酸鱼汤是用鲜鱼汤与当地产的新鲜酸角烹饪而成,十分美味。这里的人非常重视礼拜,聚礼的清真寺有五座,古寺、新寺、西寺、南寺、北寺,分别坐落在两村的东南西北。其中由香港穆斯林捐资重建的古寺是最大最新的,更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 人们谨守拜功,无论天气多么恶劣,事务多么繁忙,尤其是主麻日,除妇女小孩外,凡12岁以上的男子一般都要到礼拜寺参加聚礼。 三亚回民村是宋元年间形成的,据回新村老人说回新村过去就叫“所三亚里”或“三亚村”。据研究考证,“所三亚”一词是出自回族话“崧占亚”、“所占亚”和“托占亚”音译而来,“所占亚”其意思是番人的草窝、水源和居住地,是当时信仰伊斯兰教人的居住所,至今三亚的回族话里还保留着这一词语。 回民村至今已有800年的历史。近年在回新村发现的“拱北墓群”占地150亩,该墓群是宋代期间到近代穆斯林的墓地,内有许多中外学者、文人的陵墓,从古墓的形制、纹饰、碑文书写来看与陵水英州、藤桥出土的古墓群很相似,只是年代较近些,和三亚其他古墓群相比,“拱北墓群”种类多,规模大,墓座完整又集中。 三亚市原有六处伊斯兰教古墓群,除回新村的“拱北墓群”外,还有藤桥番岭坡伊斯兰古墓群保存的相对完好。这一墓群是一处迄今为止在我国南方地区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延续时间较长的阿拉伯伊斯兰教徒墓地,古墓群位于番岭坡海滩沙丘上,占地范围21.1亩,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约500米,目前仍有墓碑的墓尚有42座,墓茔坐北朝南,墓碑正向西方,碑上雕刻圆月、卷云、花朵、生命树等图案,碑文用阿拉伯文或波斯文阳刻。经考古专家考证,这片穆斯林墓葬为唐宋时代古墓,其墓和墓碑均用海边的珊瑚石制作堆砌,带有早期海洋文化墓葬特色。 三亚回民生活条件和经济发展指数居三亚地区农村之首,三亚农村年人均收入8500元,而回民村年人均收入却高出2000元,对这个结果,我很好奇,了解了其中原由后,豁然开朗。回民村村民的经济来源主要是靠运输业、旅游、工艺品产销、餐饮业、家庭旅馆业以及种植瓜菜等,回民主要经营的企业有水晶厂、珠宝商场、橡胶加工厂等。三亚回民除继承了回族善于经商的传统,且凭着勤劳朴实、强烈的商品意识加上恪守诚信的品质,是他们赢得富裕生活的根本原因。 经济发展了,生活富裕了,三亚回民在教育上的投入更大了,为了鼓励和培养新一代,回辉村成立了一个“兴学会”,每年高考后,兴学会都会举行一次盛会,欢送“金榜题名”的学生,并且给予物质和精神的奖励。目前两个村已有大中专以上学生380人,出国留学213人。
从回民村走出的最大的官
三亚之行最重要的任务是寻访穆斯林,而我到三亚认识的第一个回民就是从三亚回族村走出的最大的官——海南省原政协副主席林安彬。七十余岁的林主席中等身材,皮肤微黑,五官回族特征明显,目光深邃。与他交谈,他身上谦和质朴的品行让我深感亲切,我说你是三亚回族中最大的官,你是我们回族人的骄傲。他谦和的笑笑,说自己只是一个回族劳动人民的儿子,是党和人民把自己从一个普通的知识青年培养成了一名民族干部,现在已经退休了,又是个老百姓了。他向我介绍了很多三亚回族的情况,到了分手时,似乎还意犹未尽,他邀请我们第二天到他家去做客。 第二天上午,我们乘坐的车刚停在林主席家门口,林主席就迎了上来。他家是一座三层小楼,不像村里其他楼房高大阔绰,室内的摆设也是清洁简单。林主席给我们端上各种热带水果招待我们,他告诉我们这些水果是刚从树上摘下来的,味道确实与超市买来的不同。家里的桌子上摆着一张全家福,家庭成员都身着回族服饰,满面幸福,林主席是个感恩重情的人,谈起家常,一开口总是对母亲念念不忘,他说他11岁时父亲病逝,母亲拉着他的手说:孩子你是回族贫苦人家的儿子,从小立志做人,长大要好好做事。母亲的话深深印在他幼小的心灵上,他说从那时起他就立志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好人,要发奋读书,学好本领。几十年来妈妈的话时常在他的耳边回想。 他没有辜负妈妈的期望,1959年7月中学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南民族大学历史系,成为海南回族的第一个大学生。1963他大学毕业后分到了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公安局工作,经过多个岗位的磨练,1998年起担任政协海南省第三、四届副主席。与他交谈的过程中,我感觉到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和回族的优良传统都在他身上得到了融合体现,三十多年的工作经历,深得大家认可,他被人们称为一个难得的好领导。身为一个回族干部,他不光是关注本民族的事情。早在海南建省以前,林主席是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分管教育卫生的副州长,他走遍黎村苗寨,深入到全州9个县(区)调查研究,了解民族文化教育,实地解决山区民族教育的实际问题,在他的奔波努力下,这些地区的升学率逐年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5%以上。海南建省,三亚升格为地级市后,他调任三亚工作,根据三亚基础教育差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少数民族的教育问题,积极倡议全社会关心教育、捐资助学、集资改危,并带头捐款,从而解决了各乡镇中小学校教室危旧和办公条件差的问题。后来他先后担任了三亚市政协主席和三亚人大常委会主任,抓住制约影响三亚开发建设中带有全局性的问题组织调研视察,提出研究报告,他的调研成果和建议多被采纳。他为民族团结、稳定大局也是尽职尽责。林主席回忆起他最难忘的一件事:1994年3月20日羊栏镇的回汉族村庄发生了群众械斗及非法拘禁事件,有6名羊栏镇的汉族群众被回新村群众拘禁了,根据市委决定,林主席亲自带领工作组进驻羊栏镇回新村开展调解劝服工作,他多次召开各界人士会议,挨家挨户找群众谈话,宣传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和国家法律法规,讲清事件的危害和后果,在那些日子里,他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有时通宵达旦不能合眼,连续做了三天工作,第三天晚上9时许,他又带工作组赶往清真寺,准备找村干部和阿訇等人开会,走在半路上就被一大群妇女围住了,无法前往,只好改到小学校去开会,村干部和阿訇都来了,还有不少村民群众,他站在人群中间,用洪亮的家乡话对村民说:回族汉族各民族都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民族,各民族只有搞好团结才能稳定发展,谁破坏团结就是破坏稳定、破坏发展,被扣的6各汉族群众都是我们的兄弟姐妹,抓扣他们是违法的,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如果你们不放人,我就绝不离开,他边说边流泪。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场的群众终于被感动了,主动交出了被扣人员。 退休之后的林主席颐养天年,在他家的房前屋后种满了各种树木。我们应邀参观了他家后院的果园,园子里的三角梅红白两色,还有芒果树、波罗蜜、番石榴等平时只有在超市才能见到的热带水果,在他家的果园里都有种植。我对林主席说,你忙了一辈子,现在可以享享清福了,他说虽然已经退休了,当了一辈子人民勤务员,乡亲大大小小的事还是会挂在我的心上的,只要大家有所需要,我还会尽我所能的。
回族村里的婚礼
见过了三亚回族村第一个官员,我离我所寻访的三亚回族村渐行渐近,一路陪同我们考察的三亚市政协民宗委江青武主任,他毕业于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是朝过觐的哈吉,对伊斯兰教和回族文化颇有研究,撰写过一些介绍海南穆斯林历史状况的文章,其中《海南穆斯林今昔》这篇文章对我很有启发。当我向他了解三亚回族婚礼民俗时,他说他哥哥明天要出嫁女儿,如果有兴趣可以去参加,这真是求之不得的事情,我穿上民族服饰参加了江青武哥哥江青文嫁女的婚礼。 三亚回族婚礼全过程要持续三至五天,新郎家将请帖以告示的形式,张贴在三亚市各大清真寺的告示板上,邀请清真寺内的阿訇乡老和村民前来参加婚礼。 我们参加了第一天的相关仪式。婚礼的第一天,新郎新娘家分别在自家门前宽敞的平地上举行升帆仪式。所谓升帆,就是指几个大柱子固定后,把一些帆布盖在上面建成大伞状的棚屋,这里也就暂时成了迎宾堂。这一天出嫁的姑娘要洗头,大约从下午四点开始,当地土话称为“坐锅”。当天下午四点钟我们到了江青武家,被迎进迎宾堂。客人坐定,姑娘洗好头出来坐在院子中间,专门请来的女美容师开始为新娘梳妆打扮,涂脂“插花”。“插花”是当地回族姑娘出嫁时的独特装扮,一般由熟悉回族婚俗的妇女将各式金黄色的镀金钗花,满满地插在新娘头发上,将原本就喜气洋洋的新娘装扮得更加动人。钗花头饰有几十件,金色的头饰插成了孔雀开屏的形状,新娘装绚丽多彩,上身是短装,下身是拖至脚面的长裙。当天前来祝贺的大多都是新娘的朋友,宴席开始了,上的是流水席,主人家给前来参加婚宴的宾客分发槟榔,表示热烈欢迎,上的菜肴大都是鱼虾、青菜及烧牛肉。 据江青武介绍,婚礼的第二天、第三天,新人的朋友分别上门邀请新郎和新娘出去吃饭,共同庆祝。一般情况下,男人请新郎,女人请新娘。宴请新郎和新娘一般在午后,男朋友宴请新郎和女朋友宴请新娘方式有所不同。宴请新郎主要以饮食为主,不赠钱。而宴请新娘则恰恰相反,主要以赠钱为主。给者一般都是些亲密的好友,这样做是为了帮助新郎和新娘安家立业,祝愿他俩结婚后,生活愉快,相敬如宾,白头偕老,这种宴会一直持续到晚上七点。 宴会结束后,新郎和新娘分别邀请自己的朋友到自家喝茶,前来的朋友各自在新郎家和新娘家房前的升帆里,举行庆祝活动。活动一直持续到晚上零点或一点多钟才结束,有时甚至通宵达旦。 婚礼的第三天,天刚亮娘家就忙碌起来了,当地的土语称为“邀”,这一天新娘家要宰牛宰羊,摆设餐席,款待前来祝贺新娘的宾客。相对而言,这一天新郎来说,则比较轻松,不过也要宰牛宰羊,准备第二天招待前来祝贺的贵宾。 晚上,做完宵礼,新娘再次象前天晚上一样,邀请人们来她家喝茶,朋友们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这是新娘在娘家最后的活动,因而非常热闹。姑娘们有时唱起民谣,或说些俏皮话或谈离别之情,一直闹到深夜。 前三天为婚礼前奏,最后一天是“迎亲日”。婚礼的第四天是新郎家最忙碌的一天。从晨礼后开始,人们陆陆续续地来到新郎家。新郎家摆设茶点招待客人,客人也赠钱给新郎,赠给新郎的钱比赠给新娘的钱要多些,主要原因是新郎的婚礼花费较多,新郎的伯伯、叔叔、姨妈、舅舅、姑姑给的尤其之多。 上午9点半左右,宴会基本结束。 这时新郎家要选出一批男女宾相和新郎组成一支迎亲队伍,由新郎的哥哥或长辈引路,若是没有哥哥或者哥哥不在,就要选出一个和新郎最亲近的同辈兄长或者叔叔、舅舅,引领队伍一起来到新娘家迎亲,中午12时,新郎带着迎亲队伍到娘家,告别前,新娘盖上带有精致花边、镶嵌着各种亮片的盖头,戴上面纱,穿上盛装,向父母、哥哥、姐姐及亲友依依告别,给亲戚分发槟榔,此时,一些新娘用“哭嫁”来表示离家的不舍和牵挂,新娘放声嚎哭,表示以后不能留在家中侍奉父母,也代表不忍离开父母兄弟之意,然后在弟弟的陪伴下,新娘随着迎亲的队伍前往婆家。 下午3点左右,新郎家里再次设一次餐宴。这次摆设餐食,特请寺里的阿訇、乡老为新郎和新娘念“尼卡哈”,见证婚事。首先,阿訇问新郎是否愿意娶新娘为妻,新郎回答后,阿訇再问新娘或者新娘代表,如果新娘答应同意,阿訇就用手抓起准备好的红枣、花生、糖果撒在新郎的额头上,即意新郎记住自己的承诺——永远娶新娘为妻,并知感“安拉”赐结良缘,到此,婚礼的高潮阶段宣告结束。 晚上8点钟,新郎要举行隆重的宴会,照样邀请亲戚朋友前来参加,名义上是“喝茶”,实际上是请人们来享用喜餐,吃喜糖,喝喜茶,主要以米粥为主,吃了喜餐,人们开始尽情地歌唱,讲笑话做游戏,而且每个参加者都要为新郎、新娘献一首或两首歌曲或民歌,表示祝贺新郎、新娘婚礼成功。宴会既隆重又充满乐趣,直到东方破晓,人们才缓缓离去。 婚礼的第五天,新娘一大早起来,打扫清洁婆家门前门后或婆家周围邻居的大街小巷,并出钱买鸭或羊做一次丰盛的饭菜款待新郎全家,把带来的鞋靴送给新郎的父母及新郎的兄弟姐妹,希望得到新家庭成员的欢迎,这次餐饭标志着婚礼至此全部结束。 虽然只参加了第一天的婚礼,但我感觉到三亚穆斯林和其他兄弟穆斯林一样,经过世代的繁衍、融合、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三亚穆斯林至今还保持着代代相袭的古老婚俗,由于环境不同,它既有别于阿拉伯人的婚礼,又与内地穆斯林有许多不同之处,在我国回族婚俗文化中彰显出独特的魅力。
回族村里的朵斯堤①
我走访的第一家穆斯林家庭是哈小林家,他是三亚伊斯兰教协会会长,哈会长家的七层楼房很气派,院子里种着茂盛的热带植物,宽敞的院子里还有一个木制的凉亭,旁边是一个带遮凉的木吊椅,十分悠闲。进到屋里,浓郁的伊斯兰风格扑面而来,客厅宽大而敞亮,他的妻子穿一身雪青色的回族服饰,头戴藕荷色纱巾盖头,桌子上早已摆好了各种热带水果,一家人忙里忙外,像招待亲戚一样热情。哈会长主要从事旅游业,在三亚市区各个旅游景点都有他的店面,经营内容有民族工艺品、海南旅游特产、三亚地方特产以及地方小吃等。哈会长告诉我,这些产业每年能给他带来近300万的收入。据江青武介绍,单是哈会长经营的产业每年为两个回族村及周边兄弟村庄新能提供120个就业岗位。 得知我对当地的回族婚俗情有独钟,哈会长一边介绍,一边拿出他女儿结婚时的录像光碟放给我看,三张光盘记录了他女儿出嫁的全过程。和之前看过的那场婚礼一样,身着回族婚服的一对新人让人眼前一亮,新娘头上独特的头饰更是光彩夺目,看到我对新娘头饰特别感兴趣,哈会长让妻子抱出一个带提把的紫色木匣,抽开木匣盖一件件展示头饰,这是三亚回族婚礼传统的头饰,大大小小有几十件,哈会长说现存的传统婚礼头饰已经不多了,他家还保留着一套,哈会长告诉我村里有人办喜事,他就出租,租金是每天三百元。哈会长说回新村、回辉村两个回民村的朵斯堤,一家办喜事,两个村的人全都会来贺喜。 哈会长的四个儿女都已成家立业,都有自己的住房,我问他七层楼那么多的房间不是都空置了吗,他说空不了,三亚气候好,到了冬天,我的一些朋友会来度假,我就请他们住在家里。当我离开他家时,哈会长一家一再挽留邀请,希望我下次再来三亚一定要住在他们家。 离开哈会长家,我们如约来到海岗儒家,老海是当地一个勤劳质朴的普通穆斯林,他也是我此行想要寻访的目标之一。在去往老海家的路上,他几次打来电话询问,还未见面,我已经感觉到了老海兄弟般的热情。陪同的人这个说老海是个勤劳的人,那个说老海是个实诚人,说话间已经到了老海家门口,他们一家人热情地迎上来,我们互相道了“色俩目”。他家正在盖六层新楼,原来的三层楼全部出租,现在暂时住在老屋里,院门口还开着一个小卖部,销售粮油和饮品。我们一行在老海家门前的凉亭里坐定,老海热情地端上了芒果,他说这是他自己种的芒果,请我们尝尝新。老海说他原名叫海岗伃,现在把“伃”字改成“儒”字了,他告诉我这两个字在三亚方言中都发“yu”的音,老海说他五岁就在海边捡鱼,十二岁跟着大人在下海捕鱼,在海上捕了三十几年鱼。他笑说村里人还给我起了个外号叫“海干鱼”。儿子海元宵接过来说:“爸爸是回新、回辉两个村最厉害的捕虾高手,吃苦耐劳的精神比同龄人强,是个令人尊敬的人”。老海有六个子女,其中还有一对龙凤胎,大儿子海元宵大学刚毕业,现在还有三个孩子正在读大学。 老海现在承包经营一片芒果园,我笑问他现在人家都纷纷“下海”了,你怎么却“上岸”了呢?老海说海边打鱼季节性太强,不时的遇上台风暴雨,捕鱼用的船又都是老式的船,每年也只能在在八到十月间打到一些鱼,即使是我这个捕虾高手收获还是太少,不得不上岸,刚好又赶上三亚开发旅游,现在种植果蔬,把住宅开发成家庭旅馆,再做一些小经营,这样来增加家庭收入。老海告诉我他现在有了一个新的爱好,专门收藏民俗方面的东西。有了共同的爱好,我们的话题更加融洽了,老海说天下回回是一家,虽然相隔千里,我们就像兄弟姐妹一样。我们互报了年龄,老海比我小,他说那你就是我姐姐。到了中午老海坚持要请我们吃饭,盛情难却我们一起吃了午饭。离开他家时,我送了宁夏特产枸杞给老海,老海送给我一个红梨花木杯,他说这是他的一对藏品,送给姐姐一个,自己留一个。 第二天,我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端传来一声“洪姐”,浓重的南方口音让我愣了一下,但马上我想到这是老海,我连声答应,他说:“我给你准备了一些自家种的热带水果,走时一定要带上……”。虽然路途遥远,带水果确实不方便,但海兄弟的一片热心还是感动了我,最终我收下了代表他心意的各种水果。见我收下,海兄弟很高兴,并一再嘱咐等他家楼房盖好了,一定要常来度假休息。 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天,回民村的父老乡亲待我就像家人一样,他们之前对宁夏回族了解不多,我邀请他们到回族之乡做客,我说亲戚越走越亲。令我感到高兴的是,我从三亚回到银川不久,就迎来了三亚回民村第一批来访的朵斯堤—江青武和回新村其他回族兄弟一行六人。 后记: 三亚之行虽然结束了,我探究各地回族民俗文化的共性和各自独特个性的兴趣更加浓厚了。回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与许多古老的兄弟民族比较,历史并不悠久,是域外穆斯林与中国本土民族融合而成的民族。在我国多元文化中产生的回族文化,不仅内容丰富,特色鲜明,而且适应能力极强。 以三亚回族为例,经过八百多年生息繁衍,到现在还不足一万人,且处在祖国最南端的天涯海角,与其他各民族杂居,至今仍能保持自己民族文化传承,十分难得。几天的接触探访,不停地思索中我发现,三亚回民以伊斯兰教信仰为终极价值取向,又能博采众长,与其他民族和睦相处,这就是他们既能坚守自己的民族特色,又能跟上时代发展步伐的原因所在。 三亚回族的发展历程,为我们研究民族起源、民族关系、民族文化传承、民族与宗教等重要问题提供了珍贵的个案。 除了文化研究方面的意义,三亚回族在民俗文化和旅游资源方面的优势,对于其他地区的回族来说更有实际的共享和开发价值。 虽然都为回族,银川是回族之乡,有得天独厚的回族文化优势,而我在2008年探访考察的另外一个回族聚集地云南纳家营,同样有其独特之处。云南纳家营和银川的纳家户同是喇速拉丁②的后裔,有着历史渊源,但是在建筑、服饰、饮食等民俗文化表现形式上仍各具特色。 这两地的回族对银川都了解甚少,在考查期间,我向他们宣传了回族之乡银川,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兴趣,大家都有开发穆斯林旅游文化的强烈愿望。展开设想的第一步就是在云南纳家营、沙甸等回族聚集区、三亚回民村和银川之间建立穆斯林文化旅游线路,同时整合各地回族民俗文化资源,率先在宁夏银川建立回族民俗文化展馆,集聚展示各地回族民俗文化。另外建议由各地政府设立开发穆斯林旅游文化的专门机构,领导和策划穆斯林文化旅游事业,把穆斯林旅游文化打造成中华民族多姿多彩旅游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①朵斯堤:词源(波斯语),词义(兄弟),多见于回族方言。 ②喇速拉丁:是中国元代回回政治家赛典赤•赡思丁(1211~1279)之长子。赛典赤•赡思了有五个儿子,长子纳速拉丁,官至云南省平章政事、陕西省平章政事。次子哈散,官至广东道宣慰使都元帅;三子忽辛,官至云南行省右丞、江西行省平章政事;四子苫速丁兀默里,官至云南省平章政事。他们的后裔有赛、纳、哈、速、忽、马、撒、沙、丁、闪、穆、杨、郝等“十三姓”,主要集中在云南,后散布到宁夏、甘肃、陕西等地。
随时了解最新穆斯林资讯、畅享正宗清真美食
独具当地特色的分站,更权威更贴近生活
C.DU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