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件门”、“艳照门”等“网络门”事件的层出不穷,使人们不得不对网络上个人信息的披露绷紧了神经。据英国《卫报》5月17日报道,英国电信管理机构(Ofcom)近日发布报告称,自2007年以来,英国互联网用户增强了自身对于网络安全的认识,很多人不再愿意在脸谱网(Facebook)等社交网站上披露自己的细节信息,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调研结果显示,使用过社交网站的受访者中80%只允许朋友和家人查看自己的页面,而在2007年,这一比例仅为48%。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上月发布的调查也显示,过半的社交网站用户较五年之前更为关注自己的隐私,在这方面他们比前辈更懂得苦心经营。《纽约时报》也在相关报道中指出,88%的受访者认为应出台法律要求网站删除其所保存的个人隐私信息,62%的人则表示法律应赋予人们对网站所拥有的个人信息的知情权。调研者同时发现,18岁至29岁之间的人比其他年长的人更注重自己的隐私设置,他们经常会删除一些评论或者从照片中抹去名字,以使自己不容易被认出。
个人信息安全状况引人担忧
谷歌5月14日发表道歉声明,承认其街景服务(Google Street View)的取景车数年来意外收集了消费者通过未加密无线网络(WiFi)发送的私人信息。安全专家表示,相关私人信息可能包括电邮内容及密码信息。业内人士认为,这一产品表明硅谷工程师可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收集普通人的隐私数据。而谷歌的其他产品也存在隐私方面的争议。例如,谷歌今年早些时候推出的Buzz社交网站会将与用户关系最密切的电子邮件联系人公开发布。
英国电信管理机构的调查数据则显示,有50%的苏格兰民众乐于在网上输入自己的家庭住址等细节性私人信息,并有40%以上的成年网民愿意录入信用卡等私密信息。然而,有近四分之一的网民也表示,其对于安装过滤软件等安全保护措施缺乏信心。
不仅如此,通过官方途径泄露的个人信息也让人忧心不已。据媒体2007年报道,继丢失300万名驾驶人资料后,英国政府在该年年底再度大失颜面:政府合约签订方遗失了一份含有300万名驾校学员资料的文件,其中包括学员的姓名、地址与其他资讯,不过并未包含任何的银行账号或信用卡信息。此前,英国政府还承认其遗失了若干张电脑光盘,光盘中含有约2500万人的姓名与银行账号,使得这些人生活在身份可能被盗用的阴影下。
私密信息泄漏催生网络谋杀
而因网络私密信息泄露致使生命陨落的例子更是让人不寒而栗。英国《每日邮报》去年曾报道说,一名德国男子谋杀了其通过网络认识的一名英国籍计算机系学生,被判终生监禁。这名21岁的凶手通过游戏网站结识并爱上了被害人的女朋友,并利用这对情侣在即时通讯软件MSN或是脸谱网等站点发布的个人信息预谋了这场谋杀。在审判过程中,他告诉法官:“人们每时每刻都在网上发布威胁性言论,只不过大家没当回事罢了。”
案件发生后,警察告诫网民不要在网站上发布太多的个人信息。探长托尼·海登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采访时表示,凶手在网络方面十分有天分,了解被害人以及他人的很多私密信息。海登说:“从这件事中得出的最重要的教训是,人们需要认识到其他人可能会收集到你存储在电脑内的个人信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凶手掌握了受害者的很多信息,包括他们的住址、工作地点,从而顺利实现了自己的谋杀计划。”
安全专家也警告称,脸谱网、聚友网(MySpace)等社交网站正日益成为网络犯罪分子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的目标。社交网站上的人名、出生日期、地址、工作细节、电子邮件和电话号码等数据对于黑客来说都是意外的收获。
美过半社交网络用户面临风险
美国《消费者报告》杂志5月发布的一项研究表明,超过半数的美国社交网站用户面临个人资料泄露风险,可能引发网络犯罪,网民发布自己的生日、照片、孩子姓名、家庭住址、日程等个人信息,都会使自己陷入危险之中。这项网络调查显示,52%的成年人都在使用脸谱网、聚友网和推特(Twitter)等社交网站,而且大都会填写真实的出生日期,这正是犯罪分子可加以利用的资料;9%的受调查者承认曾经或多或少地经历过社交网站带来的麻烦,如恶意软件感染、诈骗、个人资料被盗以及骚扰等。
专家提示,为保护自己的信息安全,最好不要公布私人电话号码和完整的住址;对自己的日程安排、状态,可用相对模糊的字句;加强密码的安全度,混合使用大小写和符号等;不要公布孩子的名字及发布配有文字说明的孩子照片。(本报记者 张巍巍 综合外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