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建造了可由三磷酸腺苷(ATP)驱动和控制的生物纳米电子混合晶体管。新型晶体管是首个整合的生物电子系统,使义肢有望与人体神经系统直接“连线”,其将为类似的电子修复设备与人体的融合提供重要途径。相关研究发布在《纳米快报》上。
2.既往研究认为哺乳动物内耳毛细胞损伤后不能再生,但美国研究人员首次使用小鼠胚胎干细胞及再编程的小鼠成纤维细胞,成功制造出了可对力学刺激作出反应的功能性内耳毛细胞,人类耳聋治疗研究由此迈出一大步。相关研究报告发表在5月14日的《细胞》杂志上。
3.日本名古屋工业大学和马来西亚研究人员展示了如何在室温条件下在一块透明的柔性衬底上制作锥形碳纳米结构。由此产生的锥形碳纳米结构电子发射器将可用作透明、柔性场致发射显示器(FED)的场致电子发射(FEE)源。场致发射显示器应用前景广阔,相比液晶显示器,其具有对比度高、功耗低等诸多优势。
4.英国诺丁汉大学开发出肿瘤退化实时监控新方法。研究小组在《英国癌症研究期刊》上发表论文称,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肿瘤退化及ERCC1核蛋白表达进行评估,是对接受辅助性化疗手段的贲门癌患者进行病情实时监测的有效办法。该发现或对未来贲门癌的临床治疗产生重大影响。
5.据英国《每日邮报》5月17日(北京时间)报道,荷兰莱顿大学的科学家发现,由3种基因组成的长寿基因组合“玛氏撒拉”(Methuselah)基因是让人长命百岁的关键,科学家希望以此研发抗衰老药物,帮助人类健康活过100岁。
6.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所科学家研发的一个特殊传感器系统可识别玻璃幕墙上5毫米长的微裂纹,并对即将发生的玻璃破碎的危险发出警告。该系统兼具了安全与舒适,相关技术在5月18日至20日举行的纽伦堡国际传感器、测试测量技术展上进行展示。
7.法国与意大利科学家首次在南极内陆冰盖冰穹C地区发现了可能来自于外太空的彗星微粒,其保存完好,由含有有机物质的矿物质组成,并与美国宇航局“星尘”号探测器带回的彗星尘埃样本分析数据相符,将有助于科学家们进一步了解彗星物质的物理组成和化学反应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