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是穆斯林聚居的大省,也是回族伊斯兰文化传承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区之一。自明中叶至清代再到民国时期,中国伊斯兰教历史上一些重大事件及活动无不在中原大地打上深深的烙印。抚去历史的尘封,理清一些历史脉络,可能会得到一些新的感悟。本人借经学大家谢克选阿訇归真一周年之际,回溯河南经堂教育的发展历程,及谢门(派)经堂教育思想,尝试做一些探讨,也算是对已故经师们的一种悼念。
一、河南传统经堂教育的历史脉络
伊斯兰教的经堂教育自胡登洲大师在明隆庆六年开始设幛收徒奠定传统经堂教育,不久河南既有经堂开办。据明万历年14年所立开封东大寺“古制连班永遵碑”中已提及胡大师两大传人冯二先生、海巴巴文轩。据《经学希传谱》记载,冯二先生的长子冯少川 “设幛于汴,约三年”。冯少川的弟子张少山(俗称状元巴巴)随冯少川至郑之貂谷(今刁沟村)设幛教学。山东学派的创始人常志美、李延龄来刁沟拜张少山为师约两年。其后常志美的高徒、经堂教育大家、经学大师舍起灵(1618—1730)在襄城县、洛阳、荥阳、太康、淮阳、郑州设幛二十余处执教40余年,门人遍及河南,为经堂教育风行不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舍姓后人至今经师辈出,人数众多。史学家通常把山东学派分为常学和舍学,而河南则是舍学的传播地域。
另据伊斯兰教教育家庞学谦所著《中国寺院教育之沿革及课本》称:“河南回文大学始自二杨阿訇也。”二杨阿訇是孟县桑坡人,名杨振龙,因排行老二,世称二杨阿訇。曾在陕西西安小皮清真寺随著名阿訇周老爷良骏学经,此周老爷按庞所排列之学统称海巴巴三传弟子。
杨振龙于咸丰年间回河南在开封善义堂清真寺设幛授徒,其子杨泰贞、杨泰恒及王宝云皆出其门下,成为名噪一时的大阿訇。
自清末民初,是我省经堂教育大发展的时期,人才荟萃、名师辈出、学统有序,自成学派。除山东学派的舍学以及1917年传入的伊赫瓦尼派外,在老格底目中,形成经堂学派的有谢派、赵派及李派。这里的派并非学理上的派别,而是授业习惯、学术风格,以及选课主张的差异。格底目的谢、赵、李三门派皆属陕西学派。谢派以陕西学派风格的“精而专”更为鲜明;赵派则以“博而熟”亦尤为突出;李派则讲究“细而准”,表现了典型的西北学风。
谢派的奠基者是郏县三郎庙人谢文光(1870—1927)。谢自幼在家学经,结婚时被新娘的“侯昆”难住,负气赴西北访名师求学,此后与家人断绝音讯,12年后在西北成名,被洛阳清真寺请回开始设幛授徒。谢先后在桑坡、禹州、鲁山、南阳任教,由于谢知识渊博,在民国时期就在河南培养出了知名度较大的阿訇,其中有:买明德、程明德、丁光有、芦占魁及其弟谢文贵、其子谢锡三等一大批人。1931年洛阳伊斯兰教务会上经众议选为“阿訇四大旗帜”之一(另三位分别是:杨朝风、赵明堂、赵永清)参加此次教务研究会的知名阿訇还有:米长春、海晴川、马长清、巴玉清等数十人。这四大旗帜中的杨朝风(1870—1945)、赵明堂(1874—1931)及谢文光均是在陕西成名后回河南开办经堂教育的著名阿訇。
赵派创始人赵永清(1876—1945),自幼随开封杜云卓阿訇学经,其成名地是博爱大新庄清真寺。出自其门下的阿訇众多,其著名的传人如:李希章、刘兆亮、丹鹏举、买庆堂、兰玉田、杜青和、孙万生等,其再传弟子中已成名的有:马文强、刘学峰、李建洲、陈鸿飞、马福军、巴连生、买红星等。
李派的奠基人是李彦斌(1899—1979),荥阳金寨人。其师为名震西北诸省的兰三阿訇。兰即为兰秀斋,在西北号称“嘎最”状元,其门下学人济济,有四大学长。李是深得兰三阿訇真传学长之一。李回到河南后即在水南关开学,出其门下的著名阿訇有:刘世荣、盖世明、刘广庆、杨国瑞、王明经、兰玉田、袁乃栋、袁乃英、马汝田、白廉等,既是女婿又是传人的刘宝琦阿訇也出自其门下。再传弟子中有郭宽、李松林等。该派对海里凡在“知、行”上要求甚严。“嘎最”是一部阿拉伯文的“经注学”名著,是研究《古兰经》文法、修辞及历史背景的五大经著的上三路经。由于学习难度较大,只有精通阿语且中文水平较高者才适于使用和讲解此经,该学派的传人有严格遵守 ,每天回经的习惯。
清末民初在河南伊斯兰教界的阿訇,有一个显著的求学道路即是初级教育在河南—赴陕西求名师至学成—回河南收徒,创立学派。在谢文光、赵永清、李彦斌、赵明堂等著名尔林们之后,河南、山东、安徽诸省的青年在河南纷纷投在赵门、谢门、李门学经,逐渐代替了赴陕西学经的风潮。清末民初这一历史时期是河南经堂教育的鼎盛时期,也是文化传播最活跃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形成谢派、赵派、李派等经堂教育门派,是有深刻文化背景和经济、人口、地域等背景因素所共同促成的。“名因寺成,寺因名显”,大新庄、桑坡、白寨、山货、开封东大寺、郑州北大寺、博爱西关、水南关、木栾店、槐店等地开办经堂教育,为经学大家提供了“替主扬法、替圣传道”的基地,这些地方也因为有名师几十年孜孜以求、诲人不倦的弘扬伊斯兰文化,培养了一批批著名的阿訇,而成为河南伊斯兰文化的传播中心。
二、谢克选经堂教育思想初探
谢克选(1936—2003),自幼随父谢锡三在开封东大寺、郑州北大寺学经。1957年,在郑州北大寺穿衣。1958年—1983年是我省经堂教育的中断时期,谢锡三阿訇被错划为右派,学生被迫遣散,谢克选、谢克亮等谢派的第三代被安排在区属企业工作。1984年清真寺恢复宗教活动,经堂教育随之开始在有条件的清真寺渐渐开办。1984年—2003年,谢克选阿訇分别在郏县北街清真寺、荥阳东郭清真寺、郑州旅郑清真寺、北大寺任教,并先后担任平顶山伊协、郑州伊协、河南省伊协的主任、会长、副会长等领导职务,兼任郑州经学院宗教经典教师两年。著有《关于信仰学》内部教材一书,整理谢锡三阿訇《教法解疑》遗稿译本,在《伊斯兰文化研究》等内部杂志上发表有关宗教内容的论文多篇。在1988年—2003年间出其门下的经生达百余人之多。其佼佼者有:杨万里、刘学强、马文杰、拜进营、王金亚、杨红军、李利峰、李延豪等已在河南阿訇中颇具知名度。
谢克选阿訇是谢派的第三代传人,是该派经堂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者和发扬光大者。谢派对传统的经堂教育既有明显的陕西学派的“专而精”的特征,又有明显的自身特征和时代特征,本文就此三个特征浅做分析和探索。
(一)“精而专”的学术风格特征
经堂教育通用的是十四本经,基本上分为两个层次:初级阶段学习“连五本”,高级阶段学修辞学、逻辑学、《伟嘎耶》、《嘎最》、《凯俩目》、《圣训》等。陕西学派和山东学派在选择教材上各有差异,陕西学派注重阿拉伯文的典籍,如:《凯俩目》(认主学)、《白亚尼》(修辞学)、《嘎最》(古兰经注)等,而山东学派则选择波斯文典籍中的《虎托布》、《米尔萨德》、《艾尔白欧》(圣训四十则)、《侯赛尼》等,古兰则是必修课。经生的成功之路有两条,“博学”是成名之路,“精专”也使相当有才华的海里发成为著名尔林。谢派的传人属于后者。
谢克选阿訇承谢文光、谢锡三两代尔林嫡传,在培养海里发的实践中,着重引导学生在《凯俩目》上下功夫,学透、领悟透。谢阿訇生前谈到《凯俩目》的学习时说:“信仰问题解决了,其他都好办”。谢所著的《关于信仰学》以奈赛非氏的《教典》(尔嘎一德)为蓝本, 以适合教学而加注成册,共十二课。在传统的陕西学派中通常用数年的时间由学生通读完成,谢派对此经的研究不愧为“精而专”的典范。
(二)“分层次,择而教”的治学特征
伊斯兰教的经堂教育担负着清真寺培养具有一定宗教知识,能满足穆斯林日常宗教生活需要的“伊玛目”和“阿訇”,以及培养传承伊斯兰文化高层面的宗教学者,也就是要造就大阿訇这双重任务。
在谢派中,对经生的启蒙教育通常放在毕业不久尚需磨练的年轻阿訇们那里,重点解决这些小海里发们的“知”和“行”。数年后经启蒙师傅选择推荐到谢派成名阿訇那里深造,而后“穿衣挂幛”,这后期的培养自1984年后主要由谢克选阿訇担任了(当然,这其中也不乏有在其他地方学经到一定程度后慕名投师的高材生)。从谢门下结业的16期百余名学生中可以看出,从投师到毕业,快则半年,慢到数年皆有。在河南伊斯兰教界内流传有“拾学生”之说,择优而选的“拾”、“拾”慕名而投师中的可选之材,培养成达到《经学系传谱》所说的“有学”、“有传”、“有德”、“有言”、“有守”的学者型的成名大阿訇。
(三) 爱国爱教与时俱进的特征
经堂教育使用经堂语,是中国伊斯兰教特别是回族、东乡族一种传统的模式。讲经、译经及宣讲教义(讲卧尔兹)中使用着一种阿拉伯语、波斯语和汉语混杂后的专用词语即为经堂语,俗称“三合土”,河南的经堂教育中时至今日,在一些汉文化底子薄弱的老阿訇仍在沿用,尽管清末民初一些伊斯兰学者大力提倡“经汉两通”,但真正达到“经汉两通”的人数不是很多,能经汉两通的往往是卓有名望的大阿訇。谢派在经堂教育中就培养“经汉两通”人才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努力。谢克选阿訇敢于面对“经堂语”的时代局限性,在执教的北大寺为经生聘用了汉语老师和阿拉伯语老师,采用学院式教育上大课的形式让经生从多侧面提高阿语和汉语知识水平,虽然也遭到一些保守陈规人的非议,但对培养适合现代社会的阿訇们确实有益。谢专程两度赴沙特朝觐,主要是为了考察伊斯兰教发源地现在使用的阿语和斋月的宗教生活情况。
在研究谢派经堂教育过程中可以发现一些与其他地方不同的特点,谢的经生学习环境比较宽松,门规灵活,经生更像现代大学中的研究生,开学阿訇更像导师。古人说:“为人师者授业解惑也”,谢克选阿訇加注了新的时代色彩。
阿訇作为授业解惑的人师,又是兼管一方清真寺教务的教长,在改革开放的现代社会中,又要担当穆斯林群众与政府之间的桥梁,过去那种不问政事,埋头于学问的尔林已不能适应新的环境新的时代要求。谢在培养经生的过程中鼓励经生关心国家大事,了解民情,加强与政府管理部门的协调和沟通。他以身作则参政议政,担任伊协会长、政协委员、人大代表成为爱国爱教、与时俱进的表率。而其成名弟子在各地担任伊协会长、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的占有相当数量,充分体现了爱国爱教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
本文对河南经堂教育与历史脉络的回顾,以及对在河南伊斯兰讲堂教育中有重大影响的学派特别是谢派的特征作了一些初步的分析和探索,由于时间仓促,史料匮乏,作为抛转以企引起伊斯兰文化研究大家们的斧正!
随时了解最新穆斯林资讯、畅享正宗清真美食
独具当地特色的分站,更权威更贴近生活
C.DU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