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武术与近现代著名爱国武术家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伊斯兰人物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回族武术与近现代著名爱国武术家

来源: 时间:2010-05-31 点击: 我来说两句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自古以来就受到各族人民的喜爱。回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勇武、强健、团结和不畏强暴的民族性格,也与武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回族人民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性地发展出一些独特的武术流派,涌现出许多闻名遐迩的著名武术家,为丰富和发展中华武术贡献了力量。

 一、回族与武术

  由于形成于情况复杂的封建社会中晚期,受不安定的生活环境、大范围迁徙与流动等因素影响,回族自古以来就有尚武的习俗。自唐代以来,西安回民练习武术的习俗从未间断过,过去无论老幼,练武风气很浓;南方许多回族聚居地方至今仍保持着回回民族好武和擅长武术的特点。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的回民更是酷爱武术,世世代代相传。

  回族人民喜爱武术并身体力行是有历史原因的:首先,回族族源的很大一部分是13 世纪在蒙古军西征中因战争需要而被大量迁发东来的青壮年战士,他们参加了蒙古军统一全国的战争,并随着战争结束而在各地定居下来,在和平年代舞枪弄棒、健身强体也是很自然的。其次,回族历史上有擅长经商的传统,在封建社会社会不安定的情况下,为确保旅途安全,练武防身乃势所必然。如历史上云南往来东南亚的马帮贸易中,商队头领一般都由武艺高强的人担任,才能有机会冲过重重险阻,确保贸易成功。再次,回族在封建社会晚期社会动荡中生存压力较大,养成很深的自卫防范心理,习武强身更加普遍。清代乾隆皇帝就曾说过:“中土回人,性多拳勇。”说的就是这一特色。

  回族始终把开展武术活动当做振奋民族精神、健身、自卫的手段。从古至今,中国许多清真寺还设立习武场,开展武术锻炼,有的阿訇本身就文武双全,在讲经授课之余,还自任武术教练。如清乾隆年间(1736 - 1795) ,山东临邑的著名阿訇常杰,就是一位善技击的武术师;济南清真北大寺,就曾专门设立武术、摔跤场子。时至今日,河北、河南、山东一些武术风尚较浓地方的武术训练班还附设在清真寺中。这些都说明回族武术有很浓厚的群众基础。

  二、具有回族特色的武术流派

  自明代以后,回族武术就渐成气候,主要流行打散手(现在称散打) 、长兵、短兵和拳术等,包括各路拳术、器械和对练共几十种。其中流传最广且独具特色的有查拳、华拳、腿拳、洪拳、炮拳和弹腿。在刀、枪、剑、戟、棍、鞭、锤、钩等器械中,回族擅长使用的杆子鞭(亦名西域鞭) 、梢子棍、峨嵋刺、索来拐(又名鱼刺拐) 等,在汉族中很少见到。

  至于五虎群羊棍、查刀、查枪等也都带有明显的民族特点。另外,三路腿拳、十路查拳和十趟弹腿均为回族所特有,因此素有“教门拳”、“回回拳“之称。明代中后期,涌现出以枪法著称的“马家”、
“沙家枪”;明代末年广为流传的有艺中之萃之称的“回回十八肘”;清代中后期,回族武术活动更为兴盛, “教门弹腿”就产生在那时,故民间谚语说:“南京到北京,弹腿出在教门中。”历代回族优秀武术家所创立的弹腿、查拳、臂挂拳、心意六合拳、八极拳、回回十八肘等,均已成为中国武术中的宝贵财富。

  下面将这些特有的拳种作简单的介绍:

  11 弹腿。弹腿俗称“教门弹腿”,产生于明代,盛行于清代中后期,有“南京到北京,弹腿出在教门中”的谚语。系以腿法、腿技、腿功为突出特点的回族武术门派,有六路、十路、十二路查拳弹腿之分,因其发腿迅疾、弹如弹丸射出,故有是名。近代有吴志青著成《教门弹腿图书》,对弹腿加以总结。

  21 查拳。查拳亦称“回回拳”,其势舒展圆润、发力爆脆,节奏明快,奔放饱满,动静有变,劲力通达,有攻守10 字诀。要求做到“行如风,站如钉,起如猿、落如鹰”,动如猛虎,静如山岳,快慢相间,刚柔相济,招法清楚,急转突停; 无论攻守进退,快而不乱,慢而不散,姿势工整舒展,手眼身腿步均要上下相随,前后相连,内外相合。拳有十路之分,每路自成一套。其拳、械、练3 种套路多达70 余种。查拳先盛于山东,后流传全国各地及东南亚一带。清末至民国的主要传人有李老祟、蔡长清等。20 世纪30 年代,以查拳见长的回族武术家王子平、张英振、张英健、常振芳、张文广等齐集南京中央国术馆,一时为武坛盛事。

  31 八极拳。全称“开门八极拳”,创始人为河北沧州孟村回族“神枪”武术家吴钟,雍正朝被誉为“八方八门拳术之初祖”,与当时武坛名流李章、康大力并称“武林三杰”,已有200 多年历史。八极拳不同流派,涌现出许多著名大师,名动武林。八极拳讲究动作简洁,劲力充实,发劲暴烈,以短制长,多用肘、肩、背的贴身进击取胜。八极拳流行于全国26 个省、市、自治区,拥有八极门人数万之众。1982 年起,日、美等国家八极拳学习考察团14 次访问孟村,可见影响之广泛。

  41 心意六合拳。清代河南鲁山回族“心意大侠”买壮图是精练、简化心意六合拳的杰出代表,开派授徒,遂在回族中盛行。是一种内、外、软、硬功兼备,实战效用极强的武术流派。因以力发于脚,撑于腿,冲于胯,拧于腰,送于肩,开于手,六劲相合而得名。其基本理论归为10 个字,即韧、钻、踩、扑、实、接、照、裹、束、决; 技法注重于手、肘、肩、胯、膝、脚及头部的习练与应用,直进直出,先声夺人,发劲如放箭,缩肩如弓翻,势简法精,结构严谨。主要流传于河南、河北、陕西、上海等地,清末回族义侠大刀王五(名正谊) 是其中佼佼者。

  51 通臂劈挂拳。通臂拳取意为“理(掌理) 象(拳象) 会通,体(演练) 用(技击) 俱备”,起源于河北沧州,为当地回族中流行拳种。民国初,沧州武术名家马凤图据八极、劈挂等加以总结与改进而成通臂劈挂拳,主要流行于西北地区。其特点为“大开大合,猛起猛落,辘轳反扯,如珠走盘”。演练时,甩膀抖腕,吞吐伸缩,拧腰切胯,冷弹柔进,气势雄伟。有18 字诀,即滚、勒、劈、挂、斩、卸、剪、采、掠、摈、伸、收、抹、探、弹、铡、擂、猛。马凤图一门习武,英才济济,其子“马氏四达”,对推广、普及以及研究传统武术功劳素著。西北又称马氏通臂劈挂拳为“马家拳”。

  61 回回十八肘。明末广为流传的回族武术种类,是短打拳术中的绝妙招法,被后人称为“艺中之萃”。清代以来的主要传人有白锁成、李子光、杨万禄、成奎。其技击特点是以肘和接近肘尖的臂作为进攻和防守的手段,有18 个单练套路,其手法、腿法、身法等均围绕肘击情势而变化。流传至今的肘法主要有压天肘、顶天肘、撤地肘、横肘、坐盘托天肘、连环肘、仆地肘、横天肘等;套路有横天肘十八式、前定心肘十八式、左胯肘二十四式、撩阴肘二十八式、回身肘十六式等18 种。

  三、近现代有代表性的著名回族爱国武术家

  自明代以来,回族武术名家就代不乏人。清代更是回族武术名师辈出的时代,如前面提及的“神枪”吴钟、“心意大侠”买壮图等。晚清时期,中国遭遇内忧外患,列强横行,朝廷的软弱无能激起了民间义士的强烈不满,涌现出许多力倡爱国、打击侵略者嚣张气焰的回族爱国武术家,他们的所作所为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许多人的事迹至今仍广为流传。

  现择要介绍几位:

  “大刀王五”王正谊(1854 - 1900) ,是清末名满天下的回族义侠,河北人。精通各种拳术、器械,尤以双钩、大刀为绝。在京师开设“源顺镖局”,以护卫旅客为生,被称为“京师大侠”,与霍元甲齐名。王正谊一生慷慨仗义,以尚武、济贫、刀不染血、德容感化著称,他具有强烈的爱国热忱,被河北各地侠士举为领袖。光绪二十二年,在河南一带惩治贪官污吏,人皆称快。他与谭嗣同等革新派人物交厚,辅佐谭参加戊戌变法。建议谭东出居庸关,在东北建立根据地以为京师屏障。变法失败后欲劫狱救出赴难的谭嗣同遭拒绝,遂冒险收尸送于湖南浏阳安葬,义字之名轰传天下。光绪二十六年,亲率义和团战士攻打西什库教堂
和东郊民巷使馆区,英勇抗击八国联军入侵,九月三日与徒弟山子、二喜等义和团首领被清军送交法国军司令部,于前门东河沿英勇就义。

  马凤图(1888 —1973) ,祖籍南京,明、清时迁沧州,后移居兰州,为通臂劈挂拳的创始人。其父辈与大刀王五均师从“双刀”李凤岗门下。马凤图幼承家教,勤学苦练,与其弟马英图均成名甚早,尤精通臂、劈挂两门拳术。早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倡武救国,在天津北洋法商学院就学期间,与志同道合者创办“中华武士会”,任副会长兼总教习。后游东北,与有“关东三侠”之称的程东阁、郝鸣九、胡奉三等人交结,互相切磋武艺,在拳术、枪法、刀法和棍法上多有收益,武功大进。积极参加辛亥革命,随冯玉祥部到宁夏、兰州,授武不辍;曾掩护过许多共产党员开展地下工作,支持谢觉哉组建“兰州八路军办事处”;创建张掖县国术馆、兰州“华斌体育学社”,创编“风磨棍法”。1949 年,应杨德志之邀,参加宁夏和平代表团(任副团长) ,为宁夏的和平解放出了力。一生文武并重,以德为本,撰写武理手稿200 余万字。其弟马英图,投学多门,以八极见长,也曾在冯玉祥部效力,参加创建“中央国术馆”,出任少林门长,为当
时武林实力派代表人物,与其兄一起创立了通臂劈挂拳。马家兄弟习武不忘报效祖国,留下一段武林佳话:凤图四弟瑞图、长子广达,均以武殉国。瑞图抗战中投笔从戎,在湖北对日作战中牺牲;广达自幼随父参加国民军,因精通武艺、作战勇敢,累功升为连长、营长、副团长等职,1933 年长城抗战中,在喜峰口之役亲率大刀队重创日军,负重伤不治,为国捐躯,曾在北京受到公祭,被国民政府授予烈士称号。马凤图的4 个儿子在继承并发扬马氏武学传统上个个不落人后,被合称为“马氏四达”。建国后,二子马颖达任甘肃省武协副主席、兰州中国通臂武术学院院长;三子马贤达任陕西省武协主席、中国武协常委、西安贤达武术培训学院院长;四子马令达任兰州市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兰州搏击学校校长;五子马明达任中国武协委
员、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第一位武术史硕士生导师(曾任甘肃省武协副主席) 。他们或夺取过全国武术比赛冠军,以实际行动为提高武术水平尽力;或致力于拳击、武术、散手、击剑等体育教学,培养新一代武术人才;或著书立说,总结武术这门传统文化优秀遗产,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作贡献。

  1990 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了由马贤达任主编、马明达任第一副主编的《中国武术大辞典》,其中收入马氏家族8 人,加上马门弟子共约20 人,在全国传统武术家族中堪称无双。

  “全能爱国武术家”——王子平( 1881 —1973) ,人称“神力千斤王”,为近代武林中又一位回族英豪,河北沧州人。出身武术世家,祖父以“翻杠子”闻名,父亲号“粗胳膊王”。从小习武、刻苦勤奋,17 岁即已遍习民间流行的各种拳术、器械,20 岁前后师从驰名南北的武术大师杨洪修阿訇,练得一身超群武功,尤精查拳、八极拳、弹腿、刀剑枪棍及摔跤、射箭,以力大著称。曾多次击败沙俄、日本、美国和德国大力士。1918 年,在北京万国比武大会上,击败号称“环球大力士”、“世界惟一大力士”的沙俄拳师康泰尔;1919 年在济南摔伤日本柔道大师宫本,拉倒美国拳师阿拉曼;1921 年赴美国万国竞武场与美国拳师沙利文比武,将沙利文吓退;又曾击败德国大力士柯芝麦等。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大长了中国人的
志气,被时人誉为“全能爱国武术家”。1928 年,王子平应中央国术馆邀请,任该馆少林门门长,教授少林、查拳、弹腿、八极拳、劈挂拳。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全国武术协会副主席、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委员等职。

  1960 年以80 高龄随周恩来总理访问缅甸,任中国访缅武术团总教练,并亲自上场表演,获得赞誉。他总结几十年练功行医的体会,整理出版了《拳术二十法》《祛病延年二十势》,还把“舒筋活络水”、“治伤消瘀片”的秘方献给国家,造福人民。他以崇高武德育人,桃李满天下,被公推为“武林泰斗”。
张文广,蜚声中外的回族武术家。从小习武,精通少林、八卦、太极、形意、长兵和短兵,以及猴拳、醉拳、螳螂拳,尤以查拳出名。在民国时期的一次全国性武术比赛中,获查拳、对打、梅花枪、锁扣枪冠军和男子总分第一名,从而作为特邀的中国武术表演队员,参加了1936 年在德国柏林举行的第十一届奥运会的表演项目,获极大成功,第一次在公开场合向世界人民展示了精湛的中国武术技艺。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体育学院任教,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武术运动员、教练员和研究人员。编撰有多种武术教材,著有武术专业方面的理论书籍。1960 年也曾随周恩来总理访问缅甸,并作了精彩的武术表演。

  山东查拳名家马金镖(1881 - 1973) ,幼年习武,曾先后学习洪拳和查拳。参加1928 年中央国术馆办的国术考试,在擂台赛中,以“斜步倒撞一杆旗”招,击败高手而显露身手。1936 年任南京中央大学体育系教授时,以传统的中华剑术,击败了轻视中国武术、时任体育系主任的美国人麦克思,长中国人志气,扬中国武术之威。曾先后在中央国术馆、金陵大学、金陵女中等校任教。1953年在上海定居,主持“上海群英武术社”事务,为推动武术运动尽一己之力。

  现代武术师常德清, 人称常二巴, 北京人。1934 年为反对日伪借举办日本相扑大会之机欺压中国人民,与武友冯景福、马明振、杨岱蔚等毅然参加比赛,将日本武士谷目等人击败,使中国人民扬眉吐气。

  关秀峰(1907 - 1976) ,河北孟村人,八极拳始祖吴钟七代嫡孙,该派六世掌门人,自幼习武,过目能练,18 岁即设场教徒。后到江西苏区曾被聘为红军武术教师。1933 年北游天津,制服国民党河北区党部书记沈加林等武林高手,名声大振。同时教授7 个武场,从师学艺者数百人。创建起天津市南开国术馆。1938 年被日军抓送东北当劳工,行至途中,击伤押送日军,使三四十人跳车脱逃。1946 年曾为解放军运送军火,查出后,被吊打。新中国成立后,1956 年以花甲之年报名参加全国武术比赛,连得七项第一及全能第二,贺龙
元帅亲自为他颁奖并赠一面锦旗。他一生授徒3000 余人,能独立执掌八极门户者四五百人,为八极拳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张鸿玉,河北青县人。20 世纪30 年代先后师从六合门拳师李洪彬与天津著名回族跤手王二爷,练成绝技,曾痛打欺侮国人的法国水兵、力惩为非作歹的脚行霸头,技压京、津两地跤场,威震曹士岳(曹锟之子) 公馆,击败摆擂逞威的沙俄大力士费拉耶夫,摔败日本天皇卫队总教官、号称“昭和十杰”中第一把交椅、风靡全日本的八段柔道名家牛岛辰熊。被誉为“一代神跤”。

  总之,回族武术传统与特征显著的回族文化一样,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中华武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对回族不屈不挠民族精神的培养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对中华武术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今天,回族武术正在面临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已从封建社会的自身防卫手段变成增强人民体质、增进民族团结的一项有益活动,随着群众性武术活动的普遍开展、武林名家的著书立说,标志着回族武术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今后,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扩大,回族武术将如同整个中华武术一样,被世界人民认识并喜爱,回族武术必将为促进国际交流、增进各国人民友谊作出新的贡献。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