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曾经只是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的草根,空有一腔热情却无处释放;他们曾经在不同的小圈子里“关门行乐”,不知道走出来会有大好天地任驰骋。
如今,他们成为这个城市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他们将个人的生活与城市的精神创意融合,引领起社会的新一股风尚——创意志愿行动。他们中,有军粉,车友,舞迷……曾经因为单纯的共同爱好自发集结成了一个个民间组织,又因为对这个城市的钟情再次汇聚成一股爱的力量:目前,活跃在上海各大公益活动现场的逾千个青年社团就源自这股庞大的草根力量,数十个世博志愿服务项目在他们的参与下生机勃勃地展开着。
案例1
一位普通白领的职业转变
“草根领袖”变身志愿服务项目官
田颖,曾经是BLOGBUS的市场部客户经理,现在是非营利性组织“接力中国”的公关部部长。除此之外,她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上海青年家园民间组织服务中心的副总干事,兼职的。
不少青年家园的同事还爱叫她“项目官”。从去年五四青年节开始,她有了“官职”——作为“左行右立”项目的负责人,她被授予了“世博城市文明志愿服务项目官”称号。像她这样的“项目官”如今上海共有21人,他们都是上海各类社团的“草根领袖”。
21个项目官将青年时尚融入世博
去年4月28日,9名热心于世博城市文明志愿服务的白领青年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被首批授予“世博城市文明志愿服务项目官”的称号。“项目官”由上海青年家园民间组织服务中心、上海青年志愿者协会共同认证。现在,这一数字已经上升到了21人。
获选的“项目官”以及各自代表的城市文明志愿服务项目也都各具特色。这些青年身后,代表的是一批创意新颖、颇具影响力的世博城市文明志愿服务项目,这些由白领青年们自主策划的世博宣传项目,鲜明地体现出青年当中的时尚流行。
获得“项目官”称号的陈刚,来自上海青年车友联盟,该联盟代表着上海数十家车友会几万名私家车主。在迎世博文明行动中,为了倡导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用一个更加干净美好的城市形象迎接世博盛会的到来,广大车友主动参与少开一天车活动。为了城市交通出行更加有序,车友们身体力行规范行车,并且发起了监督不文明开车的“黄眼睛”行动。
陈天和袁晶分别是一元一心、山魂公益两个青年民间公益组织的负责人。在迎接世博会到来之际,他们将世博宣传与自身长期开展的公益项目相互结合,在扶助民工子弟、帮助困难学生的同时,也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精神传播到这些社会群体中间,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关爱,看到希望。
更有挑战性的职业目标:志愿者
“项目官”的称号就像是一种荣誉和认同,让这些青年社会组织领域的“草根精英”更加热情地发挥创意,肯定他们工作的同时,也赋予了他们更多的责任和要求。
去年3月份开始,沪上一批热爱户外运动的青年和喜欢旅行的“驴友”有了这样一个构想:大家在长途旅行中,带着海宝,带着上海人民的热情邀请,向沿途的居民宣传2010年上海世博会,让世博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就是这样,这一“世博及天涯”项目开始火热地开展起来,从第一次的“暴走苏州河”,一直到去年年底,9个月时间内,“世博及天涯”行动有超过59次不同类型的世博宣传活动,足迹遍布西藏、新疆、甘肃等19个省、自治区,参与青年超过1000人,还有一些户外运动组织利用出国比赛交流的机会,让“世博及天涯”行动走出国门。
参与这一项目的上海骑迹单车俱乐部负责人张林源就是这个项目的“项目官”。“我要做的,就是集合各个户外组织的活动创意、活动时间与活动足迹,在各自原本计划开展的活动中加入富有创意的世博宣传元素,以较少的资源消耗,产生较大的社会效应。”从普通的户外运动爱好者摇身一变成为世博项目官,张林源顿觉自己责任心大涨。除了“世博及天涯”,在迎接2010年上海世博会倒计时活动中,在这个项目官的带领下,俱乐部更是积极地参加各种世博城市文明宣传活动。
在投身于志愿服务的同时,这些普通的职业青年们也在悄悄发生转变。田颖说,曾经的职业目标不过是找到更好的目标,成为最好的职业人,但她现在的职业目标变成了“让更多的人加入志愿者的行列,让志愿者精神更深入地存在于每个志愿者的心中,为公益组织自我造血提供解决方案。”她说:“这更具有挑战性!”
未来
三五年内搭建青年人才平台
不久前,上海共青团率先成立了全国首家以社会领域青年人才为会员,以投身、参与、推动社会建设事业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上海市社会建设青年人才协会,在3-5年内,将争取搭建起一个整合性、枢纽型、社会化平台,整合社会工作人才、组织、市场资源,更好地配置这些社会建设资源,促进青年对于公共事务的有序参与,更好地运作社会建设项目,助推上海的社会发展。
而协会成立后的首次活动将是启动“青年影响社会”首届上海青年十大公益项目评选活动,并将于年底评出本年度最具影响力的青年公益项目,体现青年在创新公益理念、发育服务项目、塑造公益文化、推动公益事业中的积极作用和影响力。
案例2
在世博会一圆“军人的梦想”
2010年4月20日,上海世博会试运行第一天,作为船坞大舞台首次启用的开幕大戏——世博会志愿者“低碳世博·和谐之声”大型公益演唱会定于这天举行。维护秩序、引导人员、后勤保障……上海音速青年志愿服务中心总指挥严洪率领的31名中心世博城市应急志愿者,从上午开始一直忙到晚上。世博期间,“音速”青年志愿服务中心也将以“世博城市应急志愿者”的身份为上海世博会进行长期服务。
上世纪90年代:“军粉”最爱收藏军事模型
试运行当天的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唯一与往常不同的是,这次“音速”的志愿者没有穿那身很“拉风”的制服,而是身着统一的世博志愿者服装。“这次任务不同,当然听从世博统一指挥,服从命令。”严洪说话铿锵有力,宛如一名军人。
事实上,严洪曾经的身份是M65军事文化俱乐部的“头”,这些世博城市应急志愿者的“前身”也正是一批“军迷”。从1998年正式成立,这个上海地区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军迷俱乐部聚集了约30万注册会员。其中大部分人的工作与军事扯不上边,大家能做的只是收藏军事模型。严洪表示,他没想到的是,几年后,他终于可以穿上“军服”,以志愿者的身份,完成他“军人的梦想”。
本世纪初:“集结号”让军迷投身公益
2006年,上海青年家园民间组织服务中心的“集结号”,将沪上200个民间社团召集了起来。在与其他社团的交流中,在参与团市委组织的各类志愿行动中,“军迷”们逐渐发现了一条新的完成梦想的道路:投身公益,为人民服务。
社团的特色是仿军事化管理,他们爱把志愿服务称作“执行任务”,他们有着统一的军装式制服,有一套严格的纪律规范,还要经常参加日常的仿军事训练。
在青年家园的推荐下,这些“军迷”志愿者成为了“左行右立”城市文明乘梯活动的主力军。上海人经常能看到在地铁扶梯旁,有英姿飒爽的年轻身影,身板挺直,面带微笑,向人们宣传“左行右立,文明乘梯”。
世博年:发挥专长做“应急志愿者”
迎世博倒计时300天之际,改名为音速军事文化俱乐部的社团又专门成立了上海第一支民间应急支援队——“音速青年志愿服务中心”。急救、速降、消防、体能……在日常的集体活动中,社团利用团队内的师资力量对志愿者进行医疗救护、消防安全、紧急抢险、公民反恐意识、活动秩序维护等科目的培训,为大型活动的安全保障、应急救援提供服务。
此外,在每一次志愿服务中,志愿者们还把学到的知识通过情景剧等各种有趣的形式带到学校、社区。“我们希望能有这样的社会责任去救助别人,在世博期间,如果遇到一些突发情况,也需要全部的市民有能力做到自救和他救。”严洪表示。
结束语
青年一代书写上海最美风景
□丁烨
徜徉杨柳垂堤河道清清的青浦古镇,体味引擎呼啸别墅连绵的安亭汽车城,或者漫步市中心,在一排排鳞次栉比的高楼林立间寻找到张园那老上海的风韵犹存。2010年5月,这个被世博会打上永久烙印的初夏季,我们在这座城市中走走停停,欲在世博园区之外为上海觅得些许崭新的、值得留恋的足迹。通过镜头与笔触,我们记录下这座都市的另一番美丽。
在行走中,上海之景令人欣喜。曾几何时,“上海无景”被许多不出家门便坐拥锦绣风光的外地游客所深深诟病。实则,人间风景又岂只在山水之间?这个开阜仅百余年的小渔村,用寻常无法企及的速度迅速走到了现代文明的高度。而其中浸淫的历史变迁,却颇为耐人寻味。遍布全市的红色经典游览线、苏州河两岸贯穿始终的工业遗址、徐汇滨江至今保存的绿皮货运火车,无不诉说着它辉煌而内敛的近代革命与工业传统;而陆家嘴日益崛起的城市高度、F1赛道上风驰电掣的城市速度以及与最先进理念紧密接轨的新兴城镇群,又在重新定义现代上海的新美景。在改革开放的迈步中,上海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风光无限”——那是城市生态与高速发展的全新融合,也是信息化城市与人文艺术的绝妙统一。世博会,正是此融合、此统一的最佳考场,上海,正在书写一份呈给全世界观览的恢弘问卷。
在行走中,令人欣喜的是在人流摩肩接踵的地铁口,在车水马龙的十字路口,在人们驻足等待的公交车站,也在色彩绚烂的世博会志愿者服务外建站……上海的老老少少,用行动在欢迎每一个四方宾客。而城市走访中,我们更惊喜地发现,无论是实践生态环保的专家队伍,或是建设新城镇的建功立业者,无论是装扮滨江的普通工人,甚或遍布在城市运转各个轴心的尖端管理者,青年,这个大都会最活跃的群体,正在真正成为这座都市的中流砥柱。千千万万的青年人,正在用各自的方式服务于这座城市,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不为人知,然其润物无声的奋发与功业却在城市发展的高歌猛进中被永远镌刻。日趋老龄化的上海,却活力四射,青年们,正用昂扬的精神与狂飙的激情塑造出一种新的城市气质,而它便是城市勇攀巅峰的推进力。
走读城市之美,让我们为上海呐喊,为所有奋斗在上海的青年人鼓掌。(刘晶晶)
随时了解最新穆斯林资讯、畅享正宗清真美食
独具当地特色的分站,更权威更贴近生活
C.DU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