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着一口流利的中文,坐在记者眼前的这位匈牙利馆的副总代表李察德学中文竟有20多个年头了。他很年轻,是70后的,由于是中国通,这位“匈牙利大山”此次还被派驻到了上海世博会,负责接待各方来宾。
17岁学中文还读过三字经
“今年是中匈建交61周年,我们和中国是老朋友了。”谈及李察德学中文的初衷,他坦言,是为了寻根。“我听说匈牙利这个民族最早是来源于亚洲的,我们在很多地方有太多的相似,比如都是姓在前,名在后,这在欧洲是很特别的。”
1989年,那一年,怀着对汉语浓浓的好奇心,17岁的李察德报名参加了中文夜校班。“你们当时班里有多少人?”听到记者问这个问题,李察德出乎意料地反问道,“你是说一开始还是最后?”他的回答让人意外,“一开始我们班上有40多人,两个学期后就只剩下5名学生了。中文太难学了,很多学生坚持不下去了。”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时候,匈牙利对中国的了解还很缺乏,李察德表示,当时在学了一门英文后,他遵从妈妈的意思要学一门特别的语言,在他的心目中,中文就很特别。
与一般的学生不同,李察德对中国文化也非常有兴趣。“我当时念完了三字经,不能说饱读诗经吧,但至少看过四书五经,但我还谈不上是正儿八经的汉学家。”李察德谦虚地说。没想到,从一开始对汉语感兴趣,到后来对当代汉语感兴趣,这一学汉语就学了20多个年头。
“个体户”被举荐为元首当翻译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有很多华人前往匈牙利发展,当时匈牙利的中文翻译很紧缺,能说上几句汉语已经很稀奇了。而由于会说中文,他自然而然地当起了翻译,尽管这份工作很辛苦,但李察德乐在其中,也结识了不少华人朋友。短短几年内他的汉语水平提高得很快。
后来他作为公费留学生到北京外国语大学进修一年,在这期间,他认识了很多中国“哥们”。回国后,他又陆续回到过中国做过翻译,在匈牙利的外贸学院还教过中文。
2003年,匈牙利总理访华,当时外交部翻译代表团缺人,就让海博(后来当过匈牙利驻上海总领事)举荐。
当时外交部对选择这位“黄毛小子”担当如此大任有些犹豫,询问说“你了解他吗?可靠吗?”“没问题的。”海博很肯定地说。
就这样他被外交部选为翻译员代表,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作为“个体户”被选上了,第一次试水,“中方的意见不是很大”,李察德谦逊地评价自己当年的第一次表现。
到上海世博会工作已有个把月了,李察德坦言,自己对上海世博会的印象很不错。他甚至用比较标准的上海话调侃了一句“我现在是上海宁了”,让记者惊喜不已。
在李察德看来,上海是一个很美丽的城市。前不久,他还带领了贵宾团去参观了焕然一新的外滩,所有人都发出了赞叹,“太漂亮了,真的。大家都没想到。”
一个多月来,世博园区的运作也让李察德称道,“尽管每天有几十万游客,但是园区内很干净,很多代表团的成员都说,如果世博会是在欧洲办的话,未必有这里干净。我想一方面是因为这里的保洁员很卖力,另一方面,感觉所有的中国人都将世博会当做是整个民族的大事,做事很周到。”
新闻延伸
为今后两国间多合作找机会
尽管匈牙利馆的面积较小,设计很简洁,但让李察德和他的同事们吃惊的是,中国游客非常愿意了解展馆的理念,他们很好奇,如果看不明白会问东问西,刨根问底。这样的探究精神很值得嘉奖。慢慢地,在上海,他也学会了做事前先要“摸下底”。
据李察德介绍,从2005年后,他就开始定居在北京,此番到上海世博会来,也是为今后中匈两国开展更多的合作交流寻找机会。
“我觉得世博展馆也是一个平台,得好好利用。我们正在和中国多个省会、大企业等洽谈,寻找包括旅游、经贸等各种合作机会。”李察德说。
问及他工作之余会做些什么,会不会参观世博会,李察德表示,现在太忙了,最近他还在忙匈牙利国家馆日的庆典筹备工作。不过,如果有机会他最想去看的应该是中国馆和各省市联合馆。(范彦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