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志愿者王跃。
“火星-500”模拟载人火星探测试验6月3日在莫斯科正式启动,中国志愿者王跃与5名外国志愿者将在520天时间里模拟人类飞往火星、在火星表面着陆以及返回地球的全过程。
进舱前夕,王跃向记者讲述了他在俄罗斯科学院生物医学问题研究所接受培训的见闻感受:“工作生活非常辛苦,但确实开阔了眼界,是难得的人生体验!”
并非浪漫的异域生活
2010年春节前,王跃来到俄罗斯开始了自己的受训生活。为节省经费,他找到一个廉价的小旅馆,租金80美元一天。这个价格在国内相当于星级宾馆标准,但在物价昂贵的莫斯科已经是非常便宜了。
住处离生物医学问题研究所很远,王跃每天乘地铁来回要花上3个小时,而且由于乘客很多,几乎每天都是站到终点。3月29日,莫斯科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地铁爆炸案,当时王跃也在地铁里,所幸没有乘坐同一趟列车,但国内后方人员却为他捏了一把汗。
王跃说,刚来的时候,不大习惯俄罗斯的饮食。早饭和晚饭虽说是旅店提供,但“吃起来不知道什么味道,勉强填饱肚子。吃的最多的是土豆泥、土豆块,肉也没有盐,都是油”。培训时间很长,午餐基本上要拖到下午两三点,“经常饿得胃里流酸水”,“有时干脆吃点饼干充充饥”。由于蔬菜水果缺乏,一个多月下来王跃的口腔开始溃疡。
王跃说,相比生活困难,内心的压力感是最难受的。当时还剩11名志愿者,王跃是其中唯一的中国人。俄罗斯的6名志愿者郁闷了可以一起聊天,3名法国志愿者可以凑到一起说说家乡话,而意大利志愿者会3国语言。王跃说,和俄罗斯人只能说英语,连比划带猜想基本能了解对方的意思,和其他欧洲人在一起用英语交流还不错,但对方要是说快了,或是夹杂俚语,就很难听懂。
“不过和刚接触时相比,彼此了解已经深入很多。况且520天的时间很长,我们会逐渐很好地融入到一起,这也是东西文化交流的难得机会。”王跃笑着说。
紧张又充实的培训生活
志愿者的培训项目有参试实验内容培训、心理放松训练、特殊技能培训、食品试吃以及语言培训等。志愿者要对飞船设施、视频和通信系统、信息系统、生命保障系统等各方面情况都非常熟悉。
王跃说,培训的内容很有意思,比如介绍各国的参试项目,教志愿者如何使用实验设备仪器,还有试吃各国的航天食品。俄罗斯国际象棋大师卡尔波夫也和志愿者会面,和大家一起下国际象棋。
志愿者还被送到俄罗斯国立体育大学,接受野外生存训练。王跃说,最兴奋的是试穿模拟登陆火星的航天服,“这套服装在外观上和真正的航天服相似,但是没有生命保障系统,只有通风系统,穿在身上比较轻便”。每天上完课,赶回住处已经是晚上9点多。整理完笔记后,王跃还要向国内发传真或邮件报告当日情况。匆匆扒上几口冷饭,经常是累得连外衣也不脱倒头就睡。
每天早上坐一个多小时车赶到培训点后,王跃还坚持步行爬上13层楼。他说,培训确实很辛苦,但这些日子经历的事情也许让他一生受益。“只身来到国外,面对那么多外国志愿者,我代表的不仅是个人,也代表着中国,”他说。
难忘的野外生存训练
王跃向我们讲述了他最难忘的一次野外生存训练经历。3月的一天,培训方组织了野外生存训练。王跃和2名法国人、3名俄罗斯人编成一组,任务是在雪深过膝的森林里待上一天一夜,并于次日11点前到达指定位置。每个人的食物是限量的:两听罐头、四盒饼干,其他的装备有睡袋、垫子、通话器、信号弹、斧子等。
王跃回忆说,那天下着大雪,气温为零下6摄氏度。他们选择在一条冰河旁的避风处宿营,连铲带刨清理出一块直径5米的空地,准备就地搭建帐篷。几个人奋力推开树根旁的积雪后,砍倒了碗口粗的白桦树,当作帐篷的支架。一直干到晚上6点,他们终于搭起了帐篷,生起了火。
王跃说:“我也不知道自己劈了多少柴,捡了多少树枝,反正胳膊抬不起来了,内衣全湿了,鞋子里也灌得全是雪水。”在帐篷里,他和同伴围坐在篝火旁,把带着冰碴的袜子和湿漉漉的鞋子放在篝火上烘干,顺便暖暖冰冷的脚。大家边吃罐头边说话,努力让自己忘记潮湿、寒冷和疲惫。
夜里雪下得更大了,王跃和其他志愿者每2小时轮流值夜班,在空地上点燃火堆,向模拟直升机发出求救信号。第二天一早醒来,他们拆下了帐篷,整理完装备后继续出发。在转移过程中,一名志愿者摔伤了腿,大家用垫子、树枝和绳子做了一副简易雪橇,拖着伤者在雪地踉跄前行。
王跃说,他是几个人中身材最矮小的,他和一名法国人、一名俄国人把绳子绑在肩上,像马一样拽着体重200斤的伤员向目的地艰难跋涉。据王跃回忆说,俄罗斯教员其实一直在用望远镜和摄像机观察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几个人中数我最瘦弱,有好几次摔倒在雪地里时真不想爬起来了,当时我咬着牙念叨:‘不能丢人!中国人不能丢人!’就这样,我终于坚持下来了,”他说。(刘恺 孙海荣)
随时了解最新穆斯林资讯、畅享正宗清真美食
独具当地特色的分站,更权威更贴近生活
C.DU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