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为什么不用民族舞,而是选择了155个芭蕾舞演员演绎《长江之歌》,开幕式室内仪式文艺表演总导演滕俊杰说:"这恰恰是我们要表达的,中国已和世界融为一体,已经可以吸收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并且能举一反三后变为自己的特色,这是一种开放的形象,一种国际化的符号。" 细心的观众或许会留意到在上海世博会英文版主题歌《Better City,Better Life》中,有一句反复出现的"阿拉·侬",这句上海话版的"我和你"出现在英文主题歌中的创意来自中西方创作团队偶然间迸发的火花。
2010年1月,滕俊杰到美国洛杉矶拜访主题歌的创作者。25年前因创作《We Are The World》(天下一家)而名声大噪的昆西·琼斯,在试听时,歌曲中反复出现的一句欢快的语气词引起了滕俊杰的注意。"上海话里,'阿拉'是我的意思,'侬'是你的意思,如果对内容没有影响,能否用'阿拉'·'侬'。"滕俊杰和昆西·琼斯商量。昆西听到这个创意之后连声说好,马上与词作者席伊达·盖瑞特商量修改。"阿拉·侬"就这样融入了《Better City,Better Life》。有人说这或许是中国方言第一次与英文歌曲"融合"。
"融合"几乎是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上最突出的主题。滕俊杰说开幕式场内表演的"跨文化追求是第一位的",场外表演总导演更是直接来自国外,曾担任悉尼奥运会开闭幕式艺术总监的澳大利亚人大卫·阿特金斯带着悉尼奥运会。多哈亚运会以及温哥华冬奥会开闭幕式的主创团队DAE,在4月30日晚上的黄浦江畔为全世界的观众奉献出"一场最大规模的多媒体表演"。
在室内节目的选择上,滕俊杰的标准就是要有"中外交融的特征"。
在室内文艺表演第二个章节《江河情缘》中,作为主角登场的是多瑙河和长江,室内导演团队选择《蓝色多瑙河》和《长江之歌》来演绎交流、开放的主题。"这是两条伟大的河流,水把两者连接在一起,水也把世界结合在一起。我们坚定不移地用'水'做文章,因为它是生命之母,是交流、开放的象征,它是浪漫的。"滕俊杰说。
在第三个章节《世界共襄》中,五个节目分别来自五大洲,甚至在表演者的选择上都考虑到上海世博会的承上启下,"比如谷村新司,他是上届日本爱知世博会主题歌的词曲作者和演唱者,而安德烈·波切利来自意大利——下一届世博会的东道主,这也体现了一种衔接。"滕俊杰解释道。
在黄浦江边盛大的焰火晚会中,有上百种的中国元素在其中交替出现。比如迎客松、喜鹊、牡丹、龙、鱼等,也有代表吉祥如意的中国汉字"福"、红地毯、红灯笼、红绸等。场外总导演大卫介绍说,DAE团队与中方建立了非常紧密、有效的合作关系。"上海方面帮助我们更好地聚焦了表现主题。他们为我们解读一些中国元素的视觉符号,使之在恰当的时间和场景中,得以正确表达,并赋予其准确的象征意义。"
在中方团队的建议下,焰火晚会的音乐突出了中西合璧和欢庆的主题,有《茉莉花》。《梁祝》,也有《今夜无人入眠》。《欢乐颂》。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演出,是中外导演团队之间思想火花碰撞的结晶。
"珠联璧合的中外团队,为我们呈现了一种和谐的创作模式。"世博局副局长胡劲军坦言,"合作的背后,是中国人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
世博会,一个国际化的舞台
负责世博园区规划建设的世博局副局长黄健之把世博会称作"一个开放的舞台",这个舞台可以让中国人拥有更国际化的视野,在一个更国际化的平台上,来审视自己和世界。
从总体规划开始,上海世博会就是一个向全世界开放的项目。世博会总体规划采用知识产权买断的方式,吸引了23家国际著名的设计机构参与竞标。"国际的惯例和国内不一样,国际要事先沟通,不能贸然让对方提方案,毕竟人家要花很多的人力。物力。智力,我们和23家分头谈,听他们的理念。团队的组织。过去是不是搞过类似的大型博览会的规划,最后选了10家。"黄健之说。
在这入选的10家事务所中,境外的有七八家,最终一等奖被英国的罗杰斯设计事务所夺得,二等奖和三等奖分别是美国的帕金斯公司和中国的同济大学,最终世博园区的规划,就是在汲取各家特色的基础上趋近完美。
在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规划。动迁,甚至建设场馆并不困难,有难度的是满足参展方的各种要求,保证246个参展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场馆的工期进度。黄健之对此总结的办法一是努力满足,一是照章办事。
"有的国家说我不在亚洲,我是欧洲国家,那我们就满足,把它放在欧洲片区;也有的国家很配合,虽然与相邻场馆参展国的国家关系比较紧张,但是表示没问题,不需要调整。"黄健之说,"当然在签参展合同之前,我们会根据国家的关系。民族的关系做一个大体的安排,协商后再确定合同。"
黄健之说:"我们有一个公开的规则,先来先挑,早决定参会就早挑位置,建馆方式自己选,大家觉得很公平。到现在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已经是参展了,我了解他们还是比较满意的,很多国家表示感谢。"
虽然大部分场馆的施工方是中国的建筑公司,但建设过程中每一步都需要外方的确认,种种原因,让各场馆建设的进度也参差不齐。
"有的国家2009年才拿到预算,2010年才能使用。有的国家展品。装修材料在进口报关时,因为不熟悉程序遇到麻烦,在运输。价格。保险等方面遇到一些困难。有的建设方和主办方因为种种矛盾都快打起来了。我们帮助他们进行必要的协调。建设起步快的未必早完成,起步晚的也有很快就建好了的。5月份以前90%都开馆了。"黄健之说,"我了解世博会惯例也是这样,很多场馆是开幕以后才建成的,上海世博会的场馆基本在5月10日以前都建完开馆了。"
在黄健之眼中,世博会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国际化平台,可以让中国与世界相互沟通和理解。在长达半年之久的会期间,既有展览展示和文化表演这种民众层面的互动,也有高层互访和学术研讨会这种专业人士间的交流,世博会是"很立体"的中外交往方式。在中外交往中,中国人可以拥有更国际化的视野,在一个更国际化的平台上,来审视自己和世界。
"通过世博会,通过接触外国人和外国文化,中国人会思考在一个向世界开放的舞台上,应该怎么做。对上海而言,世博会的举办,会大大促进对外开放,对外交流,对外了解。对中国的多边外交。和平外交,也有很大影响。世博会让人意识到中国已经是一个大国,我们的国民和专业人士应该用这样一种心态对待全世界这么多国家。国际组织,这么多城市和企业。"黄健之说。
外事接待,累并快乐着
清晨,安排好国外团组来访的接待,参加完世博会外事指挥部的会议,李铭俊先是匆匆赶到世博晚宴举办地上海国际会议中心落实场地,然后随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会见越南总理阮晋勇。做了一下午晚宴的准备工作,但晚宴还未结束,他已经赶到世博文化中心,准备迎接参加开幕式的国内外贵宾。开幕式结束以后,他又指挥工作人员连夜将举办晚宴的大厅布置成举行会议的格局,供国家主席胡锦涛第二天会见外宾使用。负责整个上海世博会外事接待工作的上海外办主任李铭俊说:"这次世博外事接待任务非常繁重,但能参加这样一份工作,终身难忘。"
李铭俊面对的第一个问题,是任务繁重,人手不足。单是开幕式期间,就要接待近50个外国政要代表团,"这些代表团在上海集体活动两场,一场是国宴,一场是开幕式,各个代表团还分别到世博园区,有些是参加他们国家馆开馆仪式,有些是参观,同时中央领导在上海大概举行40多场到50场双边活动,这些双边活动场馆的保障,也是我们的责任。"李铭俊说。
接待外宾之前,上海外办首先通过外交部了解整个外方的行程:在上海的逗留时间。成员的组成。活动的场所。下榻的宾馆。需要的车辆,接待有专机的政要还要和机场接洽好。在细节上,甚至客人吃什么,不吃什么,爱吃什么都要了解清楚,宴会上有一些菜肴虽然看起来一样,但实际是根据客人的口味个性化定制的。 这种超过平时一年的接待量迫使上海外办全员参与接待,李铭俊把退休的老同志都请了回来,"家里剩下的就是炊事员了。"同时,还有外交部支援的和从其他单位借调来的外事干部共100多人。
在准备接待的过程中,外方信息变化很大,"比如驻华使节,我们安排一架包机,把他们从北京运到上海,出发的那天早上,我们还不能确定到底有多少人,直到坐上包机我们才知道到底有多少人。信息不断调整,我们各项接待准备也要随之调整。"李铭俊说,"还有就是这次世博会参与的单位非常多,各方面的配合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
在外事接待工作中,李铭俊最自豪的是前期准备工作做得非常好,从2009年4月开始,就开始启动世博外事方案,用一年的时间将各方面照顾周全,所以最后重要外交团组的活动非常顺畅。"一个很好的例子,马耳他总统行动过程中不慎摔伤后,我们马上启动应急机制,送到瑞金医院,进行了很好的处置。最后,胡锦涛主席亲自到医院探望,外交部告诉我们中央准备派专机送他回去,我们也是紧急启动预案,准备医疗小组,连夜送走,一个晚上就把所有工作都做好了。这都是我们事先预案做好的。"
而让他觉得最难的部分,是按照现在外交。外事工作要求,对外事干部提出更高的要求,"过去的外事熟悉接待工作就行了,现在的外事工作,既要熟悉接待,又要有热情,要有政治头脑,外语要非常好,要能够非常注意有关外交政策的把握。"李铭俊说,"我一直要求我们外事办的同志,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加强学习。要随时了解国际形势的变化,了解我国外交的重大事情,要掌握外交的政策口径。"
开幕式之后,李铭俊的工作量一点都没有减少,5月份中有40多个馆日。荣誉日,来参加馆日活动的总统或总理大概有10个,还有三批重要的外交团组,上海外办接待的政要至少在五六十人以上。从5月开始,上海67个友好城市中的市长也陆续来访,"哪一天都不能松懈,要做好每一项工作。"李铭俊说,"地方外事工作,跟中央整体外交结合越来越紧密,上海是国家改革开放的窗口,世博会不仅仅是展示上海改革开放的成果,更是从上海看全中国发展,上海做的工作也体现了全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这一点我们觉得责任重大。以我们外事工作的成功顺利来确保整个世博会的精彩成功。这是我们的责任。"(王麒)
随时了解最新穆斯林资讯、畅享正宗清真美食
独具当地特色的分站,更权威更贴近生活
C.DU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