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与产业定位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热点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城市更新与产业定位

来源:解放日报 时间:2010-06-18 点击: 我来说两句

巴塞罗那有一个“老城厢”,叫苏塔特威拉地区;上海黄浦区也有一个“老城厢”,以豫园和文庙为中心。

昨天上午,巴塞罗那和黄浦区在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里,就“老城厢”的当代故事,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

改建是为宜居,而非“宜游”

从1988年到2010年,巴塞罗那的苏塔特威拉地区重建了3000多幢公共住房,改造了270条街道,新建了38个新区域、68项公共设施,投入在改造工程上的总费用达到14.25亿欧元。

一系列的改造,给居民生活带来积极的影响:老城区受到高等教育的居民,从1991年的4%上升到20%以上;2008年巴塞罗那本地人在老城区的比例为52%,外来人口数量明显增多。

“我们不希望把老城区建成一张‘明信片’,仅仅是旅游者观光游览的地方。”巴塞罗那老城区发展促进办公室新闻部主任卡门·桂尔说,“因为我们改造的目的是宜居,而不是‘宜游’。我们希望它首先是居民生活的地区,是一个有包容性、有活力的地区。”

据她介绍,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和留住老居民,当地政府和公共机构联手提供了各方面的支持。比如,在苏塔特威拉,社区与社区之间有一片片菜地,这是免费供社区居民种植和收获的;街头一排排的自行车站,也是专门提供给本地居民使用的。为了帮助外来人口融入社区,他们提供“居民手册”,并延长了公共设施的开放时间;当地政府还开展一些调解项目,来保护妇女、缓解居民之间的冲突等等。

同样,在上海的老城厢改造中,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黄浦区规划和土地管理局局长徐建说,“老城厢的风貌特色主要体现在其空间格局而非建筑,区域内建筑质量普遍较差,大量是待改造的旧里,居民生活质量差,改造呼声强烈。但同时,老城厢又有严格的风貌保护要求,改造地块的容量、高度受到严格控制,改造成本居高不下。因此,老城厢地区的规划建设面临风貌保护和旧区改造的双重压力,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

保护历史遗产,经济也可“减速”

通过经济力量的增长带动老城区的改造,是巴塞罗那苏塔特威拉地区的经验之谈。但巴塞罗那老城区发展促进办公室主任查威尔·瓦尔士却告诉记者,即使在推进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他们仍然会“坐下来,花5分钟想一想,经济该与文化如何协调发展?”

在巴塞罗纳老城区的改建工程中,60%的资金来自巴塞罗那市政厅、加泰罗尼亚大区政府、西班牙政府、巴塞罗那港、欧盟等公共投资,40%来自私人投资。为此,从1999年起巴塞罗那市政厅成立了公私合营的专门公司,管理这一地区的改造。当地政府承诺给私人投资“保底”收益,也鼓励私人投资通过自身经营从老城区改造中获得更高回报。

然而,当经济发展与历史遗产保护、居民生活质量之间有冲突时,巴塞罗纳还是选择让经济做一些“减速”。比如,在规划之初,他们就把老城区的历史遗迹列出“分级清单”,哪些是严格保留的,哪些可以翻新,哪些可以拆除。当经济的发展触及到这些“底线”时,就不得不减速。“我们必须考虑到经济发展的适合性,以及与当地的配合性。”瓦尔士如是说。

城市更新与产业定位相协调的问题,同样是黄浦区面临的课题。豫园地区在以豫园商城为核心向外拓展的过程中,应如何通过商业业态的定位布局、旅游要素的完善来展现上海历史魅力?文庙地区如何依托传统儒学文化,提升周边文化产业层次,进一步做大现代文化产业?黄浦区区长周伟说,“我们要注重旧区改造以政府为主导,但又要引入市场机制,以企业为主体。我们在遵循市场价值的同时,又要遵循历史文化的价值,在保护中坚持以人为本。”(刘颖)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