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凡纳利:传统与现代夹缝中的土耳其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成功励志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李凡纳利:传统与现代夹缝中的土耳其

来源: 时间:2010-06-24 点击: 我来说两句

   谈作品 帮孩子们“寻找幸福”

      土耳其人到底是谁,是穆斯林、是欧洲人,还是亚洲人———李凡纳利说不清楚。但提起这些年申请进入欧盟的土耳其来,作家认为,作为游牧民族的土耳其人,似乎最初从中亚慢慢往西迁徙开始,就“出于本能”地一直朝着西方走。

    在传统与现代高度浓缩的东西方夹缝中,李凡纳利说,也算不上无所适从。“只不过东西两方都想要把对方拉到自己的阵营上”他引用一个世纪前一位土耳其哲学家所说的:“我们,就好像是坐在往东边走的船上的、不停往西边跑的人一样。”

    今天的土耳其,轻易可见农村与城市共处一地。体现在文学上的一个变化是:以前土耳其有专门写农村或城市主题的作家,李凡纳利则是带头打破这种模式、写农村也写城市的先锋。

    《伊斯坦布尔的幸福》的英文书名就叫《幸福》。李凡纳利补充说,其实这书也可以叫《寻找幸福》,因为书里三个人:玛丽、西玛尔和教授,都需要去寻找幸福。

    很多读者和媒体读过小说以后,第一感觉就是“教授”即李凡纳利本人。但作家说,书里的“教授”原本应是个勤恳治学的学者,却选择放弃了原来的生活,投奔自己不爱的有钱女人,接受一个更物质但空虚的世界。对李凡纳利而言,幸福没有概念,完全是一种精神状态,他认为最大的幸福就是找到真爱。

    要在书中找一个最接近自己的人,李凡纳利说,他就是那个备受欺凌的小女孩儿“玛丽”。“‘玛丽’一开始作为受偏见的群体出现:先被家人强暴,又要被家人杀害。她虽然在故事刚开始时是最柔弱的角色,但最终她出门去寻找自己的幸福,慢慢地,她的内心强大了起来,甚至超越了另外两个男孩的力量。”小说虽然缺少一个“结局”,但“玛丽”无疑是三个人里最接近幸福的。这部小说在2007年被拍成电影之后,还上了土耳其的电视,很多人就是通过电视知道了这部书,不少女孩子因为这本书而改变了观念。

       谈社会 女性地位代表社会发展水平

    动笔写这部小说以前,李凡纳利一直在一份土耳其的官方报纸上写专栏。天天目睹现实中的不公和无奈,他渐渐就希望要把这些问题,通过小说体现出来。而选择让三个原本没有任何交点也毫不相似的人,最终相遇到了一起,李凡纳利表示,“混搭”是自己喜欢的写作方式:他就是要让在现实中很难相聚在一起的人,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碰撞在一起。 

   书里写到了土耳其部分地区的男性,以维护家族荣誉为名,对女性进行残害的“荣誉谋杀”事件。但书里并没有让任何一项“荣誉谋杀”得逞,李凡纳利说,因为他不想在自己的书里杀死任何一个人。

      李凡纳利告知,在今天土耳其以男性为主导的东南部农村地区,这种“荣誉谋杀”行为依然存在。“他们让女孩子保持清白,于是要把她们的身子和头部包裹起来,他们也视之为维护男人尊严的方法。”李凡纳利认为这是“世上最大的罪行”。而在《伊斯坦布尔的幸福》中,“教授”说过这么一句:正是土耳其普遍施行割礼,“造成男性对女性又崇拜又歧视”。  李凡纳利认为,随着教育的发展、社会阶层的变化,女性的地位会提高。《伊斯坦布尔的幸福》最后留出了一个开放的结局,李凡纳利表示,假如写一本续集,有一点是肯定的:书里最成功的还是女孩玛丽。因为他想表达:在土耳其和世界上很多地方,女性的地位都在逐步提高。 

曾任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亲善大使的李凡纳利,在翻看各国资料时接触到不少指向女性的各种暴力,他认为:“看一个地方的社会发展水平高低,只要看这个地方的女性地位如何就行了。” 

    谈足球 

    不喜欢看世界杯 

    谈到最近火热的世界杯,李凡纳利说他不喜欢看球,这跟一般土耳其男人是不一样的,98%的土耳其男人在家看足球,他们的老婆会很无聊,但在他们家没有这个情况。还有一个原因也许更直接:他觉得看球的人太容易激动了,容易激起民族情绪,人们为此组成一个个团体,甚至可能会因为比赛而导致谋杀。

    这个想法大概和作家的政治经历有关。李凡纳利曾在2002年被推举为土耳其国会议员,但他不喜欢别人叫他政治家,也没把那看成是文学介入社会事务的胜利。他说那是“被民众推上去”的,当时的老百姓希望他能给政界带来不一样的东西。可是在当国会议员期间,李凡纳利发现“所有搞政治的人更关心自己而不是群众 ”,他的人生观因而受到了震荡,并因此在2007年放弃了政治生涯。“一种名字,前面带着头衔,但拿掉了头衔就什么都不是了。不带头衔的名字更重要,因为有持续性。”

    李凡纳利认为,文学和音乐的力量远远超过政治,这在全世界都一样。“在流淌的河里,逐渐形成了人类。文学艺术日积月累,就逐渐对政治产生影响。因为无论是哪一种语言,上帝都需要一个角落,去写下它的名字”。

    有人给他写过传记,起名为《最后的诗人》。李凡纳利问过传记作者为什么起这个书名,作者的回答是,在李凡纳利成长和生活的时代,人们去选择一本书来读,理由还是因为朋友读过觉得好而推荐,从而一传十、十传百。但到了后来,听音乐、读书都由媒体来说了算。

    李凡纳利还想起有一回,他和相识了20多年的帕慕克通电话时,帕慕克调侃自己“原来是个很好的作家,现在只是个擅长回复电邮的人”。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