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稻田环抱的乡村、朝霞初露的城市远远飘来,这是遍布宁夏城乡的清真寺在召唤穆斯林群众礼拜。
自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以来,党的民族政策如阳光照进塞上,回族等少数民族从此有了当家作主的权利。
今天,世界目光聚焦于此,一片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热土让人艳羡——610万回汉各族儿女栉风沐雨、携手奋斗,将宁夏变成了真正的“华夏安宁祥和之地”!
民族区域自治开创自由光明新历史
金色的阳光下,有600多年历史的同心清真大寺显得格外典雅、巍峨。
这座把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和伊斯兰木刻砖雕装修艺术融为一体的清真寺,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宁夏探索实践的历史见证。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回族自治政权——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在同心清真大寺成立,为探索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提供了宝贵经验!
它也是党中央和自治区重视保障回族群众宗教信仰自由的历史见证。同心清真大寺历史上有三次大修,1982年、2007年,国家先后两次拨款修缮大寺。今天,同心县的回族群众依然在这里沐浴、礼拜。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发展史上,镌刻着宁夏的坚实足迹。
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宣告成立。自《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以来,宁夏先后颁布实施了
《宁夏回族自治区关于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规定》、
《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族教育条例》等149个地方性法规,使宁夏行使自治权全面走上法制轨道。
党的民族政策,使回族等少数民族群众充分享有宗教信仰自由,充分行使民族区域自治权利,以主人翁的身份自主管理本地区、本民族内部事务。
回族等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风俗习惯得到充分尊重。宁夏全区218万回族人口中,平均500多人就拥有一座清真寺。9000多家清真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和清真商业网点,完全满足了回族群众日常生活和宗教生活的需要。
作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的重中之重,各级党委和政府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和使用。目前,少数民族干部达到3.8万多人,占干部总数的比例达到20%以上。自治区政府主席以及回族聚居的地、市、县政府主要领导,均由回族干部担任。自治区历届各级人大、政协中,回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代表和委员所占比例均大于汉族。
优先发展民族教育,自治区已形成从学前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较为完整的民族教育体系。回族女童入学率、回族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和升学率分别为98.8%、98.6%、80%、96.2%,全区各类学校回族在校生46.7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36.75%,与全区少数民族适龄受教育人口比例大体相当,高于全区少数民族人口比例。
唤醒民族传统,小省区办出大文化。回乡民俗文化的开发,使现代宁夏人以高歌一曲“花儿”为荣。文化、教育部门正着手将回族器乐引进音乐课堂,将回族踏脚引入体育课堂。
放眼今日宁夏,良田沃野坦荡无际,千里旱塬云白草青,沿黄城市美如画图,工业基地科学发展。党的民族政策的实施,使回族等少数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主动性和积极性、创新力与创造力得到了空前激发。
统筹发展促进宁夏全面进步
曾几何时,人们对宁夏的认识或错误停留在“大漠孤烟直”的塞外苍凉,或局限于“天下黄河富宁夏”的农耕式牧歌。
近年,一组“全国第一”频频刷新宁夏形象。
2008年8月15日,随着无线宽带网络连接到同心县偏僻的小村庄五道岭子村,宁夏2362个行政村都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外界联系,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村村通互联网的省区。
宁夏还在全国率先推行“少生快富”工程,率先实行种粮农民补贴“一卡通”……
从封闭、贫穷、落后,走向开放、进步、富裕,“发展”这一核心命题贯穿了宁夏50年的光辉历程。
——经济总量实现突破性跨越。全区生产总值由1958年的3.29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889.2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增长了59倍;地方财政收入由0.37亿元,增加到80亿元,增长了215倍。
——城乡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50年来,宁夏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703亿元,公路通车里程由1958年的2686公里增加到现在的20562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1000公里,所有市县1小时内就能上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到783公里,形成了以铁路、公路、民航为主的立体交通运输体系。目前,全区城市化率达45%,位居西部第三;实现了乡乡通油路、通宽带,村村通公路、通广播电视、通电话,户户通电,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根本性提高。50年来,宁夏在回族聚居的西海固地区先后建成10余座扶贫扬黄工程,将黄河水引向旱塬,解决了70多万人饮水问题,开发水浇地160多万亩,在红寺堡建成全国最大的少数民族生态移民区,50万人彻底改变了靠天吃饭的历史,稳定解决温饱,全区绝对贫困人口由29.7万减少到5万多。到2007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859元,农民收入接近3200元。
回顾成绩,宁夏干部群众深知,宁夏作为民族自治地区、革命老区和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只有把发展问题解决好了,才能真正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和谐,使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以来,面对全国狂飙突进的发展态势,自治区党委、政府更紧紧抓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民族工作主题,以统筹的观点谋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改写宁夏的风景。
用统筹的观点谋发展,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战略在塞上大地火热铺展。
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挖掘机向侏罗纪煤层挺进,煤矿、电厂、化工厂如魔术般拔地而起,自治区党委、政府再造一个宁夏工业经济总量的宏伟规划日渐落实。
全区3480万亩天然草场封育禁牧,所有羊只下山舍饲圈养,千里赤地重披绿装。分区治水思路,为宁夏持续发展保住了源头活水。
近五年来,宁夏经济增长速度连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地方财政收入六年增长两倍,工业增加值和实现利润5年分别增长1.2倍和6.6倍。
以改善民生为目标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是统筹发展的宁夏果断迈出的另一只脚。
推行政府统一组织的药品“统一招标、统一配送、统一价格”,全区药品价格下降40%左右。
自2005年实施危房危窑改造以来,改造危房危窑3.9万户,19.5万名群众喜迁新居。汶川地震中,宁夏因此无一人伤亡。目前,二期工程正式启动,计划用5年时间帮助10万户贫困农民完成危房危窑改造,46万名困难群众将从中受益。
为助推宁夏发展,2008年8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
喜讯传来,宁夏人民欢欣鼓舞,他们感受到了中央促进宁夏发展的深切关怀、坚定决心,感受到了未来宁夏腾飞的历史新起点!
民族团结和睦构建宁夏发展基石
初到宁夏的外地人,往往惊异于宁夏街头的餐厅招牌。飘逸的阿拉伯文“清真”,方正的宋体“汉餐”,两种标志鲜明地昭示出宁夏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深入宁夏人的生活,人们再次惊讶地发现,宁夏人无论单位聚餐、亲朋聚会,只要有回民参与,大家都会自觉选择清真餐厅就餐。
点点滴滴的细节,渗透在每个宁夏人的生活中,折射出对少数民族兄弟风俗习惯的自觉尊重。
长期以来,宁夏坚持不懈地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使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成为社会风尚。
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而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绝不是一句空话。
自治区成立之初,响应党中央号召,许多企业、机关、文艺团体从全国各地成建制迁到宁夏。来自五湖四海的各族建设者为这片热土献了青春、献子孙,宁夏人尊称他们“老支宁”。
自1996年起,宁夏军区给水部队在南部山区连续开展“百井扶贫”工程,为群众打井找水。经过500多天艰苦努力,140眼优质井喷出甘泉,初步解决了20万人、200万头牲畜饮水问题。西吉县伊斯兰教协会代表该县21万穆斯林群众致信党中央、国务院,为该部请功。当地群众亲切地把这些井称为“红军井”。
回族等少数民族也特别珍惜与汉族的团结,十分尊重和关心帮助建设宁夏的各族兄弟姐妹。
2003年,给水部队来到回族聚居的中宁县洪岗子村打井。电焊工张云桥因长时间进行电焊作业,眼睛灼伤红肿。当时,回族群众洪吉祖的媳妇刚生过孩子。洪吉祖看到小张眼睛肿成一条缝,就连续几天用奶水给张云桥洗眼睛。战士的眼睛消肿了,“现代红嫂”的故事也传为美谈。
这只是宁夏民族团结大潮中,随手掬起的几朵美丽浪花。自1983年起,宁夏已举办五次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活动,共表彰先进集体650个,先进个人1934名。受到国务院、国家民委表彰的先进集体134个,先进个人161名。
各族人民的团结,成为宁夏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力量之源、胜利之本。
2008年,宁夏平原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十大“新天府”之一。终审评委秦大河院士说,民族团结、社会安定是宁夏入选的明显优势。
今天的宁夏,因安宁、祥和而美丽。明天的宁夏,将因安宁、祥和而更加富强。
随时了解最新穆斯林资讯、畅享正宗清真美食
独具当地特色的分站,更权威更贴近生活
C.DU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