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院坐落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回民聚居的穆民新村里。有别于其他民居,这个院子被改造成了一所学校,专门招收初中以上的回族女学生,目前有40多个回族女孩在这里学习、生活。
“学校是2002年由吴忠市一对朝觐归来的老夫妇创建的,他们希望给回族女孩提供一个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也把回族民族文化以及传统宗教知识教给穆斯林孩子。”学校老师马丽萍告诉记者。
由于老夫妇是义务办学,经济条件有限,在学校里孩子们也要帮忙做饭。记者走进学校时,两个身穿黑袍的女学生正在择菜,院子里的绳子上晾满了洗好的被套和衣服。
老师的办公室和学生的宿舍在同一间屋子里,睡的床也是上下铺,但是床上的被子却叠得像军被一样整齐,上面还覆盖着伊斯兰风格的枕巾。唯一的一台上网电脑让学生们与世界相连。
“这里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她们能学到更多的知识,阿语也使她们多了一种生存技能。”马丽萍说。
据了解,学校学制三年,以教授阿语为主,辅以《古兰经》和圣训课程,目前已有两届学生毕业,有的当了阿语老师,有的到沿海地区当阿语翻译,还有的已经出国深造。
今年17岁的回族姑娘李孝娟是吴忠市同心县人,2007年初中毕业后被送到这个学校学习。
李孝娟告诉记者,她姐姐在同心学完阿语后已经在广州当翻译了,这对她触动很大。“我要学好阿语,以后出去当翻译,而不是像传统回族女孩那样在家里等着当家庭妇女”。
马丽萍说,学校不少学生是孤儿,或者是成绩不好的差生。大家的朝夕相处和规律的宗教活动能够帮助他们学习知识,摆脱心理阴影。“我很高兴能把美好的东西传授给他们”。
正因为此,马丽萍2006年考察学校后,义无反顾地放弃了广州高薪的翻译工作,来到这里当月薪只有600多元的阿语教师。
2007年毕业后留校的马艳说:“社会上一些人自私自利,相互不帮助,来学校也是为了摆脱社会上的烦恼。在这里大家互相依偎,互相帮助,感觉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
学生们的生活非常有规律:每天5点起床,绕着村里的路跑20分钟,并坚持5次礼拜都去村里的清真寺做,晚上10点左右休息;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里上课。
“在这里学习生活,心里特别安静,不像在社会中那样显得浮躁,没有安全感。”老师和学生都对记者这样说到。
然而,马丽萍他们也有遗憾。“我们自己掌握的知识太少。幸好北方民族大学和宁夏大学的大学生们经常来我们这儿和我们联谊,给我们上课”。
除了给来学校的回族女孩上课外,学校的老师还为村里的穆斯林妇女开设了课程,主要教她们如何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