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发布实施,为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这是甘肃人民自身发展的强烈需要,同时也是国家安全稳定和协调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充分发扬甘肃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自主创造积极性,创造性的贯彻落实好国家支持甘肃发展的优惠政策,做到内生增长动力与外助动力的有机统一,实现甘肃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甘肃地处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处。是西北地区的中心地带,是黄河、长江的重要水源涵养区,是多民族交汇融合地区,是中原联系西北西南地区的桥梁和纽带,是连接欧亚大陆桥的战略通道和交通通信枢纽,因此甘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历史意义。
然而由于自然、地理、历史等原因,甘肃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甘肃如何发展?笔者认为应以《意见》为指针,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达到内生增长动力与外助支持动力的统一,充分发挥文化大省、能源大省和民族大省三大优势,建设绿色生态高地和橙色战略高地“两个高地”,把甘肃建设成工业强省、文化大省和生态文明省,为甘肃地域发展和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作出甘肃人民的贡献。
笔者曾提出了“法于人体”的管理原则。法即有效法、法则之意。一个健康的人体、形态结构、机能素质、行动能力必须是依赖于外部营养(物质的、精神的)、包括大自然所提供的阳光、空气、水,然后通过人体内部一系列的消化转化,把各种营养物质转化为供人体维持生命和劳动运动的能量,在保证人体充分营养和健康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体个体主动能动性,去劳动创造更多供人和社会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便是人对自身价值的创造和对社会发展的贡献。这就是人体生存发展循环模式。人体生存发展循环模式反映了内生增长动力和外部营养动力的统一。一个组织、一个地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她的发展也就像一个健康的巨人一样,其经济社会发展也必须法于人体,实现内生增长动力与外部支持动力的统一,才能健康全面的可持续发展。
甘肃自古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是现代连接欧亚大陆桥的战略通道。甘肃的地理位置决定了甘肃成为国家西部安全稳定和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地。因此把甘肃建设成西北战略高地很有必要,围绕战略高地建设一是要充分认识甘肃战略地位的重要性;二是从国家安全与稳定大局出发去依法规划战略布局;三是战略物资的生产、装配、储备、供给基地建设;四是战略通道与通信枢纽建设;五是战略研究基地建设与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六是加强政权建设,提高民族素质,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七是法制化建设。
甘肃还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如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变区位劣势为生态优势,把甘肃建设成绿色生态高地。“以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为前提,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发展循环经济为切入点,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走循环经济之路一是要树立绿色生态观念,依法进行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建立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长效机制;二是节能减排、节约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废物利用;三是新能源开发利用,如风电、光电、水电开发利用;四是生态农业建设;五是生态教育与科学技术的投入;六是生态社会建设与国民健康素养的提高;七是生态文化建设。
甘肃还具有文化、能源和民族大省的优势。境内广布有伏羲文化、7800年历史的大地湾文化、敦煌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黄河文化等多元文化,“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等歌舞、戏剧文化产品生产、传播,《读者》等文化品牌的培育发展等都可为甘肃文化大省建设发挥重要作用。我省文化建设一是要对境内文化遗产进行挖掘整理研究,二是“甘肃文化”完善与形成建设;三是文化产业建设;四是文化安全与保护;五是文化宣传与服务;六是文化教育。甘肃的能源优势也非常明显,金属矿藏、石油化工、煤电风能等。如长庆油田在庆阳西峰油田发现了储油量超6亿吨级的大油田。2009年末油气当量突破3000万吨,跃然成为中国第二大油气田。一跃成为我国西部能源生产基地。酒泉风电基地、敦煌太阳能基地建设业已展开。风电装机已达到220万千瓦,力争到2020年建成千万千瓦级以上风电、百万千瓦级以上太阳能发电基地。围绕风、光电能源产业建设风、光电装备生产基地。延长产业链。甘肃自古以来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除汉族外,其中世居我省,人口在千人以上有回、藏、东乡、保安、裕固、土、蒙古、撒拉、哈萨克、满等16个民族,另外还有38个少数民族成分。多民族形成的多元民族文化,民族产业开发,多民族团结和谐相处,为甘肃繁荣发展共同作贡献。
甘肃人民勤劳智慧,宽厚朴实,素有团结协作、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和甘肃精神,加上国家对甘肃的支持与帮助为甘肃的跨越式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做到内生增长动力与外部支持动力的统一,开发甘肃、建设甘肃、发展甘肃。我们一定能够把甘肃建设的更加美好。实现甘肃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