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穆斯林来说,心中最向往的,感情上寄托最深的莫过于清真寺。小时侯父亲常给我们兄弟描绘清真寺的壮丽与宏伟,他那种对清真寺渴慕的神态也感染了我们,但十年“文革”尚未结束,我们对清真寺的认识只存留在对父亲描述的想象之中。1976年“四人帮”被打倒,经过“拨乱反正”,宗教活动逐步恢复,清真寺也被发还。 1977年暑假,父亲带着不到12岁的我和只比我大两岁半的兄长第一次来到常德市清真寺做“主麻”(星期五——伊斯兰教的聚礼日),走进清真寺时的印象却与心目中父亲给我们描述的清真寺的形象相差太远:那圣洁而巍峨的殿堂何在啊?只见大殿高高的屋檐因檩条、椽匹断裂而摇摇欲坠;高耸的风火墙(北墙,高15米 ),已有很多的裂痕,大裂痕的宽度已达到10多厘米 ,有的裂口顶上长出了,碗口粗的小树;小青瓦屋顶因无力修缮而渗漏,在下面的地毯上留下了一圈圈黑黑的水渍,煞是难看;满是锈迹的铁栅门东倒西歪;整个大殿已呈17度倾斜,有种晃晃欲倒的感觉;大殿的梁柱因木质已朽坏而显得油漆剥落(即使已经油漆)。到清真寺的礼拜人员除我们兄弟以外全是60岁以上的老头子,巨大的反差使我们兄弟俩感到很失落。听阿訇讲是由于年代久远与 1933年、1934年两次洪水的毁坏,加之解放后“文革”极左路线的破坏,清真寺建筑已成了危房,老年人不敢进清真寺,年轻人没有学习不来清真寺。阿訇、乡老们用满是期待的眼光看着我们兄弟俩说:“希望在你们的身上啊!”。尚在懵懂之中的我虽然当时还不太理解他们的话意,但从他们的语气中我感到了一份沉重、一种压抑。
1978年12月,已上中学的我放假回家,看到父亲象孩子般的喜悦,他笑着告诉我:“我们的宗教有希望啦!国家搞改革开放,我们又有机会去清真寺参加宗教活动,而且年轻人可以出去学习宗教知识了!” 1982年,为了圆父辈的愿望,也为了圆自己童年的梦想,一释心中的疑惑,我毅然决然地踏上寻求伊斯兰教知识的求学之路开始; 1991年学成回到常德市清真寺担任教长至今,我全程见证了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清真寺的变化。
1977年春,清真寺被发还,但已成危房,因无力重建只略加维修而勉强使用。改革开放后,政府逐步加大了对宗教活动场所的改建、维修力度:1982年,常德市清真寺进行了整修,是年,我中学毕业经清真寺派遣而出外地学习伊斯兰教知识。1987年,常德市清真寺在市委统战部的支持下举办了改革开放后的首届经学班。1989年,花费16万余元重修了新水房。1993年,常德市清真寺花费近五万元(这两笔资金在当时是不可想象的天文数目)将11米 高濒临倒塌的大殿南墙全部撤掉重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国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腾飞,国际交往扩大;由于中国政局稳定,来华旅游人员增多,来常德旅游,经商的外国、外省穆斯林大量增加,他们都有过宗教生活的要求。加之常德市清真寺建筑老化,已成危房,设施陈旧,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宗教生活的要求,为了改变清真寺的面貌,2000年,常德市伊斯兰教协会决定重建清真寺。
2004年12月,经过四年的努力,凝聚着各级党委、各级政府与有关部门关怀与支持的常德市清真寺举行了盛大的落成典礼。“盛世修寺是历史的必然!”常德市清真寺的新修落成再次向世人昭示改革开放是社会发展的唯一途径。它给清真寺带来了五个大的变化:1、将分散的寺产有效的集中,增加了使用面积且便于管理;2、变危房为钢混结构、能抗七级地震的新房,减少了维修的开支;3、扩大了清真寺的收入,增加了开展民族宗教活动的动力;4、由以前的破烂不堪变成了常德市的一大景观,增加了城市的亮点;5、变功能单一为多功能综合统一,而且改变了回、维族群众的精神面貌。
变革路通,三十年来,常德市清真寺在党委、政府的关怀与自身的努力下,得到了许多荣誉:1992年,荣获“全国百所著名清真寺”称号,1999年荣获“全国模范清真寺”称号,1997年荣获湖南省政府颁发的“重点寺观教堂”铜牌,湖南省宗教局颁发的“五好宗教活动场所”铜牌及常德市政府、民政局等单位颁发的各种奖牌,先后有五十余人次被评为省、市、区“先进个人”和得到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表彰。常德市清真寺的改扩建成功,即是改革开放成果的展示,也是国家兴旺发达,民族团结的象征。他的成功,使我们多了一个向世界展示自己的窗口,各民族多了一个交流的平台,为创建和谐社会多了一股生力军。
随时了解最新穆斯林资讯、畅享正宗清真美食
独具当地特色的分站,更权威更贴近生活
C.DU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