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马良骥,回族,经名哈知·伊麻目·穆罕默德·优努斯·马良骥。祖籍陕西安康县(汉滨区),1931年7马良骥阿訇月生于西安,后在宗教学识和经典研究上有很高的造诣。由于他广泛的国际国内交往及贡献被人们誉为民间外交家。 职业:阿訇、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陕西省伊斯兰教协会会长、西安化觉巷清真寺阿訇、中国国际交流协会理事,省、市政协常委,省青联名誉主席等职。
人物生平
1931年7月,马良骥生于西安,自幼随父亲马传真(西安南城清真寺教长)学习阿拉伯文和《古兰经》,1952年担任西安清真大寺大阿訇。1956年,马良骥随中国青年代表团赴西非各国进行访问,当年7月21日,埃及总统纳赛尔庄严宣布收复苏伊士运河,马良骥就站在纳赛尔身边,成了此次重大国际事件的历史见证人。1972年,马良骥在文革中遭到迫害,下放到工厂当了五年工人,清真寺被挪做他用多年,直到文革结束。1987年12月,应哈克总统之邀,马良骥访问了巴基斯坦。1998年任中国朝觐工作总团团长。2002年马良骥接见挪威首相邦德维克刚。后任任民族宗教组会议召集人。
文革中保护清真大寺
1966年8月间的西安,红卫兵砸了城隍庙牌坊后正破坏离城隍庙不远街区的西安清真大寺。消息传到寺中后,大阿訇马良骥立刻召集人到讲经堂商议对策。 西北回民传统尚武,凝聚力又非常之强,在百般无奈的现实情况下,就有众多人主张干脆和红卫兵拼了,而马良骥并不同意。在毛主席关于文化革命的指示下,浪潮日日汹涌,中央却并无针对文物古迹的指导性意见。如果硬拼,显然危险,尤其是山高皇帝远,对中央旨意的相关信息几乎是零。马良骥心里清楚,一切要靠自己孤立决断,一但决策失误,这个千年古寺就将毁灭在自己一代人的手里。 当乍入寺院的红卫兵还在好奇的东张西望的时候,马良骥径直把他们带到了寺内大殿旁的“凤凰亭”前,他谎称这个就是他们要砸的牌坊。紧接着,马良骥发挥自己的渊博的学识一连串给红卫兵讲了许多个关于中国牌坊的有趣故事。在场的红卫兵被马良骥的讲述迷惑了,已经忘记了来的目的……到最后,马良骥的故事突然停止了,他沉思须臾,平静地向红卫兵们说:现在你们可以把它砸掉了…… 没有人动手,现场非常安静。马良骥接着出人意料地催促道:毛主席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你们现在就砸吧,砸完了我再讲下面的故事…… 没有人动手,大概谁在现场都会感觉到那样做实在没趣。局面进入僵持状态。原本就是乌合之众的那些造反派大概那时就需要一个台阶。恰好其中一个开了口:咱先破其它的吧,完了再来。大家一听立刻表示同意,接着便呼呼啦啦地迅速涌出大寺,走了。 西安清真大寺虽然躲过那一劫,却没有躲过改寺为它用的恶劣政策。后来大寺被挪做他用多年,直到文革结束。1972年,马良骥先生被当作历史的垃圾“扫地出门”。他到了工厂做了长达五年的工人。
主持维修清真寺
马良骥任阿訇期间主持清真寺的维修工作,整修过程中寺内新增的三十部中、阿文对照的《古兰经》大型木刻让国内外宾客叹为观止,由于从立意构思到书法、雕刻诸工艺均与大殿古建风格自然巧妙结合在一起,又极大地弘扬了伊斯兰文化,中外专家同样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世界伊盟秘书长纳随夫率世界伊斯兰联盟团参观大寺时动情地说:“最想不到,在这宏伟、古老的大殿内,把30部古兰经木刻在周围,刻得这么大气精美,这是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工程太伟大了!”
出席埃及收复苏伊士运河
1956年,马良骥随中国青年代表团赴西非各国进行访问。当年7月21日,正值埃及总统纳赛尔在亚历山大港解放广场召开百万人大会,庄严宣布收复苏伊士运河。全非联盟也在此集会,隆重庆祝埃及人民的伟大胜利,一时间埃及人民举国欢腾,亚历山大成了世界舆论关注的焦点。而年仅25岁的马良骥。当时就站在纳赛尔身边,成了此次重大国际事件的历史见证人。
增进中外友谊
有“民间外交家”之称的马阿訇作为宗教界知名人士,出访过近二十个国家和地区,三次朝觐。鉴于马良骥对于宗教和政治问题的出色把握,以及他在国内外穆斯林中的威望和影响,1998年任中国朝觐工作总团团长。在化觉巷清真大寺,马良骥阿訇还接待过数十个国家和组织的上百位首脑人物和上层人士,包括法国总统雅克·希拉克、摩洛哥首相布阿比德,土耳其总统德米雷尔,印度总统文卡·塔拉曼,新家坡总理李光耀,马来西亚国王沙阿·阿之兰,总理马哈蒂尔,西班牙国王胡安·卡罗斯,欧共体主席亚克·桑特,国际穆斯林知名人士阿卡汉和加拿大总督让娜·索维,拳王阿里以及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等一些知名人士。在马良骥阿訇的牵线和尽力促成下,1989年,伊朗的第二大城市、著名古都伊斯法罕市与西安结为友好城市;1991年,巴基斯坦的拉哈尔市也与西安结为友好城市。马良骥被人们称为“民间外交家”。
与巴基斯坦
在多年的外事接待工作中,马良骥阿訇与巴基斯坦的几位领导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82年,巴基斯坦总统齐亚哈克访问中国时,听了巴驻中国大使的介绍,特意从北京赶到西安做“主麻”。当时西安化觉巷异常热闹,巴基斯坦的三军领导和内阁主要成员以及其他政界要人都在寺内。哈克总统更与马阿訇称兄道弟,并把自己长期使用的“太思必哈”(串珠)赠给了马良骥。 1987年12月,应哈克总统之邀,马良骥访问了巴基斯坦,哈克总统与他进行了长达两个多小时的亲切会谈,并在一起用餐。哈克总统代表巴基斯坦人民送给清真大寺一千多平方米的地毯,还对马良骥说:“这个地毯的图案、颜色都是我亲自为清真大寺挑选的。”如今,这块按照清真大寺礼拜大殿大小精心制作并绘有阿拉伯图案的天蓝色地毯就铺在大殿的地板上。[1] 2001年11月,马良骥与诗人巴基斯坦总统的穆沙拉夫促膝长谈。他还记得自己对穆沙拉夫讲,“一个人平安也是一种和平。因为,每个人都平安的话,和平也就实现了。平安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穆沙拉夫显得十分兴奋,除了向马良骥赠送白袍外,他还将向该清真寺的“赛德尕”——捐款由原来的五千美元当场增加到一万。
与伊朗
马阿訇与伊朗议长拉夫桑贾尼的交往也非同寻常。1985年6月30日,正值两伊交战激烈之时,伊朗议长拉夫桑贾尼访问西安,当天下午便来到清真大寺。马良骥迎了出去,几句波斯语出口,便见拉夫桑贾尼面露惊喜之色。那一天,拉夫桑贾尼和马良骥谈得很投机,直率而亲切。二人当下交换了生辰。 1988年8月,马良骥受到拉夫桑贾尼及伊朗有关部门的单独邀请,在中国国际交流协会有关同志的陪同下,访问伊朗。一下飞机,受到拉夫桑贾尼的接见,并邀他参加百万人祈祷大会,当拉夫桑贾尼宣布两伊停火命令后,马良骥便以“团结”为题发表了即席演讲。英文版的《德黑兰报》以《古老的团结》为题转发了马阿訇讲话,并配发大幅照片。这一次“团结”之旅大大增强了中伊两国人民的理解和友谊。
会见挪威首相
2002年1月20日,马良骥会见挪威总理邦德维克刚的来访。参观清真寺中,邦德维克出乎意料地问及伊斯兰教与恐怖主义等问题。马良骥真诚地回答说,恐怖主义危害人类和平,与伊斯兰教义不符。“伊斯兰”三字的意思就是“和平”,穆斯林见面互道“色俩目”也是祈求和平之意。 对于邦德维克质疑中国的宗教信仰自由,马良骥微笑着解释,中国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他们的身份在解放前多不被承认。新中国成立后,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一律平等,现在中国的五十六个民族都是兄弟民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