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艺术家对戏曲的贡献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文化精英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穆斯林艺术家对戏曲的贡献

来源:中国清真网 时间:2010-07-16 点击: 我来说两句

在中国戏曲史上,穆斯林艺术家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元代穆斯林曾将一批“回回曲”引进中国。据《辍耕录》卷28《乐曲条》记载,当时的 《伉里》、《马黑某当当》、《清泉当当》都是回回曲。

元代涌现出一批回回作曲家,如马九皋、贯云石、玉元鼎、阿里耀卿、阿里西瑛、沐仲 易、丁野夫、蓝楚芳、吉诚甫等人的散曲小令,在当时都很有名气。其中马九皋的作品,激越慷慨,流丽清婉,傲世不俗,豪爽疏放,风趣中隐藏着内心的忧愤,诙谐中流露出对现实的嘲弄。九皋遗留下来的元曲小令,在数量上居元代曲家第八位,艺术成就也名列前茅。维吾尔族散曲作家贯云石,又名小云石海涯,自号酸斋,又号芦花道人。他创作的曲调传于浙江澉浦杨氏,称为“海盐腔”,流传至明代,成为昆腔的先驱。吉诚甫,西域回回,被人赞为元曲的“知音状元”,“是梨园一点文星,西土储英,中夏扬名”。

从元迄今,穆斯林的表演艺术家不胜枚举。

元代宫廷有皇家乐队组织,名为“常和暑”,初名“管勾司”,秩正九品,后升从六品,专门负责管理领回回乐人。那些回回乐人,就是中国早期的回回表演艺术家。此外,名满民间的回回戏曲表演家当时也已出现。元代《雪蓑渔隐青楼集》中,介绍了一位名叫米里哈的回回旦角演员,说她“歌喉清婉,妙入神品;貌虽不扬,而专工贴旦杂剧”。

清代宫廷中有“回部乐”,包括司乐器八人,司舞二人,舞盘二人,倒掷大回子四人、小回子二人。随着乐声,司舞起舞,舞盘人随舞;舞毕,倒掷回子继进呈技。显然,这是一种集歌舞、杂技于一台的艺术表演。演员们身穿不同服色的锦衣绸褂,头戴五色绸回回小帽,或歌或舞,或舞盘,或倒掷,花团锦簇,欢快活泼。他们就是清代宫廷穆斯林表演艺术家。

到了20世纪,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造诣颇深的穆斯林表演艺术家大批涌现。如有“活曹操”之称的侯喜瑞,京剧“马派”的创始人马连良,被誉为“女梅兰芳”的雪艳琴,这三位京剧艺术大师被誉称作“梨园回族三杰”。他们将比重的心血献给了京剧艺术,他们精湛的表演艺术将中国京剧艺术推向一个新阶段,他们精心培育的接班人活跃在祖国各地的京剧舞台上。此外,如相声表演艺术大师马三立,话剧表演艺术家李默然,评剧表演艺术家马泰,指挥家李德伦,舞蹈家阿依吐拉,歌唱家克里木、迪里拜尔,电影演员达式常,京剧演员管韵华,相声演员王志涛、冯景顺,评书演员王刚,歌唱演员马太萱、丹慧珍,都是活跃在中国文艺舞台上的佼佼者。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舞剧《曼苏尔》,临夏回族自治州歌舞团的花儿歌《花海雪冤》,维吾尔族的电影《阿娜尔汗》,表现塔吉克族人民生活的电影《冰山上的来客》都深受全国人民的喜爱,其中绝大多数演员都是各族穆斯林。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