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婚礼》简练、朴实,有种掩不住的美。它的表达方式、音乐都是本土的,它的编剧、导演、作曲、演员都是本土的,整个剧目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这就是《回乡婚礼》震撼人心的地方。
7月13日晚,作为第二届中国宁夏国际文化艺术旅游博览会系列演出的揭幕演出,由中卫市歌舞团精心打造的大型原创回族花儿风情剧《回乡婚礼》在宁夏人民会堂激情上演。
主打“花儿牌”是最大的卖点
“自去年9月在武警宁夏总队礼堂首演后,截至目前演出已超过百场,可以说场场都在奉献经典。”编导马向东介绍说。《回乡婚礼》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主打“花儿牌”是最大的卖点和最核心的竞争力。
马向东说,宁夏“花儿”于2005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回族的原创音乐。回族花儿作为一种独具民族风格的高腔山歌,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纯朴的生活情趣,内容广泛,深受人们喜爱。早在30年前,董小吾导演了我区第一部回族花儿歌舞剧《曼苏儿》,此后一直处于空白状态。
2007年,海原县花儿艺术团退休编剧张明公翻阅资料、走访回族老人、参加回族人家婚礼,收集了大量资料,进行剧目创作。当年10月,《回乡婚礼》初稿完成。2008年,中卫市将《回乡婚礼》定位为回族婚俗花儿风情剧,作为打造文化精品的一个重点工程,组织人马,精心创作,投入排练。中卫市还安排编剧张明公、导演马向东、作曲冯亚新等主创人员去北京学习交流,从而得到启发和灵感。2009年9月,《回乡婚礼》最终成型。该剧讲述的是回族青年尤素福和赛丽麦在一场花儿歌会上相识,互相产生爱慕之情,终成眷属的故事。整个剧目由 “花儿会上亮声嗓”“阿哥尕妹换记首 (信物)”“色俩目说了亲定下”“洗个离娘水吉发”“尤素福的尼卡哈”5部分组成。
传递民族区域原生态艺术
《回乡婚礼》一经推出即引发了如潮的好评,无论是普通观众还是专家学者,碰到马向东时都会向他发问:“《回乡婚礼》为什么这样红?”
马向东告诉记者,《回乡婚礼》的音乐素材都是由宁夏回族山花儿衍生而来的原生态民歌,作曲家根据人物与场景需要,巧妙地配置了不同类型的音乐元素,如贯穿全剧始终的主题音乐,男女主角的主旋律,合唱、重唱、对唱、独唱等各种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演出音乐,都绝好地保持了宁夏花儿的原汁原味。《回乡婚礼》从音乐、服装、道具到造型,具有浓郁的回乡泥土气息,是民族区域原生态艺术。比如在该剧第二场媒婆戏中,“媒婆婆,媒婆婆,把嘴吃成个油坨坨。男家请媒人去到女家说,女家请媒人去到男家说,男家吃的是烫面饼,女家吃的是肉饸铬”,这首具有地方特色的童谣,在“土气”中给观众传递的是回乡原生态的东西。
全区文化旅游剧目评审组成员、宁夏文化馆馆长靳宗伟曾评价说:“《回乡婚礼》简练、朴实,有种掩不住的美。它的表达方式、音乐都是本土的,它的编剧、导演、作曲、演员都是本土的,整个剧目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这就是《回乡婚礼》的成功之处、震撼人心的地方。”
让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
中卫市歌舞团团长解成红介绍,中卫市歌舞团的前身是中卫最具影响力的民营艺术团体——红枸杞艺术团,为推动文化体制改革,2009年2月,重组成为中卫市歌舞团,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企业自主经营的方式运营,按照“养事不养人”的原则进行管理和经营。随后,《回乡婚礼》成为中卫市歌舞团的主营剧目,被全面推向市场。
2009年年底,应宁夏阿拉伯文化交流中心邀请,《回乡婚礼》在北京宁夏大厦、中央党校四度亮相,受到国家民委和中央党校领导的好评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回乡婚礼》再次进京,从3月3日至15日在北京宁夏大厦演出,每天上演一场。目前,《回乡婚礼》已成功走进沙坡头旅游区,为区内外游客固定演出。
“我们要让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并实现双赢。”解成红说,用演艺的形式把当地独有的文化、风情展现出来,会让游客有更多的体会,这也是今后《回乡婚礼》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