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的对策思路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畜牧养殖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的对策思路

来源: 时间:2010-08-17 点击: 我来说两句

一、整合资源、突出重点、连片开发,积极实施区域层面、产业链层面的农业重大项目、专项行动或试验示范

   适应发展现代农业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要求,加快财政支农资金的整合,形成按区域或产业链整体推进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发展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格局,重点瞄准影响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发展的瓶颈环节和关键领域,增强农业基础设施的系统、配套功能。在农业基础设施方面,“十二五”期间,要突出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业主产区灌溉水源工程、大型灌区改造和续建配套工程建设、农村电网改造、农村路网改造、农村信息网络建设,积极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重点县、农村信息化建设示范县、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重点市等专项行动。国家已明确提出要抓紧实施粮食战略工程,推进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和后备产区建设,以县为单位集中投入、整体开发。建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领域,加紧实施国家主要农产品供给战略保障工程,通过规划先行、集中投入、整体连片开发的方式,加强对粮食、棉花、油料、生猪、肉牛等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推进其核心产区、后备产区和战略接续区建设。通过财政补贴、以奖代补等方式,启动主要农产品生产大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专项工程,鼓励其利用中央和省级财政的支持资金,因地制宜地加强县域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议对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冷藏、物流、电子商务设施建设,实行专项补贴并不断加大投入。鼓励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强区域化或产业链一体化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支持现代农业、特色农业试验区或示范区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求有良种和良好的资金、技术、劳动力、基础设施作为保障,还要求有市场创新、制度创新、经营方式和发展模式的创新作为支撑。因此,按照整合资源、突出重点、连片开发的思路,通过项目带动的方式,围绕发展现代农业或特色农业,开展区域层面的综合试点和试验示范,或组织实施相关重大项目,可以更好地促进区域层面的农业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连片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借此,可以整合集成农村金融、农业保险、农民培训、财税支持、科技支持、营销服务、信息服务等资源,促进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和农户的分工协作,推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营模式的创新,形成支持现代农业或特色农业的联动机制。在建设现代农业、特色农业试验区、示范区的过程中,要注意按照产业链一体化的方式,突出加强科技支持,培育科技成果进入农业的长效机制,鼓励农业发展的理念创新和模式创新。

二、加快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和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生产性服务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牛鼻子”,也是现代农业最具潜力的增长点。要面向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顺应农村经济社会结构转型和城乡一体化的趋势,积极引导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和农业分工分业的深化,加快构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区域体系,引导城市生产性服务业更好地带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为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发展、结构升级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创造条件。通过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扩张、结构升级和城乡统筹,更好地带动农业发展、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通过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和特色化发展,更好地促进现代农业或特色农业产业体系的形成,为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强大支撑。各级政府要把促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作为转变政府职能的突破口;把政府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放到加强农业基本公共服务,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上来。为此,要注意以下问题: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重点加强良种繁育和示范推广体系建设、动植物疫病防治和预警体系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体系建设,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检验检测技术及良好农业规范的推广机制,促进区域层面或产业链层面农业技术的组装、集成和示范推广。在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的同时,按照“人事上收到县、职能下沉到片、服务瞄准到位”的原则,加快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改革,鼓励公益性推广机构和人员面向区域主导产业的发展需求,积极进行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发推广。在一些区域主导产业分布密集、需求集中的地区,鼓励打破乡镇界线,跨区域设立面向主导产业的专业科技服务站或农技服务中心。通过财政补贴、财政贴息和项目、贷款支持等方式,鼓励各类示范户、示范园、示范村、示范乡镇、示范企业和示范基地发挥典型带动作用,努力形成“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效果。积极发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行业协会、农民经济技术研究会对农业科技创新和发展模式转变的引领、带动作用。完善激励机制,鼓励各类科技人员面向农业产业化或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特别是瞄准区域农业主导产业或特色农业发展的瓶颈科技制约,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形成科技人员创业带动农民创业的良好氛围。

    面向区域农业主导产业或特色农业的发展,加强公共创新和服务平台建设。鼓励通过农业发展理念的创新,带动区域农业主导产业的科技创新和发展方式转变,积极发挥公共服务平台对推进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和特色化的引领、支撑作用。按照需求导向、适度超前、服务集聚的原则,以服务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或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为重点,通过服务业引导资金积极支持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密集区建设,完善其运行机制,借此为促进农业结构升级和功能提升创造条件。

    鼓励发展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和农业中介服务业,如农机服务、农产品物流服务、农产品市场咨询服务等。尤其要注意通过财政补贴、财政贴息、税费减免等措施,加大对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的支持力度,围绕上述方面,以支持农业主产区和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为重点,加强对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注意利用服务业引导资金,或鼓励地方政府设立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的需求,加强对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战略性环节、关键性领域和管理模式创新的引导与支持。完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府采购制度和税费减免政策,鼓励政府支持的现代农业项目和骨干工程优先支持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新办企业实行一定时期的减免税政策。通过财政补贴、财政贴息和税收、信贷优惠,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行业协会等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发挥载体作用。

三、因地制宜,科学确定支持不同类型地区农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重点

   在我国不同类型地区之间,区位和经济社会条件差异悬殊,农业发展的基础和比较优势也有很大不同。因此,为了更好地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支持不同类型地区农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重点也应有所差异。

   东部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程度较高,发展现代农业、高效农业和出口导向型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这些地区,企业家素质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较强,区域融资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较为优越,资本和技术力量较为雄厚;农业分工分业的条件较为成熟,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较为发达,且开始呈现信息化、规模化、高端化和集群化发展的态势;东部地区城市人口较多,城镇群较为发达,且包括了我国发展势头最好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都市圈;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突出和城乡消费结构的升级,以及发达国家消费示范影响的增强,这些地区对农业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农业非产品功能的需求正在迅速扩张,发展都市农业、城郊农业的需求较为集中,条件也较为优越。因此,支持东部地区的农业发展和结构调整,应该重点瞄准发展现代农业、高效农业和出口导向型农业,综合运用财政补贴、税费减免、以奖代补、财政贴息和金融支持等手段,加强对设施农业和农业发展集群化、产业化的支持,积极引导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和都市农业、城郊农业、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为此,要突出加强对农业公共服务平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密集区和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的政策引导与资金支持,为发挥东部地区在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的示范作用创造条件。

   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显著,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增加主要农产品供给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与现实作用。应把国家支持粮食和主要农产品核心产区、后备产区建设的重点放在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鼓励这些地区利用资源优势和农业基础,加快发展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综合运用财政补贴、税费减免、以奖代补、财政贴息和金融支持等手段,突出加强对这些地区主要农产品优势产业带、农产品加工业公共服务平台、农产品物流体系特别是重大物流节点和物流通道、批发市场体系和信息网络体系等建设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通过设立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专项和营销能力建设专项,重点引导这些地区实现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升级和市场开拓。


   西部地区地域辽阔,农业物种资源丰富,地形、气候、生态环境复杂多样,但生态环境脆弱,是我国发展特色农业最具潜力的地区。其中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在资源环境方面又有很大不同,如西南地区水多土少,林草资源丰富,具有发展草食畜牧业和林业、渔业的优势;西北地区水少土多,光热资源丰富,具有发展高附加值林果业和草原畜牧业的长处;结合该地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发展观光农业、旅游农业也有良好的条件。应把支持西部地区农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重点,放在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及其产业化经营方面,重点支持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鼓励发展面向特色农业的生产性服务业和节水农业、生态农业等,突出加强特色农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特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面向发展特色农业的仓储、物流、批发市场和品牌建设。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