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寒窗苦,今朝择业难。在公办民办高校不断扩招的浪潮中,高考学生争先恐后涌向“唯上大学则荣”这条独木桥,好不容易完成学业,一旦迈出校门,所面临的生存压力和择业困惑,更使他们感到难上加难……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经常接触到一些知识分子,特别是有幸与不少穆斯林大学生们恳谈交流,其中不乏贤才精英,足以引为荣耀。今天,仅以几位往届或即将毕业的回族大学生为例,共同关注他们的择业之路及个人诉求:
A 努哈,23岁,即将毕业于西安一所重点学校,朴实稳重,既有人缘又有教门。当我问及他对就业问题持何态度、有啥打算时,努哈略加思索便告诉我,前段时间沿海城市有不少单位来学校现场招聘,有的单位专业对口,待遇也不错,但就是没有清真灶,更没有条件做礼拜。他稍作停顿便语气坚定地说:“经过反复斟酌,我决定选择留下,在西安或兰州,尽管月工资只有一两千元,但能抽空作礼拜,更能吃上放心饭菜,所以,我宁肯放弃三四千元的‘优越’,也要选择一两千元的清贫……”
B 买斯尔德,25岁,2008年本科毕业,儒雅且不乏热情。毕业之后便走上打工之路,在西安大型超市当过管理人员,也在民营私企干过文员,还兼职做过家教、售楼中心营销员等,至今尚未找到稳定的职业。家在甘肃的父母三番五次地催促他回家,一则急于为儿子报考公务员谋取高就,二则急于为其择偶相亲。勿庸讳言,“吃皇粮,享双休”这是许多大学生梦寐以求的择业目标,但除了按正常规则参加“公考”之外,父亲告诉他,还得花不少银子去托人“打点”。买斯尔德思前想后,婉言回绝了。他告诉我,父母亲都是工薪族,经济并不富裕,供我上大学已属不易,倘若为我谋一职业而再去花违心的钱,甚至把本比我优秀或本属于他人的饭碗给挤掉了,我于心不忍,真要那样做了,我会有一种负罪的感觉。如今,他依然还在这座繁华似锦的城市里寻觅着自己的立足之处……
C 小达,来自安徽农村,毕业于西安一民办高校。小达告诉我,他老家那边的现状不亚于西北的贫困山区。抱着改变个人命运的初衷,珍藏着父亲给的1600元既是首付也是“终端”的学费;这也是他平生第一次拥有这么多钱;他满怀憧憬地来到这座既古老又现代的大都市,一边找点零活,一边参加成人高考课程的学习。初来乍到,想挣点零花钱的同时,跟上学习进度感到十分吃紧。为了节省开支,他经常大饼就咸菜,偶然下馆子吃一大碗牛肉拉面就算“改善伙食”了。2009年年底,尽管到来年的六七月份才能拿到毕业证书,校方为了节约费用,通知他们必须立即离校。为了生计,小达迫不得已与另一位男生结伴到一建筑工地当民工,由于一无技术,二无经验,试工期间每天60元的工资;每天搬砖块、推混凝土斗车等,累得他都有些撑不住了,干了俩月零四天,春节放假就干不成了,工头还扣下了20天的工钱,说是待年后再干活时一起发……小达伸出一双粗糙且还粘着胶布的手让我看,并说:“尽管我生长在农村,以前也从未流过这么多汗,吃过这样的苦……这我都不怕,就是这样,挣的这点钱,除了房租,吃饭零用,所剩的钱也仅够回趟老家的路费,所以,我今年不打算回家了,这样空空两手回去,无颜面对双亲呐!我一心想跳出农村摆脱贫困,现实生活的艰辛,才感到幸福离我还遥遥无期。”小达喃喃自语,脸上流露出几多郁闷,几多忧伤!
D 小贾,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家庭条件优越,毕业于西安某高校财会专业,青春靓丽,自我感觉良好。毕业不久,便很轻松地被一家证券咨询公司面试通过。次日,公司老总在正式约见时,看到履历表中填写着回族,就很急切地对小贾说,很高兴我的员工中有了回族朋友,只是我这里还没有清真午餐,请你先克服一下,不过吃饭很便利,周边有好几家清真餐馆呢。老总一边说着,一边走到窗边,示意着餐馆的位置……“梁总,没关系,我没那么多讲究,只要没有大肉,清不清真无所谓。”
老总听了这位来自“回族之乡”的女孩一番表述,感到十分惊异。他稍作思考,便很郑重地对小贾说:“你刚才说的话,令我很失望。实话告诉你,我的祖上也是回族,由于多种原因,家居南方的我已经汉化了,来到西北后,接触到一些各方面都很优秀的穆斯林,我才明白了什么叫信仰,同时开始学习,寻根问祖……你作为一名生长在回族地区的大学生,却那么不在意自己的民族和生活,太可悲了。因此,我正式告知你,你的录用资格被取消了!”
“梁总,我不是……我刚才只是随便说说。”“别作解释了,请好自为之!”尽管我与这位老总仅一面之交,但他的一席话令人肃然起敬。是啊,一个连自己的民族都不珍爱的人,能够珍重自己的职责和尊严吗?
随时了解最新穆斯林资讯、畅享正宗清真美食
独具当地特色的分站,更权威更贴近生活
C.DU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