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传承在宁夏
新华社记者艾福梅、曹健
花儿是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的一种山歌,2009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花儿”发祥地之一宁夏通过多种方式帮助“花儿”传承。
搞“擂台”
在宁夏,“花儿”传唱于六盘山区的固原、海原、西吉、泾源、隆德及同心的广大乡村。千百年来,花儿在民间流传,“唱家子”大多无意专门授徒。近年来,随着老歌手相继去世,能够掌握多首曲目和风格的唱家越来越少。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会长樊祖荫介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花儿”很红火,每年农历6月的“花儿会”人山人海。现在农民纷纷外出打工,“花儿”传承链条被割断,“花儿会”盛况不再。
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靳宗伟介绍,为了给歌手营造相对固定的文化空间,宁夏多次举办“花儿”演唱会、歌手擂台赛、“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手邀请赛”。第八届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会有10多个民族的230多名歌手参加,来自国内外近300名嘉宾和两万余名观众欣赏了原汁原味的“花儿”。
“花儿”剧创作也日渐兴盛。导演张继刚执导的《花儿》、海原县排演的花儿剧《大山的女儿》和《优素福的尼卡哈》等,培养了一批新歌手,这意味着老“花儿”名家的传承链条又延长了几十年。
设基地
自2007年起,宁夏非物质遗产保护中心根据“花儿”分布特点、传承方式,制订了保护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
宁夏全区设立了14个“花儿”传承点(基地)。当地文化馆与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签订任务书,确定全年传习任务、传习人、传习种类等内容,由传承人组织传习活动。2009年,各传承点共教授、培养“花儿”歌手1800余人。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在宁夏“花儿”主要流传地,根据保护项目不同,保护方式各有侧重,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乡间自然传承保护点、教育传承保护基地、综合性传承保护实验基地。
靳宗伟说:“设立专业传承点,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民间艺人资源,另一方面,艺人可以从中得到生活补助和村民尊重。对当地群众而言,既可以学习技艺,也丰富了文化生活。”
进校园
宁夏文化部门联合教育机构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家级项目学校传承计划,推动民族民间艺术教材进学校、民间艺人进课堂。
从2007年起,宁夏文教部门在校园推广“花儿”教唱,下发《简编花儿教程》,开办校园“花儿”教员培训班,为各地培训“花儿”音乐教师。
银川回民一小的音乐课上开设了“花儿”欣赏课,全年安排80课时,聘请民间花儿歌手赵福朝教学生唱原汁原味的“花儿”。不少学生已经可以熟练演唱多首宁夏“花儿”曲目。
靳宗伟认为,要教给孩子们纯粹的“花儿”,防止这门艺术发生异变。另外,“花儿”题材大多是情歌,老师应结合实际情况,改编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花儿”歌词。
在“花儿”进校园计划中,文化馆专业人员和艺术类高等院校师生担任志愿者,帮助中小学校建立课余艺术兴趣小组,发现和培养热爱本土民间艺术的青少年艺术人才。相关部门还打算在民族民间艺术底蕴深厚的宁夏南部山区中小学开设民族民间艺术教育欣赏课程,举办“花儿小唱家”“民乐新星”选拔、表演比赛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