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党委常委、银川市委书记崔波在永宁纳家户与穆斯林群众亲切交谈。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之际,胡锦涛主席亲笔题写鼎名----"民族团结宝鼎",赠与宁夏。
大型回族舞剧《月上贺兰》备受好评。 资料图片
炎炎夏日,回族老人为驻宁某部官兵送来西瓜。
回汉少女一起观看文艺演出。
2010年8月26日上午8点多,银川市行政中心2楼7号会议厅,银川市2010年民族团结月暨开斋节古尔邦节系列活动新闻发布会召开。这是自199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将每年的9月份确定为“民族团结月”以来,银川市在回族团结工作上精心打造的一张金名片。
在8月26日当天,外交部前副部长、外交学院前院长、前驻科威特和埃及大使杨福昌,前驻沙特、埃及大使、现任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吴思科,以及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对外经贸大学、云南大学、中国国际问题战略研究中心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72位知名学者,来到银川参加中阿经贸论坛理论研讨会。学者们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对西部大开发10年间银川在民族团结方面取得的成就赞叹不已,在随后两天的走访中,学者们更是深深地感受到了盛开在银川的民族团结之花发出的芳香。
生活实景一:在中国很多地方,当人们意见不一致但需要表决一件事时,总会听到一句“少数服从多数”的话,然后,大家按多数人的意见决定这件事的走向。而在银川,当一帮人决定去就餐时,十多个人中哪怕只有一个回民,大家都会毫无争议地去清真餐馆就餐。
生活实景二:2009年10月29日,银川市为首批12个历史文化遗迹标识点揭幕,解放东街永康巷口老市委大院东侧出现了一块石碑,上面赫然写着“回纥清真寺旧址”的字样,这是迄今志书中所见宁夏最早的清真寺旧址。如果以这个清真寺为端口,放舟回民在银川生活的时光之河,自然会看到晚清、民国、解放前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代清真寺,构成了这条河流两岸美丽的人文风景,而现存的500多座清真寺不仅是44.5万回民的礼拜之地,更是一道融宗教、建筑于一体的城市景致。
生活实景三:10前,永宁县杨和镇农民纳永福离开家乡到南方做生意,近日回到永宁县后,几乎找不到家了:杨和镇北边的那条破旧的小街道变成了沿黄(河)标志性旅游景区景点——纳家户回族风情街。这个集特色餐饮、民俗文化、旅游纪念品及土特产品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回族特色文化展示商业街正成为宁夏回族第一街。纳永福童年时期在街道北边玩耍的荒地上,如今已经成了国内唯一的中国回族文化习俗陈列展示场所——“中华回乡文化园”。
生活实景四:10多年来,每年的9月,在银川光明广场、清真寺等场合,银川市安排的民族团结月活动中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专题讲座、义诊宣传、科技下乡、结对帮扶办实事、散居少数民族联谊活动和清真食品专项检查等活动举行,碰到古尔邦节和开斋节期间,还会有慰问贺节、宣传咨询、回族文化展示、广场专题文艺演出、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购物节、清真饮食文化论坛、回乡风情运动休闲旅游活动等内容。
生活实景五:1999年年底,丁丽娟随做生意的父亲从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来到银川就读,按照当地的移居条件,她如愿进入回民三小、回民中学和唐徕回中就读,10年过去了,今年夏天,她在高考中还享受到了民族地区学生的加分照顾,考进了中央民族大学。
宣传先行
民族团结传馨香
银川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总人口170.18万余人,56个民族成分齐全(坐落在银川市西夏区的北方民族大学即56个民族齐全),其中回族人口44.5万人,占总人口的26.2%。西部大开发10年间,银川市在大力推动经济建设的同时,始终把民族工作作为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一件大事,牢牢把握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的主题,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市形成了各民族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生动局面,生活在塞上江南的56个民族的市民、学生和谐相处,成为促进了“两个最适宜”建设的动力之一。
这样的成就是如何取得的呢?记者在多日来的采访中,深深感到有效和长效的宣传是银川市民族团结取得成效的第一把利器。银川市副市长马迎秋在2010年“民族团结月”的新闻发布会上这样说道:“今年民族团结月的最大亮点是依托伊斯兰两大节日,通过政府积极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努力营造民族团结的气氛。”银川市宗教局局长闫振华为此做出更为详尽的解释:“银川市的民族团结之花,能够盛开、能够展蕊、能够吐香,首先与银川市一直加强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有关,有效而长效的宣传,营造出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自1998年开展“民族团结月”以来,银川市始终将这项活动当成促进民族团结的接力棒,一场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民族团结宣传的接力赛也就此拉开。如果说10年西部开发的民族团结宣传活动是一条时光之河,那么每年举办的宣传活动都有精彩的浪花。拿2009年来说,银川市在“民族团结月”活动中,组织开展“文化进工地、进广场、进社区”及播放以爱国主义、歌颂民族团结、传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和各民族共同维护祖国统一为主题的优秀影片等活动,还组成医疗队到民族聚居地区和偏远地区开展义诊、送医送药以及“新农合”宣传咨询活动;组织开展了回族服饰、回族茶艺、回族婚礼宴席曲等展演,邀请国家民委政策法规司原司长毛公宁作了《我国民族问题》的专题报告,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还亲自给学习实践活动联系点作民族团结讲座。
宜居之城
百姓幸福展新蕊
杨女士是维吾尔族,在新疆读完中学后考进北方民族大学,毕业后在银川一家新闻单位工作。谈到即将到来的开斋节,她掩饰不住自己的高兴:“我的老家同学得知开斋节和古尔邦节在银川分别放假两天,很是羡慕。其实他们还不知道,这两个节日期间,银川市还要举办很多文艺会演等活动。”
2009年12月31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一项决定:从2010年开始,增加穆斯林群众传统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的放假天数,在原来放假1天的基础上再增加1天,分别放假2天。增加开斋节、古尔邦节的放假天数,有利于穆斯林群众参加宗教会礼、走亲访友等活动,进一步营造浓厚、祥和的节日气氛,让生活在银川的穆斯林同胞们更加感受这个城市的宜居不仅体现在城市的建筑、空气、交通等硬件建设变化上,更是一种各民族平等、团结的体现,是一种幸福感的充实。
胡锦涛总书记3月21日至23日在宁夏考察时,亲切接见了自治区民族宗教界人士代表、民族工作者代表和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代表。总书记说的“民族团结一家亲”是宁夏的优良传统,何尝不是银川的优良传统?记者从银川市民族宗教局了解到:为了让生活在银川的穆斯林过好开斋节、古尔邦节,银川市早在8月就安排制定了“两节”系列活动。在开斋节和古尔邦节期间,银川市将开展清真穆斯林食品免费尝、回族群众免费游部分景区、第三届穆斯林企业家(银川)峰会暨清真饮食文化论坛、回族精品节目文艺会演等十二大项二十余小项活动,充分激发广大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全市各族人民从欢乐祥和的节假日中领略和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对少数民族来说,生活在一个城市是否幸福,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和精神享受上,更体现在其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尊重、是否和生活这个城市里的其他民族一样平等。宁夏社会科学院回族研究所所长马平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银川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城市,生活在这里的少数民族尤其是回民的民族风俗完全得到了尊重,这得益于党的民族政策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贯彻。”银川市宗教局办公室主任马利剑告诉记者,银川市在民族团结方面,可以说做到了“三个坚决尊重”:第一,坚决尊重少数民族政治权利,坚定不移地贯彻民族平等的原则,在市县两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都有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代表和委员;第二,坚决尊重少数民族风俗饮食习惯,成立了清真食品管理办公室,配备了执法人员,制定了清真食品管理工作相关制度和规程,确保清真食品管理工作正常有序;第三,坚决尊重少数民族丧葬习俗,批准成立了银川市回民殡仪馆,兴建了银川回民公墓、金凤区回民花园公墓,配备了专职阿訇和回民殡仪服务人员,购置了回民专用殡仪车。
每年逢穆斯林斋月,市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及各县(市)区的领导层都会分别前往部分伊斯兰宗教界人士家中和清真寺进行慰问,共贺节日,共谋发展大计。”记者走访了银川市塔桥村、长城花园等一些少数民族聚集的农村、社区,长城花园居民撒思杰告诉记者:10多年来,每逢穆斯林节日,党支部的成员到村里穆斯林群众家里共祝节日已经成了习惯。
记者从银川市民族宗教局了解到:西部开发10年间,银川市根据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律法规和党的民族政策精神,结合银川市实际,先后制定并出台了《银川市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的意见》、《银川市清真食品管理规定》、《银川市牛羊定点屠宰及清真牛羊肉品流通管理办法》、《银川市加快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规章和政策文件,为开创和谐的民族团结工作提供了政策法律保障。
和谐社会
湖城苗圃花枝俏
民族的振兴取决于人口的素质,人口素质的提高取决于教育的发展。1999年底,丁丽娟随做生意的父亲从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来到银川就读,此后的求学过程中,她完全体验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族教育条例》在银川实施的成果。从回民三小、回民中学和唐徕回中,她就读的全是银川市的回民中学。和她一样的许多银川学生,在银川市的19所回民中学、63所回民小学、7所回民幼儿园完成了不同阶段的学业。目前,银川市已有20所回民中小学被确定为自治区“百所回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学校。
记者来到银川市西夏区一所富有现代气息的校园——宁夏育才学校。这里有宽敞的教室,平整的操场,洁净的清真餐厅,还有学生们红扑扑的笑脸,到处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作为面向南部山区培养优秀人才的学校,宁夏育才学校是银川市着力发展民族教育的一个缩影。2003年,面向南部山区及移民吊庄地区招生的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开始招生,该校在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取得了教育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目前,该校扩建工程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扩建后的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在校生规模可翻一番,可达6000人。
教育的接受不仅体现在学生的求学上,金凤区还在辖区38所清真寺建立了民族团结教育基地,清真寺阿訇定期组织回族群众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为广大回族群众讲党的路线
方针政策;为了加强民族地区文化建设,银川市近年来还组建、编排了一批形式多样的回族传统文化节目,推出了大型原创回族历史舞剧《月上贺兰》,填补了宁夏集中展示回族历史文化表现形式的空白。在加强和改善回族聚居乡村医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银川市建成规范化乡(镇)卫生院27所,村卫生室286所,全市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初步建立,使生活在这些聚居村里的回族群众的医疗得到保证。
和谐之音不仅遍布城乡群众中间,也传递在干部中。干部是推动西部开发战略实施的一支重要力量。银川市认真贯彻中组部、统战部、国家民委《关于进一步做好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意见》文件精神,按照“积极培养、放手使用、增加数量、提高质量、改善结构”的思路,先后制定了《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总体规划》、《进一步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对少数民族干部任用提出了干部培养规划中必须有少数民族干部、后备干部队伍中必须有少数民族、录用干部中同等条件下必须优先录用少数民族干部、选拔使用干部中同等条件下必须优先使用少数民族干部的“四个必须”的要求。在全区公开招考公务员时,回族考生享受笔试总成绩加10分的优惠政策,其他少数民族考生加5分;在全区事业单位公开招考工作人员时,回族考生的笔试总成绩加5分,其他少数民族考生加3分。此类考试中,部分职位还设定了只招收少数民族人员的条件,保证了少数民族人员的录用比例。目前在全市公务员(含参公人员)中,少数民族占24.6%、厅级干部占31.1%、县处级干部占 19.6%。
经济腾飞
回乡发展育硕果
民族团结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和根本保证。民族团结为银川市的经济发展营造了很好的氛围,使银川市经济大盘中能够突出优势特色产业,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着力发展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目前,银川市初步形成了清真食品加工集聚区、清真粮油加工区、清真餐饮特色区和羊绒民族服装加工基地、穆斯林产品外贸加工基地“三区两基地”的格局,全市4807家生产加工、销售及餐饮企业,以及众多清真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和清真商业网点,完全满足了回族群众日常生活和宗教生活的需要。德隆楼、老毛手抓、阳光那波里等清真餐饮企业在西安、北京等地开设连锁、加盟店100多家,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出口1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超过1000万美元。截至2009年,银川市的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实现营业收入53.55亿元,同比增长12.3%。
在银川市经济发展的格局中,民族团结带来了发展特色农牧业的历史机遇,突出发展了奶牛、瓜果蔬菜和水产、清真牛羊肉等“两强多优”农业特色产业,打造了西北最大的淡水鱼养殖基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着力发展特色旅游业,推动回族建筑元素与城市建设相结合,兴建了回乡文化园等一批回族特色建筑,改造了回族特色街区,成功举办了清真美食节,大力宣传发展回族文化,彰显“回族之乡”特色,形成了“西北风情游”知名旅游品牌;着力开展扶贫攻坚,加强移民地区扶贫开发工作,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优先安排项目资金,开展结对帮扶,引导农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特色产业,全面推进扶贫开发进程,群众收入有了明显提高,移民地区的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文化保护
民族之魂根基正
2003年2月,银川市张宝玉传统回医骨伤专科医院在自治区民委、卫生厅、药监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一年多后,张宝玉传统回医骨伤专科医院吴忠分院落成。2005年,对“张氏回医正骨”来说又是一次飞跃:张宝玉祖传回医骨伤外周膏经自治区药监局批准验收,投入医院临床应用,使回族医药走上规范化、标准化,回族药膏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有效性得以充分体现。2006年,“张氏回医正骨”被列入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又跻身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年实现五大跨越,让张氏父子深切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张氏回医正骨”传人、张宝玉的儿子张金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张氏回医正骨”已有140多年的历史,真正得以发展还是最近这5年。”
西部开发10年时间,诸如张宝玉传统回医、回族器乐、回族服饰等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在银川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而且一些新的回族文化保护项目也悄然启动:在永宁县纳家户清真大寺北侧,紧临京藏高速公路永宁出口处,有一个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景区——中华回乡文化园。文化园的负责人雷润泽告诉记者:该项目2001年经自治区批准立项,整个园区的建设包括基础设施部分、回族博物院、礼仪大殿、回族商贸一条街、回乡人家五大主要工程。里面的回族博物馆是全国第一家回族博物馆,收藏了大量回族文物古迹,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的目光,受到多方人士的赞赏和肯定。填补了宁夏甚至中国集中展示回族文化骨干景点的空白,被自治区列入“十五”旅游业优先发展的项目之一。
近年来,银川在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推陈出新。其中,“清凉宁夏”广场文化活动5年来演出300余场,参加演出人员达1万多人,观众达500多万人次,成为宁夏民族文化工作的新亮点,被文化部评为特色广场文化活动;回族歌舞剧《回之韵》、《我们宁夏好地方》,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均取得好成绩;回族花儿舞剧《曼苏尔》曾获优秀剧目奖、表演金奖;大型回族舞剧《月上贺兰》入京演出,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好评。
和谐之音吹遍塞上江南,团结之花盛开中国新天府。10年西部开发后,银川又站在民族团结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深信,只要170多万回汉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和谐相处,一个幸福的银川、和顺的银川、一个跨越式发展的新银川将前进在快车道上!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晚报记者 安稳摄
随时了解最新穆斯林资讯、畅享正宗清真美食
独具当地特色的分站,更权威更贴近生活
C.DU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