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600多年历史的“泾阳砖”,在沉睡半个世纪后,由陕西苍山茶叶公司发掘整理、多次研制,终于成功“复活”。经国家著名茶叶专家品审,砖茶品质、风味基本恢复原有风貌;整理出的制作工艺、技术数据已经成文,正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和省级科技成果鉴定。年产5000吨砖茶生产线正在建设,今年底可投入批量生产。
约在明朝初(公元1368年),陕西泾阳人用南方茶区转运来的“晒青”毛茶,经过发酵加工制作出砖茶,称为“泾阳砖”,因此茶在伏天加工,故又称“茯茶”。由于茯茶中含有经特殊加工工艺形成的单一微生物有益菌——冠突散囊菌(俗称“金花”),因此具有消食、减肥降脂,抗衰老、增强免疫力等功效。据相关研究表明,陕西泾阳茯茶历明、清两朝600年不衰,除了由官府专卖,用于控制边贸等政治原因外,其特有的水质与气候条件,是其独特品质形成的重要保障。于是在中国茶叶史上,就有离了关中的气候、离了泾河水、离了陕西人的技术,茯茶“三不能制”之说。
新中国成立后,陕西将咸阳、泾阳的数十家茶号公私合营,在咸阳建立了咸阳人民茯茶厂,年产茯茶约5000吨,员工近300人,是当时国内产量最大的茶叶加工企业。1958年,缘于“在陕西加工茯砖茶不符合多快好省原则”,茯茶厂被关闭,关中制茶史就此中断。
拯救600年造就的陕西传统王牌产品,传承神秘的制茶绝艺,多年来一直是陕西茶人的梦想。2008年3月起,省茶叶协会组织有关专家数赴泾阳,找到了几位已八九十岁高龄的老茶工和一批制茶的历史资料、器具,不断研制改进工艺,最终制出了质量稳定、“金花”饱满的砖茶。试产出100多吨,面市试销时,得到了西北地区及广东消费者的青睐。
目前陕西茶区只采春茶,夏秋茶鲜叶基本废弃。据统计,陕西茶园面积121万亩,排名全国第8位,而茶叶年产量却只有134万吨,排名第15位。陕西苍山公司“泾渭茯茶”项目建成投产后,每年可消化茶树夏秋鲜叶2.5万吨,这将大幅度提高我省茶园单产和总产量,年可增加茶农收入8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