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汉移民:日月换新天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西北风物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回汉移民:日月换新天

来源: 时间:2010-09-07 点击: 我来说两句


    搬迁前,住土窑,喝窖水,种“望天田”,年年难得温饱;搬迁后,住砖房,喝自来水,种水浇地,四季衣食无忧。对比自家搬迁前后的生活,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回族移民田彦玉感慨不已:“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田彦玉原来居住在宁夏中部干旱带海原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当地气候干旱,水资源奇缺,人畜饮水完全依赖打窖蓄积雨雪水解决。虽说全家3口人有20多亩山地,但即使是丰年,每亩地也仅能收获七八十斤粮食,如遇旱灾则连种子也收不回,只能靠政府救济维持生活。

    2001年,田彦玉举家落户红寺堡区,政府分配了7.5亩水浇地,补贴建起两间瓦房。这以后,他家通过精心耕种水浇地,以及就近务工挣钱,不仅很快解决了吃饭问题,还拆旧翻新盖起了三间砖房,添置了电视机、农用车和摩托车等新家什,日子一年一个样。

    “树挪死,人挪活”。面对种粮耗水多、比较效益低的状况,去年田彦玉试种了3亩拱棚甜瓜。田彦玉告诉记者,尽管因风灾遭受了损失,可是每亩地仍收益8000多元,是种植玉米等粮食作物的13倍。今年他拿出所有的耕地经营拱棚甜瓜,估计全年总收入能超过7万元。

    改变田彦玉一家生活的是宁夏一项跨世纪扶贫移民工程。宁夏中南部山区降雨稀少,自然环境恶劣,自古被视为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1998年,宁夏启动实施新的开发式扶贫计划: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在距离黄河40公里的红寺堡境内大片可垦平坦荒地上开辟扬黄新灌区,转移安置中南部山区的贫困人口,让他们彻底摆脱贫困!

    来到红寺堡区,记者看到条条道路四通八达,座座村庄绿树掩映,哗哗流淌的黄河水滋润着一望无际的田野,回汉移民安居乐业。十多年来,国家累计在这里投资40多亿元,开发水浇地40万亩,移民近20万,其中回族人口占57%。昔日“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天上无飞鸟,地上石乱跑”的亘古荒塬上,崛起一个全国最大的扶贫移民新区。

    红寺堡区副区长马宁介绍说,经过多年开发建设,去年红寺堡区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6.1亿元,移民的年人均纯收入由开发初期的不足500元增加到了3030元,现绝大多数已经稳定地解决了温饱问题,部分还过上了小康生活。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