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子,是回族待客、送礼、过节的传统食品。早在明代,北京的回民就开始吃油炸撒子了,之后,回族聚居的甘肃、宁夏、云南、四川、河南、山东、辽宁、黑龙江等省都有吃撒子的习俗。
撒子源于中国汉族的饮食文化。早在汉代即以糯米煎制,分为盘撒与酥撒,名曰“寒具”,后来因时间推移和地域的原因,出现了“膏环”、“环饼”、“捻头”等别称。宋代苏东坡用诗形象地反映撒子“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
回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吸收汉族饮食文化中的精华,根据本民族的特点,创造出了一种符合本民族习惯的撒子,富有回族特点。
当回族给亲友拜节时,要拿撒子送礼,家里来宾客时要端上’撒子和盖碗茶招待。回族的撒子股细条勾,焦酥香脆,色泽艳丽,造型美观,做工颇讲究。一般要在面粉里放入适量的碱溶液,并加入红糖、蜂蜜、花椒、葱皮等原料熬成的水,再加进鸡蛋和香波合面,然后反复揉压,搓成粗条放在盆中醒一会儿,当油锅热时,_左手四指并拢,缠上面条七”圈,轻轻伸长,套在筷子上下锅。四。川、河南、宁夏、甘肃、青海等地的回民做撒子时,把面搓成均匀的长绳,对头折两个来回成八股,用手将两头捏在一起,即可放入油锅内炸出。回族的撒子看上去黄鲜鲜,闻起来香喷喷,吃起来脆甜甜,堪称佳撰。1982年西北五省烹任比赛表演时,宁夏回族的撒于鲜艳夺目,芳香醇郁,轰动了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