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间走上北大讲坛——记回族考古学者马宝光
2010年5月30日,一位民间回族学者走上北大讲坛,作了一场关于考古与艺术的学术报告.引起了社会各方关注。人们对北大校方这种开明之举给以赞赏的同时.又对这位学者充满了好奇.能被邀请走上北大讲坛.一定具有其独特的才情与魅力吧!这位民间学者就是回族考古学者马宝光。
痴迷考古与宗教研究 不断探索发现
马宝光先生告诉记者,他人生中最幸运的事就是能从事他所热爱的宗教研究与考古事业。他是河南民族古籍“八五规划”、“九五规划”项目的学科带头人。由他点校、翻译的近350万字的中国回族典籍系列丛书,以其厚重和精彩向世人证明他的过人智慧与毅力。他在考古研究方面更是收获累累,曾荣获省、市社会科学奖及省考古学会优秀论文奖等多项。他集30年之功力,著成《汉代砖纹》一书,将彩陶纹与汉砖纹互证互发,道出许多不为人知的图纹究里,破解了诸多困惑考古界多年的远古密码。在这些残留的砖纹中,他用心聆听着古人的巧思妙意,一个个砖纹隐秘含意的豁然破解,让他手舞足蹈,如醉如痴。为撰写《汉代砖纹》一书,他的足迹踏遍了田野阡陌,古城遗址。今年2月份一个意外的发现让他惊喜不已。他在南阳市方城县清河乡进行汉代砖纹考古时,发现了与具茨山岩画如出一手的岩画天书群。随后,他带领自己的学生马领军、毛现仝、马国强、黄天顺等自费对整个河南境内进行考察,又在驻马店泌阳县的羊册镇发现了具茨山类型天书上千处。紧接着,他又住在南阳方城古庄店乡发现了一个大型的生殖崇拜祭祀场。他的这些发现,大大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
他探索的脚步,似乎从未停止。而其中的艰辛,他却视为乐趣。坐在地上,啃着干粮,喝着凉水,难掩他内心的喜悦;孤身一人,夜宿荒村,对科学的求索、对大自然的参悟战胜了内心的恐惧;骑着破旧的自行车,奔波在乡间小路上,他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自学成才 精神感动北大教授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马宝光先生与北大结缘。今年元月份,马宝光先生将自己所著的《汉代砖纹》一书,寄给远在广州当翻译的女儿马仁彦,让她分享自己的喜悦。时值北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环境考古学家宋豫秦教授路径广州到马来西亚办事,由朋友介绍让马仁彦负责接待,在闲谈中马仁彦得知宋教授是考古博士出身,就极为高兴地告诉宋教授自己的父亲也是搞考古研究的,并将父亲的这本书作为礼物送给了宋豫秦。宋教授翻阅了《汉代砖纹》后,对里面的研究成果非常吃惊。当他得知马宝光先生一直在自学考古、并自费进行考古调查时,十分感慨。他对马仁彦说:“你父亲堪称天下学子的楷模啊!我一生中敬佩的人不多,你的父亲值得我敬重,我一定要亲自拜访他。”
今年2月初,宋豫秦教授专程从北京来到漯河,拜访了马宝光先生。一番深谈之后,宋豫秦万般感慨地说,他一定要让马宝光先生走进北京大学,走上北大讲坛,将他的研究成果和学术精神广告于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