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普查是国家的大事,同时也是一次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责任重大。比如人口就业状况,可能决定国家对就业方面政策的调整。人口普查关系到国家政策的大型调查统计,对其准确性的要求可想而知。不过,由于人口普查涉及每家每户每一个人,作为社区一名普查员虽然他们不怕苦、不怕累、不抱怨,挨家挨户的登记认真做着人口数据采集工作。但是,很多市民们对此却并不知道,普查员工作时除了要过“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表难填”的四难关外,还有“四怕”——怕误解、怕被骂、怕狗咬、怕吃闭门羹。
普查员常吃闭门羹
兰山村社区在五泉街道辖区5个社区中面积并不算大,常住人口7125人,流动人口2726人,在这里有相当一部分住户的房子都在山上,入户困难,流动人口多,白天找不到人晚上又没有路灯,而且几乎每家都在养狗,这些都是社区普查员入户时要面对的实际问题。采访时记者见到了一瘸一拐的人口普查员高静,而说起受伤的起因,她仍然心有佘悸。原来,前几天刚参加完朋友婚宴的高静不仅打扮得漂漂亮亮,而且还换上了一双新鞋,在入户时她和同伴一边说笑一边敲门,没想到还未听到什么动静突然就从院子里冲出一只大狼狗,被狗吓得促不及防的高静猛然后退几步,狗虽然被主人制止未伤及到人,但是高静的一只脚却踩在了院旁边的粪便池里,连惊带吓的高静顿时哭了起来,回过神后扔掉了新鞋,在居民的帮助下,借来一双拖鞋才回到家中。
高静告诉记者,真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现在入户最大的恐惧就是怕见狗,因为就算打过电话提前预约,但个把钟头在外面等人洗澡、吃饭的事都是家常便饭,所以为了防止狗出没,每次出门她都要随身携带一个打狗棒。人口普查要说不苦不累是假的,不过再难再累,大家都把普查当成一项事业来做,原则是区不漏房、房不漏户、户不漏人。正式进行人口普查时只要辖区内的房间里有人居住就要采集信息,哪怕是桥洞下的流浪汉也要普查。于是她们就通过“白天看电表水表和信箱、晚上看灯光”来判断入住情况然后准确入户,少吃闭门羹。对此,社区书记方知春是看在眼里疼在心中。
四十分钟用真诚敲开一户门
白银路街道所辖5个社区,在七八月份就完成了正式登记前的一系列准备工作:178个普查小区的划分,边界确认,普查区遥感图边界确认,普查区建筑物示意图确认,普查小区平面图的绘制及普查区建筑物清单编制工作,广泛宣传动员,普查指导员认定,普查员选调及普查员的培训等。而滕玉瑜就是237名普查员中的其中一名,同时她还担任着重担。采访中滕玉瑜告诉记者,虽然之前做了很多充分的准备工作,但在实际的入户摸底登记中,考验的除了智慧还有胆量。
10月12日晚,滕玉瑜在正宁路社区疾控中心家属院二单元入户时,滕玉瑜敲开一家居民的大门后,一只体型巨大的狼狗突然冲出,对着滕玉瑜和同行而来的普查员狂吠,龇牙咧嘴做出欲扑之势,好在狗主人立即出门阻拦,危险没有发生,可是同行的普查员胆子较小被吓哭了,滕玉瑜平静了一下自己狂跳的心脏,立即安慰同行的普查员,同行的普查员止住哭声,而对此情况户主的态度却非常不好,不仅没说一句道歉的话,还嫌她们入户调查打搅其正常生活,随机关上门拒绝配合调查。滕玉瑜在第二次敲门被惹恼的户口破口大骂,这让受了委屈的滕玉瑜忍不住眼泪一下子流了下来,也有街坊邻里劝她不行就叫110协助,滕玉瑜擦干眼泪,平静了一下心情,决定用真诚第三次敲门。女主人虽然把门打开了,可是家人各干各的没人理她,她就一遍一遍地给其讲着相关国家政策法规,讲着人口普查的重大意义,希望得到住户的理解,能积极配合工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虽然用了近40分钟敲开了住户的门,但是最终此户人家被滕玉瑜的真诚所感动,就其刚才的行为进行道歉并很好的配合了普查工作的开展,同时表态将尽自己的一份力,向周围的亲朋好友、邻居们宣传,让他们积极配合人口普查工作。滕玉瑜说,普查摸底工作时,大部分居民都很配合,经过普查员耐心的对普查知识的讲解,并告知他们信息会被保密后,他们热情诚恳的协助普查员的工作,虽然有少数居民不配合普查员的工作,但是普查员们从来没有一句怨言,主动去和这些居民沟通、协调,从而达到普查的目的。
“一家三口人,户口却在三处,女主人是集体户口,男主人是农村户口,儿子上大学在学校。”采访时大砂坪社区普查指导员张峰正忙着给辖区单位抽出来的普查员“答疑解惑”。张峰告诉记者,眼下除了抽查人员不能到位,工作很难快速有效的展开外,让他们最头疼的就是很多辖区单位对人口普查根本就不重视,派来的人平时大都是单位的闲人,工作能力很差,有的把一个人派到了两个社区报到,想着糊弄一下敷衍了事。而且还有的被派人员根本不识字,致使工作无法开展。由于社区的人口普员都是经过严格的培训,而辖区单位抽调的人员,整体水平参差不齐,理论和实践相差甚远,在遇到实际情况时,不是错填就是漏户。户在人在、户在人不在、户不在人在等等情况不能如实的从表上反映出来,有时一个上午,只能登记5户人家效率很低。
张峰告诉记者,因为人口普查员的水平决定着出来数据的质量,虽然他们从8月份就开始为人口普查作准备工作,包括一开始的建筑物统计,普查小区的划分,每个普查小区都画一张小区平面图,整个社区的平面示意图等基本资料。9月份组织所有社区工作人员在不耽误本职工作的情况下轮流进行人口普查的培训。但在第一次入户过程中,人员不足、辖区单位不配合,工作人员本职工作与人口普查工作相冲突,普查人员在入户时碰到的各种难题等等仍然妨碍普查的进度。
“人口普查虽然是国家大事,但就是有些辖区单位不配合,工作的开展用‘踏破鞋底子磨破嘴皮子’来形容毫不为过,所以现有普查人员就算全撤出,也很难达到每名普查员包干8户至100户的标准。”10月14日,当记者在草场街街道大砂坪社区采访时,书记马军正在为社区人口普查人手不够,有些单位不配合的事发愁。马军说,有些社区普查员,每个月仅仅拿着600多元钱,还要没白天没黑夜,吃着闭门羹,听着骂声超负荷的加班加点,看后真是于心不忍但又很无奈,他只好给大家鼓劲说:“人口普查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工作中就算受到再大的委屈也要克服,因为普查员记录的每一笔将来都会被统一建档立案,成为祖国成长的见证。所以在没有名利,不图得失的情况下,要把手放在胸口上凭着良心来工作。”
错时差耐心换热脸
“您好,我是广武门街道人口普查员,谢谢您的支持。”16日晚,广武门街道大教梁社区人口普查员王学英在辖区一户居民家中登记完普查信息后向住户道别。经过严格的培训,组建了由社区工作人员、辖区单位抽调人员和大学生志愿者组成的普查队伍和广武门街道普查队伍中的许多人一样,王学英是来自基层社区的一名工作人员,在此次人口普查工作中担负着143户居民的普查任务。由于普查工作需要登记住户成员的详细准确信息,所以普查员一般在中午、晚上及双休日入户登记,每天晚上6点下班后,王学英整理好普查用品,便匆匆赶往自己负责的普查小区——1栋位于南滨河东路的高层住宅楼。这栋楼共18层,一梯八户,建成时间长,所住居民大多是附近单位职工,近年来不少住户搬往新购楼房居住,所以许多住房或由老人居住、或出租给外地来兰人员、或变更为经营场地,有些干脆长期无人居住,复杂的居住情况给普查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难度。她每天要在这些住宅户里上下六七次,不辞辛劳地一户一户敲门询问,根据人户同在、人在户不在、户在人不在等不同情况分别登记居民信息,一天下来累得腿脚酸疼。
王学英在入户过程中就遇到过这种“难题”,有些住户不愿配合,她就隔着房门询问信息,在楼道里昏暗的灯光下记录在普查表上,个别住户干脆拒绝提供信息,她就一次次地上门,耐心宣传、解释普查工作。遇到住户不在的情况,她就将统一制作的告知单贴在门上,便于在后续的普查工作中继续入户……采访最后,王学英自豪地告诉记者,一开始的时候每天只能入十几户,现在大家更理解普查工作,每天能入三十到四十户,进度快了很多,现在负责的入户清查摸底任务已经进展过半。”另外,他们为了配合工作,不仅举办“千台节目进社区”暨第六次人口普查宣传文艺演出,吸引来很多群众、大学生志愿者加入。
把冷言冷语当家常便饭
“我们家不需要普查!”“已经有人来登记过了,不用再登记了吧。”“我借朋友的房子暂时住在这里,下午就离开。”近年来,有着“都市村庄”之称的雁滩的一些城乡接合部,流动人口的大量涌现且变动频繁,导致难以把握摸底和登记情况。对普查员来说,空户认定较为困难;人户分离现象较为普遍,摸底、登记难度加大,人口总量难以把握,弹性较大;无法确定人员申报情况是否属实,存在瞒报现象;外来人口租房多次找不到人,无法查看户籍资料,容易漏登。
“昨天一共忙活了5个小时,除了两户居民是提前约好的,从下午4点多到晚上9点,只有四户居民开了门。”10日,记者见到小赵时她有些沮丧。人口普查员小赵是位还未结婚的小女孩,她告诉记者,刚开始时也充分做了挨骂的准备,可是实际远比想象中要复杂得多,在流动人口较为集中的地方,也是超生大军集散地,不仅普查时没人理,而且还有连锁反应,如果惹恼了一个人,就会出来一群不同地方口音的住户出来骂你,此时只好快速撤离,改变战略战术重新再来。她告诉记者,本次人口普查的难点和新遇到的问题很多,其中最大的一个问题是流动人口数量非常庞大,普查的信息涉及个人隐私,住户不希望告知他人。不过,每次遇到人口普查,对于政策外生育人口来说是一次机遇,也是人口普查逐渐人性化的体现,为了引导流动人口配合小赵以此为切入口每天反复开导。
就这样在屡战屡败中小赵也总结出不少经验,比如城市社区资料齐全的可在社区先进行摸底,外来人口可入户或向房东了解情况;新建小区可向物业部门了解住户情况;农村居民可向村会计和计划生育专干了解情况进行摸底。总之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法,哪种方法适合就用哪种方法。(边卫霞)
随时了解最新穆斯林资讯、畅享正宗清真美食
独具当地特色的分站,更权威更贴近生活
C.DU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