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王晓晖副台长在“新媒体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中广网记者徐阳摄)
记者:您刚才在演讲中提到了一个“牌照即服务”的理念,能不能再给我们具体阐述一下,可能刚才您的演讲里更多的提到的是一些理念,我们想了解一下近期我们在新媒体发展当中还有哪些计划。
王晓晖:刚才我们提到了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更多的就是体现一个新的业态的出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作为国家的主流媒体,国家给予了一些牌照的资源。因为现在新媒体鱼龙混杂,同时也是渠道多元,内容来自于不同内容提供主体。这些内容,广电行业、包括我们意识形态这些领域需要对此进行监管,也就是要打造一个健康的视听产业链。
健康最主要指的是内容健康,不管是反三俗也好,还是反对一些不适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上传播的内容也好,需要一个主体。这个主体就通过牌照赋予了国家的一些主流媒体。目的看似只是为了监管内容的更健康,其实更多是在提供服务上。比如说怎么样能够把所有的内容提供商放到播控平台上。
为什么要把所有的内容方进入到这个平台上?第一,有一个内容的审核,就是使内容更健康;第二,提供了一种快捷有效的对接运营商和用户的桥梁,让他们能够更快了解到用户的需求。在这个播控平台上拿到任何用户服务的数据,能够做到更定向、更对位、更精准。
这个播控平台,不单单是为了内容的监管,更重要的还是后者,就是能够为用户提供很多和内容提供商对接,相互了解对方需求的平台。这个平台搭建,可能需要对运营商和内容提供商中间这个桥梁有更多的调研,能够形成一个更完善、更完备的集成播控平台,提供更多的有效的服务。这都是在三网融合试点中刚刚要开始进行的工作。
接下来对中央台而言,就是利用三网融合的契机,打造健康视听服务产业链。一个是打造家庭信息的服务平台,包括互联网和互联网电视;第二个是打造移动媒体,包括手机媒体和车载视听服务器等;第三个是打造过多媒体定向发布的平台。一些大众的传统媒体现在是单一推送,而根据三屏合一,需要面对需求不同的受众提供定向的服务。说白了就是一个定制媒体服务商,可以实现一个人一个频道,一个人一个频率,就是你需要什么内容我们帮你去集成、帮你去选择,完了迅速提供给你、第一时间推送给你。当然这就要建立在分析很多用户体验,用户需求的基础之上,这是后台需要建设的。
传统媒体既担负着与新媒体融合、更好的体现传统媒体权威和引领服务的责任,还要担负着政府赋予的社会责任,就是让内容更健康、让视听服务做的更有效。两大责任。
记者:新媒体这一块现在在我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整体架构中是怎么布局的?现在很多传统媒体都在做新媒体,您认为传统媒体做新媒体要如何面对竞争和挑战?
王晓晖:在布局里面我们提到了CNR这个品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定是要打造一个全媒体的,这个全媒体更多意味着是新媒体。不管是BBC也好、ABC也好、CBS也好,原先它们就是广播公司,但是当电视来临的时候,它并没有放弃电视这个新兴业态,它抓住电视以后,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现在所有的主流媒体都不再自我局限,广播就是广播、报纸就是报纸,不是这样的,现在大家都做全媒体。媒体的形态,互联网就是个通路,就是个工具,你不用它,你就无法生存,因为受众不再从单一的媒体里来选择了。
所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我们说这个CNR品牌,将来代表的更多的是一个全媒体而不是广播,是靠全媒体的通路去实现。现在,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杂志我们全有,但是我们认为,根据受众的需求,它更多的是从碎片化的通路上获得的,那你就要依照这个去设计后台流程,设计组织架构。也就是我是个内容提供商,我原先是发在广播上,现在迎合不同的通路适应他们的需求,但是这个改变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后台要转变,尤其是思想意识要转变,非常复杂,也非常费劲,但是谁转得早谁肯定获利得早。就像BBC一样,它再也不是广播。它是靠广播起家的,但是它是一个权威的品牌,这也是我们要做的一个转型。
在模式上,我们新媒体更多采用的是产业模式,而不是过去事业单位的模式,它更多的要自己形成循环,自己养活自己而不能靠财政拨款。也就是它生下来要带着天生的服务基因,要满足服务。不是说你自己定义成权威就是权威了,而是你必须被人选择为权威,被受众选择为权威。那就要靠你的服务。当然这个服务一定是健康的服务,服务当中可能因为你的品牌优势人家会信任你,但是无论如何你不能再是过去的单向模式。
这是产业模式和市场模式提出的一个更严酷的要求,要想活得好,首先要活下去,国家开始可以支持你但不会永远支持你,一定要在大风大浪中、在竞争中成长。这个时候我们台也是从新媒体的起点开始的,以产业的模式、市场的模式来搭建,整体的组织架构、团队建设和产品设计都是按照这个模式去做的。
这是我们说的媒体定位。一个是中央台的新品牌定位成全媒体的一个品牌。第二它的运行机制是按照市场机制和市场模式去做的。第三个方面就是合作。
按照市场的模式做,你想超常规发展,一定要合作。所以我们欢迎在符合国家政策条件下所有的同仁来跟我们合作,包括我们参与国际通讯展,其实就是为了表明一种姿态。这个通讯展我们去年开始加入的时候,是唯一一个传统媒体。第一是办展台,第二是在这里举办一个新媒体论坛,之前没有传统媒体介入到通讯展里面去,很少有来这里表达全方位开放的一种姿态的。
我们不想有门户之见,三网融合在政府主导下已经消除了这种成见,所以这个平台搭成了。我们要更勇敢地站出去,以更开放的姿态欢迎大家来合作,这个合作可以是运营商可以是内容提供商可以是设备制造商,只要是符合国家政策条件的就行。我觉得我们这个媒体就能变成一个开放的媒体,一个真正社会办的媒体。这样才能起到主流媒体的作用。同时,不引进人才、不引进社会资金、不引进社会的意识的话,想在新媒体中摸爬滚打,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想更多的吸引新媒体和其他通讯行业、互联网行业的有识之士一起来参与传统媒体的转型。
记者:刚刚提到未来新媒体有个趋势就是针对不同用户的个性化的服务,您也提到个人电台以及“你选我说”这样的概念,那在这方面,你们有什么具体的进展或者规划吗?
王晓晖:具体的进展现在不好说,因为这是个非常巨大的工程,我们也一直在做。在规划当中我们规划的是什么,刚才我们提到了,一个是利用现在国家赋予的一些资质的条件,包括信息视频许可,包括互联网电视,包括手机电视的播控平台,利用这些资源去更进一步摸清现在受众的需求。首先,了解他在移动互联网上所有的行为,了解后和我们的上下游——包括终端设备、手机设备制造商、电视机生产制造商、电信运营商,我们都在谈,谈的目的是在了解运营商的需求和了解用户的需求基础之上研究做的内容,怎样做内容,内容怎样满足这些受众。
刚才我们说要做一个定制媒体服务商,不是简单的一句话,你需要向所有的上下游的行当学习。现在我们正在做一个规划,正在搭建一个平台,我们叫央广网络广播电视台。在央广网络广播电视台这个牌照资质上,我们正在搭建它的网站CNBN,这个网站网页的设计、后台的设计和整个平台的呈现都是基于定制媒体服务商,让它上面所有的内容能够像刚才我们说的那样聚合,形成大众在上面能够找到很好的视听内容的服务。这个服务的背后,看似基于网络广播电视台在互联网的呈现,但我们后台还要做更大的转变。刚才说了要适合三屏——手机和电视还有PC这三屏的融合,不单单是一个内容简单的推送到三屏,每个屏上还要有不同的内容呈现。这个怎么办?也是需要组建团队做的。具体的进展,包括具体的合作,现在没有到最后公布的时候,但是我们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记者:现在三网融合更多谈的是视频方面的应用,而像广播这样的音频节目,在三网融合这个背景下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王晓晖:我们是聚合所有的对声音有兴趣的受众,包括企业客户、包括个人播客,利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最大的音频服务商的概念,让他们聚合到我们这个平台之上,让他们之间的这种行为,大家形成一个圈,现在最时尚的叫一个“圈”。同时能够实现用户创造内容,而不单单是我们去做,这是第一个概念。
第二个概念就是我们要通过刚才我们说的这些资质、资源在全媒体通路上打造一个新的样态出来,什么样态呢?主要是视听里面的“听”,听里面占主流的最多的是音乐,但是后面如果按照常规的理论来说,很多细小的对收听感兴趣的内容依然有它的商业价值,只不过是怎么把垂直性做好的问题。我们利用的资源,肯定可以打造很多很多内容,包括互联网上各种各样的视听。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听众想听什么东西,都可以让你听到,你想听可以点,比如说《哈利·波特》你想让濮存昕给你念还是想让鞠萍给你念?你只要提供上这个需求,后台机器上就能够提供这个服务。前一段我也看了一个消息,高速公路上一个司机车速很快,他依然在看书,很危险。其实交警是想提醒大家在高速公路上,这种危险行为太可怕。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车上有大量的时间,那么危险他还敢翻书去看,就说明这个需求市场很大。而且国外的市场也很大,就是听书的市场,听的市场依然很大。只不过我们现在没有精耕细作了解到听的需求点在什么地方,尤其是规模性的点在什么地方。
记者:您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提到一句话叫“自由不要化、批判不要大”,但现在新媒体发展的态势非常迅速,公众获得的表达渠道也在增加,尽管难度也在加大,您觉得如何在充分保证新媒体发展的同时也做好监管和引导?另外,在三网融合过程中,通讯行业的企业会面临洗牌,您觉得在广电领域的这些企业当中会不会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如果有的话它会存在哪些方面?
王晓晖:监管其实与社会实践相比,与社会各种各样的行为相比,很多时候的监管和管理是滞后于社会实践的。因为只有这种行为出现的时候我们再根据这种行为去研究它的法规、它的管理模式、它的法规政策,这才是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的。我们永远感觉到政策滞后、管理滞后是因为行为在先,这可能是永远会感觉到法律法规滞后的一个客观规律,不可能法律法规永远是超前的,这个我觉得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它要符合这个时代。这是第一。
第二,不能因为监管落后于行为我们就放弃了努力,很多时候还是需要监管方和管理方能够采取更有效的措施,第一时间迅速地把一些对社会有危害的东西管住。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中国的转型社会里,安全性和稳定性依然是第一位的,中国现在在转型期,我们可以看到来自于社会方方面面的压力、方方面面心态的纠结。这在发展中国家都是存在的,这也是历史的规律,你想跳跃这个阶段也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形下,作为媒体,它的社会责任感就空前的提升上来。包括我们提到自杀的报道,包括我们提到对不良现象的报道。前一段我看电视屏幕上播放司机反复碾压小孩事件的视频,我觉得特别不适合在公众场合播放,每个看到那个视频的人心理都要崩溃,受不了。我偶尔看到那个视频是公共电视台播的,我就感到很震惊。这种小孩被车反复碾压的画面应该是不能够出现的。这个时候对监管,尤其是对媒体的监管、互联网的监管非常重要。
我们提到互联网比传统媒体开放性更大,因此表达出来的情绪会更为激烈。它已经超出了真实世界情绪失控的范围,它的情绪更失控,十条帖子有八条可能是在发泄。同时互联网的群体可能并不代表社会的大众群体,因为中国很多群体包括使用互联网的群体都是小群体,而中国的群体结构当中,低收入阶层依然是占大多数。因此我们制定政策也好,观察中国社会也好,不能就盯着互联网,应该更盯着大众。尤其对政府来说,政府可能更多的是管公平正义,管弱势群体,它不能替市场去做,但是它管这个东西的时候就要想到怎么样让所有的监管更符合社会结构中大众群体所能承受的压力。所以我们说监管和管理是必须的,同时监管、管理可能有时候会滞后,但是监管、管理现在一定是越来越加强的。因为互联网这种爆发性的增长给我们监管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但是正因为这样,我觉得自律很重要,尤其对媒体、对互联网来说自律很重要。所有的矛盾都是金钱和欲望惹的祸,加上一些不公平的现象,这是百分之百的,尤其是在发展转型期阶段的时候,我们认为确实社会责任感比金钱更为重要。这个社会如果处于动荡之中,处于不安之中,相信我们每个人都会失去生活的一些希望。更多地关注短期,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
第二个你说广电行业是不是重新洗牌。我们的领导方和主管方一贯倡导跨地域、跨行业,跨区域、跨主体,政策也一直是在推进的。因为中国的媒体,尤其是广电基本上是区域分割的,是归于不同的区域行政主体管理的。而现在不管是三网融合,不管是有线网整合,一省一网,全国一张网,中国有线公司的整合,还是广播电视横向的整合,广播电视台的合并,都体现了这一点。有些事情只有通过企业形态才有整合的可能。行政主体是很难整合的,如果我一个台是事业单位归属不同的领导,他们要想合在一起是要各级政府来批准的,是很难的,必须靠行政力推动。但是企业层面通过资本、通过产业资源、通过企业自身的合作,是可行的,那是符合市场规律的。所以我们在很多方面可经营性的资源在保证舆论导向的前提之下,能够推向市场,让他们之间进行一个自发的市场融合,这是将来肯定会出现的一个局面。
记者:您刚刚提到要打造健康服务产业链,我们知道这个产业链其实广电业和通信业产业链的价值是不一样的,我想知道的是您觉得在这根产业链上发展下去,最大的受益者是谁?
王晓晖:最大的受益者一定是受众。三网融合不管是通信还是广电,我觉得在谈判当中有时候有一些分歧是正常的,因为行业不同,一个站在产业角度,一个站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容安全角度。现在三网融合,融合的就是怎样能够在保证内容安全的基础之上推进产业发展,让它更好的产生更大的财富。但是前提条件,大家看三网融合基点方面,对社会而言,一定是健康和安全是第一的。
我是觉得现在我们真正很多东西根深蒂固的东西是因为收入的竞争、对金钱的竞争惹的事情。最终批复的时候我们看到,中央批复是站在国家层面上来想这个东西的,安全和健康是第一位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完全能够做到在内容安全的前提条件下做到产业规模提升,这两点不是背离的。在现在融合的方案里,其实双方只要把结合点放在这上面的话,应该是不存在矛盾的。现在不管方案几改,左改右改,最后还是往前推进的。
最后,我们看到推进的好处。如果光看到纠结的地方的话,没法往前推了。两年以后我们可以看看试点,试点以后如果是用户数增长、收入增长,不管是广电还是电信,每个在这里面合作的企业都获得了收入的增长,同时老百姓获得了更好的健康的视听服务。这个局面如果出现的话,就说明我们是能够做到保证内容安全健康的前提条件下,让产业规模发展起来的,最终目的是让用户受益。
记者:我想再补充个问题,听说现在我们成立了专门的公司,市场化公司来做这个事情?
王晓晖:是,新媒体方面是,我们专门全部纳入到公司里面来做的。现在我们是不同的业务有不同的公司。
记者:另外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探索,因为大家都在商业模式的摸索期,您认为这个摸索期有多长?
王晓晖:这个转型期时间不会短。单兵突击来说,会有先锋军、领先者,会有一些勇于探索的,刚才我说勇气比思想重要,就是这个道理。因为很多我们现在的规定也好、或者意识也好,都是建立在传统的意识和规定之上的,你要想融合,一定会要有所突破,你的突破就需要争取支持,找一些新的路径。这个路径需要很大的勇气。所以整体行业要向新媒体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定是长期的。但是总有先锋队,总有勇于勇敢吃螃蟹的人,而且这个群体现在也正在逐渐的形成,会有一批先行者冒出来。谢谢大家!
随时了解最新穆斯林资讯、畅享正宗清真美食
独具当地特色的分站,更权威更贴近生活
C.DU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