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平凉回族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西北史话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历史上的平凉回族

来源: 时间:2010-10-22 点击: 我来说两句


    伊斯兰教唐代就已传入平凉,历唐宋元三朝的发展,至明初在我市形成了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新兴民族——回族。回族在加强中西交流、开拓丝绸之路和传播商业文化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使平凉成为重要的商埠和陇东旱码头。随着人口的增长,逐渐形成了单家川、穆家磨、马家庄、米家卫(今米家湾)、马峪口、白水等众多的回族社区。“嘉庆二十年(1541),平凉境内约有1200多户、6000余回族人”占当时人口一半(《平凉市志》)。回族清真寺遍布城乡,仅城内清真寺就有七座。

  随着母语的流逝和华语的使用,以清真寺为主培养人才的经堂教育在陕西关中兴起,并普及至全国各清真寺,“以儒释伊”运动以南京为主扩展至西北,经堂教育创始人胡登洲(1552—1597)二传弟子海文轩(1570—1660)、三传弟子马世英,四传弟子海珍寰都曾在平凉设帐讲学,广授门徒,奠定了平凉回族经堂的基础,促进了平凉伊斯兰教育的整体发展。至清中叶,“宁夏至平凉千余里,尽系回庄”(陕西巡抚毕沅奏折),“陕则民七回三;甘则民三回七”、“甘肃自省垣及所属隶府、厅、州、县,大半参居回民”(《秦陇回务纪略》),至清咸同之际,经堂教育成为平凉教育的主要方式和途径之一。

  清末民初,在回族皮毛业、饮食业、运输业的带动下,平凉“陇东旱码头”地位得以恢复,形成了“商贾云集,半属回民”的态势(清末阔普武《湟中行纪》)。白受三的“文茂祥”、吴九如的“锡裕丰”、李香圃的“富顺贵”、蓝福祯的“开源顺”、马逊眉的“德盛明”等大批回族商业实体的崛起,促进了平凉乃至整个西北经济的发展,为回族经堂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至1949年,城内回族人口占到三分之一,清真寺达到18座.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