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社会共识,为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真实需求发声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政府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凝聚社会共识,为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真实需求发声

来源: 时间:2010-10-25 点击: 我来说两句

凝聚社会共识,为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真实需求发声

——周明甫谈“边疆发展中国论坛”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以及全国19个省市全方位对口支援新疆的启动,为新疆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图为第六届中国新疆喀什·中亚南亚商品交易会上,几名维吾尔族少女端着杏子请来宾品尝。  

  当今中国已经做出推动边疆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重大决策和战略安排。边疆民族地区面临着又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学界对此要有自觉意识,要团结协作,群策群力,推动国家边疆民族发展制度安排的科学化。“边疆发展中国论坛”要有这种全局观、前瞻性和责任感。

  当今中国,一系列推动边疆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重大决策和战略安排已经出台,边疆民族地区面临着又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运用自身优势,群策群力,切实推动国家边疆民族发展制度安排的科学化,是学界的机遇,更是学界的重要历史使命。在“边疆发展中国论坛”召开前夕,作为论坛特邀的主旨发言人之一,全国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周明甫接受了本报特约记者的专访,就论坛及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发表了看法。

  团结协作,打造就边疆民族发展问题发表意见、交流信息、形成应用研究成果的公共平台

  在谈到论坛创办的意义时,周明甫指出,中央民族大学在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即将出台,一系列推动西部边疆跨越式发展重大战略决策问世之际推出“边疆发展中国论坛”,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它能在政策实施过程中起到拾遗补阙和评估反馈作用,这也是学界帮助国家完善相关政策法规的重要机制。他强调,关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把边疆民族发展中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变成党和政府关心并做出决策的议程、论题和话语,使党和政府的决策更加科学,是学界的责任。要使“边疆发展中国论坛”成为学界、政界和社会各界就边疆民族发展问题发表意见、交流信息、形成应用研究成果的公共平台,要努力把边疆民族发展的现实问题说清楚,从而为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真实需求发声。

  针对论坛的组织工作,周明甫指出,筹备组织论坛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从国家战略着眼,从顶层设计入手,以理念为先导,做好策划和组织筹备工作。他认为,首先要把一些概念理清,如西部地区、边疆省区、边境地区、民族地区、民族自治地方、“老少边山穷”地区、草原牧区等等。这些概念重合之处很多,宏观上可以放在一起处理,微观上可设立专题分别研讨。他说,目前边疆边区问题主要分为区域和领域两类:按区域,如边境地区、边疆省区、西部地区、内地边区、草原牧区、扶贫攻坚重点地区等等;按领域,则有边疆边区边民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再细分还有生态环境、民生保障、扶贫开发、文化建设等。学界要按照这些分类来识别各个区域、领域问题的轻重缓急以及解决路径的成熟程度,这样才能深化研讨,集中意见,凝聚共识。

  周明甫强调,边疆民族发展是国家大事,学界做这种大事就要有大胸怀。中央民族大学各院系的学者要团结协作,民族院校要团结协作,这样才会有民族研究各方面专家的团结协作和资源整合。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界历来关注边疆民族发展问题,改革开放30年来,却没能像“三农”研究那样凝聚出社会的重大共识,对国家决策产生重大影响。这里面有客观也有主观原因。客观上,边疆民族问题本来就比“三农”问题更复杂、更敏感,也更容易被边缘化;主观上,这个领域的研究机构、资源、队伍、选题和成果都太零散,缺少共识,不能形成整体效应和主流话语。“边疆发展中国论坛”要解决这个问题,这是中央民族大学的使命和机遇。

  抓住中国边疆民族发展问题的根源,关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问题、互相尊重问题和发展主体之间的互信问题

  关于边疆民族发展问题,周明甫认为,从生态环境、经济民生、社会建设到制度创新、文化传承、扶贫开发,可谓应有尽有。但问题是现象,现象背后有根源,而根源就是“边疆发展中国论坛”要牵的“牛鼻子”,也就是关键所在。可以说,中国边疆民族发展问题,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国家与民族、中央与地方、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公民社会等多样主体在追求现代发展时表达的不同需求及其满足方式的问题。具体讲,就是在原有发展观、发展方式和发展机制下,地方、民族、生态和文化所期望的权益与实得的权益之间的反差较大,要通过更新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机制来重新确立发展内涵的问题。更具体地讲,就是要根据宪法原则建立公平机制,明确保护生态、保障民生和保证民族文化多样性传承的问题。

  周明甫在分析了西方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后指出,西方社会也曾经遇到类似的问题并因此引起过动荡。二战以后,西方国家开始反思和解决这个问题,生态环境、少数民族、穷人、妇女和文化多样性保护都成了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我们党和政府对此也有很清楚的认识,因此这几年不断地倡导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和转变发展方式等,近来又提出了边疆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命题。周明甫认为,新中国初创时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就边疆民族的地位和前途做出了长远的制度安排。现在看来,长远的制度安排还要有长远的社会机制来保障。“边疆发展中国论坛”应该通过研究、交流和协商,提出可操作的政策建议,积极酝酿和研讨设立“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百年工程”,吸引大家在这个平台上关注三大领域的问题。

  一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边疆民族和少数民族在地方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决策中的有效参与及权益公平分享问题。论坛要从全国人民共同保护和建设文化生态家园、构建民族和睦大家庭的高度来深刻理解这一问题,做好研究并做出清晰表述。

  二是互相尊重的问题。它的核心是国家与边疆民族在互信的基础上各自清晰定位、相互理解交流和认同的问题。边疆民族要知道怎样表达需求,以便国家做出科学决策。这个问题要从两个层面入手来解决:一是学界要用优秀的研究成果给国家科学决策提供理论和案例支持;二是政府要有健全的机制,让边疆民族说出他们的意见和需求。论坛要帮助边疆民族表达意见,国家要通过多种途径逐渐形成正确对待边疆民族的规范制度。

  三是发展主体之间的互信问题。边疆民族问题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今后也将长期存在。边疆民族问题的解决方式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互信的基础上进行民主协商和交流合作,维护民族团结。民族团结进步是国家永远不能松懈的大工程。国家对此不仅要有宪法和政治层面的制度安排,还要有政策法规层面的落实和保障机制。这件事不仅要持之以恒,还要防止目光短浅,急躁冒进。目前,全社会的当务之急仍然是克服大民族主义,承认各民族都是国家公民、地方居民、社会主人和发展主体,要用公平博弈机制来保护各民族的文化生态家园,实现文化公平传承。政府和主流社会要在互信方面做出表率,团结边疆民族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